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政院公布22項「核心關鍵技術」清單:農業、資安、14奈米以下IC製造入列

- 國科會5日公告22項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涉及技術範疇涵蓋國防、農業、半導體、太空、資通安全等5大領域。
- 未來受政府資助達一定基準的關鍵技術涉密人員,赴中國需申請許可。
- 半導體領域項目中限劃14奈米以下製程的IC製造技術,與美國技術管制同步,目前規定不會影響台積電商業活動。
國科會5日公告22項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涉及技術範疇涵蓋國防、農業、半導體、太空、資通安全等5大領域,其中在半導體項目,包含14奈米以下製程的IC製造技術及其關鍵氣體、化學品及設備技術。
同時,未來受政府資助達一定基準的關鍵技術涉密人員,赴中國需申請許可;國科會將受政府資助的「一定基準」,訂為政府資助經費超過50%的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研究發展。
立法院會去年三讀通過修正「國家安全法」部分條文,明定任何人不可為外國、陸港澳及境外敵對勢力等竊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違者最重可處12年有期徒刑,罰金可視不法所得利益加倍。
經過搜集各方意見與嚴謹討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審議會已審查完畢,擬出國家核心關鍵技術清單,並交由國科會提報至行政院公告,5日對外公布生效,並送立法院備查。
這次公告內容以具主導優勢與保護急迫性的技術為第一波清單有22項,涵蓋國防科技、太空、農業、半導體、資通安全等5大技術領域。
針對國防科技、太空領域,國科會表示,主要基於國家安全考量且政府已投入大量資源,其技術發展已具自主性,且涉及國際公約規範,如瓦聖納協定等。
農業領域則考量涉及糧食安全及民生經濟,且為台灣出口外銷主力之一,具備產業競爭力與領導型技術的優勢。
半導體領域方面,國科會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為全球市占率第一,高度連動相關產業鏈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與產業競爭力具有高度影響性;其中項目包含14奈米以下製程的IC製造技術及其關鍵氣體、化學品及設備技術。
針對資通安全領域,國科會表示,資通安全領域為國家安全及數位科技的核心,並涉及台灣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台灣產業已具技術能量,因此將資安領域的相關技術納入保護範疇。

是否影響台積電?
半導體方面共兩項,分別是14奈米以下製程的IC製造技術及其關鍵氣體、化學品及設備技術;異質整合封裝技術-晶圓級封裝技術、矽光子整合封裝技術及其特殊必要材料與設備技術。
經濟部產發署長連錦漳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說明,晶圓製造限劃14奈米原因有二,第一,與國際同步,如美國技術管制也是以14奈米作為基準;第二,台灣14奈米以下在全球市占率70%,運用在通訊、AI、車用電子等範圍,屬於重要關鍵技術。
連錦漳表示,台灣僅台積電具備14奈米以下製程量能,台積電在中國則是生產14到16奈米製程晶片,占其整體營收約10到12%,顯見管制規定不會造成台積電商業活動困擾。
連錦漳強調,國科會公告前,經濟部與廠商討論多次,業界對於關鍵技術的看法,普遍都是從中美科技戰意識到不能置身事外,清楚關鍵技術需適度管制。
至於華為發展7奈米技術引發全球關注,連錦漳表示,全球7奈米以台積電良率居冠,其他廠商良率都很低,一成熟製程需思考成本和良率,意即儘管技術可行,但要達到商業化仍有一段距離。
在異質整合封裝技術-晶圓級封裝技術相關部分,連錦漳解釋,這是指現在AI晶片先進封裝技術CoWoS,技術要4至5奈米才能做得到,台灣對此項目的限制較美國嚴格。
經濟部官員表示,美國管制高速運算、資料傳輸甚至軍用領域,從長期發展來看,封裝在半導體領域愈趨重要,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也是如此,而具備先進封裝技術的台廠不多,可在先進技術保護必要性與產影響達成平衡。
責任編輯:劉怡廷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