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麥當勞聯名《獵人》行銷被「炎上」!這起網紅開箱,怎會淪為公關災難?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麥當勞聯名《獵人》行銷被「炎上」!這起網紅開箱,怎會淪為公關災難?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麥當勞聯名《獵人》行銷被「炎上」!這起網紅開箱,怎會淪為公關災難?

麥當勞聯名《獵人》行銷被「炎上」!這起網紅開箱,怎會淪為公關災難?
麥當勞聯名日本動漫《HUNTER×HUNTER獵人》。 (來源:麥當勞提供)
撰文者:韓化宇
商周頭條 2024/10/22
摘要
  1. 速食龍頭麥當勞近期和日本動漫《獵人》展開聯名行銷,收到公關品的網紅因不熟悉商品開箱失言,在社群上引發爭議。
  2. 這事件反映網紅行銷長期來「求流量、不在意網紅是否理解商品」的弊病,也被行銷業界視為商業案例。品牌如何避免踩坑?以下專家提出三種作法。

麥當勞找來日本經典漫畫《獵人》合作,推出一系列周邊,部分網紅收到全套卡包的公關品,卻因不熟悉《獵人》,開箱時頻頻失言,甚至說出「我沒看過獵人」一番話,讓真正的「獵人粉」不滿,認為找沒看過該作品的網紅開箱,是不尊重粉絲,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有人稱,這是一起公關災難,也有人說是行銷失敗案例。

其實這件事反映網紅行銷長期以來的弊病:「品牌求流量、不在意網紅是否理解商品」。不但無法為品牌傳達正確的訊息,讓宣傳打折扣,甚至可能釀成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品牌要如何避免踩坑?可以參考以下三種作法:

一、應避免「撒網式」尋找網紅開箱商品

鑽研行銷學的台大國企系教授林俊昇表示,品牌切勿以為,只要找網紅開箱就可以做行銷,因為網紅形同代言人,必須慎選,不是誰粉絲多就找誰,得要確認他對這個商品及聯名背後的故事有很深的認同與了解。

而且,就算是送公關品,也不要撒網式的發送,要挑選合適的對象。

以這次「獵人風波」為例,許多動漫網紅抱怨,明明對《獵人》如數家珍,卻未收到公關品,代表專案執行時,忽略了這些動漫網紅的粉絲,是會最死忠蒐集《獵人》商品的核心消費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熟悉產品的網紅,拿到公關品,拍了開箱影片,結果錯誤百出,這對品牌也是傷害。所以,發放公關品時,要切記「多多益善」可能會變成「多送多錯」。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創會長高端訓形容,尋找媒體或網紅合作,如果沒有用流量、成本效益、形象、專業度與適配性等面向評估,就會像沒有指南針就在大海航行。

二、應學會「精準辨識」,了解每個IP受眾群特性

品牌很容易忽略,每個IP的粉絲特性迥然不同,有的死忠度極高、有的同溫層效應非常明顯,如果沒搞清楚粉絲特性,貿然找網紅行銷,就容易得罪粉絲,讓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Hello Kitty或哆啦A夢雖然廣受歡迎,但粉絲的黏著度與排他性相對低。相較之下,《獵人》這類受眾更明確的IP,黏著度高,又有很強烈的次文化社群。

如果將行銷Hello Kitty或哆啦A夢的方法,套用在《獵人》上,就會像這次風波,惹怒真粉絲。

如果遇上粉絲極為死忠,且有強烈的次文化、小圈圈的IP,行銷時,則應與該族群的「關鍵意見領袖」合作,才能精準打入目標消費族群,事半功倍。

三、留意公關部門KPI設計,是否過度強調創造聲量,而忽視轉單?

許多品牌的行銷及公關部門在推廣新商品時,KPI(關鍵績效指標)往往只看「聲量」,也就是媒體曝光量與網紅開箱次數。

這樣的績效,會鼓勵行銷及公關人員撒網式的曝光,而不重視曝光品質。

例如,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推出新菜單,需要行銷推廣,但若KPI只重視曝光和聲量,行銷及公關人員就會廣邀記者、網紅試吃。

然而,過度曝光可能引發老饕反感,也會讓這家餐廳的常客失去尊榮感,雖贏得聲量,卻導致業績下滑,得不償失。

因此,合適的KPI應將「轉單效益」納入指標,如活動發布一個月後,檢視業績是否提升,並評估常客回饋是否正面。

總歸來說,網紅行銷絕非「量多為美」,品牌推出聯名IP前,不僅要深入了解IP本身,還要精準掌握關鍵意見領袖,才能真正感動鐵粉,讓聲量與銷量兼具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思妍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川普關稅全球股災,你覺得最需要掌握的投資策略是?
危急時刻,商周訂戶俱樂部Youtube公開直播,立即前往:最新財報+關稅戰利弊全解讀
1. 科技股前瞻:選出潛力標的
2. 傳產、金融解析:地雷、優質股名單
3. ETF攻略: 主動、被動一次搞懂
4. 整體投資策略與佈局
5.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曾當股市冤大頭⋯他靠分清「投資和交易」找到穩定獲利3關鍵
獵人 行銷 ip 網紅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