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以色列狂轟加薩走廊,還值得同情嗎?真實世界從來不只有「好」或「壞」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以色列狂轟加薩走廊,還值得同情嗎?真實世界從來不只有「好」或「壞」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以色列狂轟加薩走廊,還值得同情嗎?真實世界從來不只有「好」或「壞」

以色列狂轟加薩走廊,還值得同情嗎?真實世界從來不只有「好」或「壞」
以巴衝突不是個能選邊站的問題,我們從小被教育好人與壞人的二分法,在真實世界並不適用。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國際之男
獨立觀點 2023/10/17
摘要

1.最初以色列被哈瑪斯攻擊時,相信多數台灣人抱持著同情的心態,但隨著以色列展開強悍的反擊,許多人開始混亂,不知道該支持誰、該同情誰。

2.打從一開始,以巴衝突就不是能選邊站的問題,我們從小被教育好人與壞人的二分法,在真實世界也不適用。

3.歷史最難的地方,就是要為千絲萬縷的脈絡定調。只要有一方感到疼痛,就會有「也讓對方流血並感到疼痛」的意志存在,復仇的意志會在仇恨中不斷生長。

脫離了童話故事以後,這世界不是只有好人或壞人。

我在陪孩子玩玩具,或是讀故事書的時候,常常被孩子問到角色的定位。

他問:「大野狼是好人嗎?」
我回答:「大野狼當然是壞人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再問:「羊咩咩是好人嗎?」
我回答:「羊咩咩這麼乖,所以是好人哪!」

但當孩子問:「如果大野狼變好乖,他還是壞人嗎?」他閃爍著純真的雙眼看著我,讓我一時語塞,這讓我對近期以色列的情勢有點感觸。

最初看到以色列被恐怖攻擊時,我相信多數台灣人抱持著同情的心態,但隨著以色列展開強悍的反擊,似乎有部分人開始轉變立場,開始質疑:「以色列這樣是不是有點過頭了?」

特別是以色列轟炸的很多區域,選定市場及清真寺,根本是鎖定「一定會有人的場域」,也就是「不論人多人少,我炸下去就是要看到傷亡」的心態,這已經超出一般人對現代戰爭的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竟,攻擊軍事設備、基礎設施甚至是電信系統,用意都還可以理解,但炸市場及寺廟?這除了屠殺以外,還有什麼意義?

也可以看得出台灣媒體的報導已經有點陷入混亂,出現一種「不知道該站誰那一邊」的錯亂感。

好人與壞人的二分法,在真實世界不適用

打從一開始,這就不是能選邊站的問題,甚至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或者應該這樣說,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分法,在真實世界不再適用。

我之前發過一篇馬薩達(Masada)的文章。根據史冊紀載,在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過程中,在險峻高山馬薩達被圍城了3年,支撐到最後彈禁糧絕時,猶太人仍不願意投降,他們選擇最殘酷的一種方式終結這場戰爭:集體自殺。

每位男子先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殘餘的男人們再抽籤選出10人,讓這10人殺死其他男子;最後這10人在馬薩達各處點火,再互相用僅存的兵器把對方捅死。

等羅馬軍隊攻進馬薩達後,迎接著他們的是遍地屍首和被大火燒過的斷垣殘壁,僅剩2位婦女和5位兒童,因為躲在蓄水池沒被殺掉,這段瘋狂的歷史也才被流傳於世。

雖然這段故事的真實性有疑慮,但「馬薩達永不再墜落」(Masada shall never falls again)這段話因此流傳下來,象徵著猶太人的堅毅,甚至變成猶太人的共同記憶保存。

如果說,這段記憶的恨,透過歷史長河、逐漸演變成猶太人面對侵略時的DNA,連妻兒父母都下得了手的民族,轟炸加薩走廊的平民又算得了什麼?走筆至此,並不是要譴責猶太人,因為歷史最難的地方,就是要為千絲萬縷的脈絡定調。

我想到《進擊的巨人》裡,當主角葉倫潛入敵方陣營,與萊納在主講台後方對談時說的那一段談話:

「我們是壞人,我們的存在說不定會將整個世界毀滅;但在我們眼中,你們也是壞人。」
「無論海對面,還是高牆內,其實都一樣⋯⋯但是你們,被灌輸了與身在牆內的人們完全不同的想法。」
「一無所知的孩子們,被同樣無知的大人們灌輸了這一切。」

歷史仇恨的鎖鏈,彷彿沒有盡頭。只要有一方流血並感到疼痛,就會有「也讓對方流血並感到疼痛」的意志存在。最終,復仇迴圈以引爆巨大的業火收尾,讓一切歸於寂寥;直到下一次戰火點燃之前,復仇會悄悄埋在名為仇恨的土壤內,生長茁壯。

烏俄戰爭、以哈衝突,我望著孩子甜甜的睡臉,隱約感覺這世界正逐漸往動盪傾斜。大野狼與羊咩咩是否有能做好朋友的一天?還是這樣的奢望,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中?

*本文獲「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授權轉載,原文

作者簡介

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香港創業,台北銀行家,北京私募股權投資到美國西雅圖的創業導師,曾親身參與數百萬台幣的天使投資到數百億美元的收購案。

台灣出生,旅居中、美。走訪全球超過50個城市後,體認到文化差異是企業佈局全球的關鍵因素,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台灣經營層忽略的一環。

目前經營「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粉絲專頁,著重剖析文化差異、職涯發展及國際金融經驗,希望透過持續的拋磚引玉,讓台灣被更廣大的世界看見。

延伸閱讀》以巴衝突:美國參與的後果?戰事若擴大對全球的影響?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以色列 猶太人 哈瑪斯 2023以巴衝突 以巴衝突 巴勒斯坦 進擊的巨人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