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打開一頁滄桑史!萬華茶室女侍的美麗與哀愁

1.台北市萬華區多家茶藝館人員染疫,讓萬華茶室的勞動情形受到關注,這是萬華特有的生態,許多茶室的接待間會設置小神龕,祈求生意興隆。
2.且許多茶室從白天就開始營業,規模大的茶室小姐超過50位,小型的也有5位,據估計在萬華上班的茶室小姐至少超過千人,平均年齡超過40歲。
3.茶室小姐需要服務的客人大多為藍領階級,勞動傷害包括酒醉、受騙、骨折等,小姐大多背負很大的經濟壓力,只能透過與其他小姐的互動獲得理解與支持。
一場Covid-19疫情風暴,使得台北市萬華區多家茶藝館人員染疫,也讓這些茶藝館女侍的勞動生態被攤在陽光下,但有誰了解她們的歡笑與淚水?
茶室的神龕 保佑生意興隆
「萬華的茶室多半密佈在西園路、廣州街、梧州街與和平西路所圍成的街區之中,少數則散落在大街旁的高樓裡,街區內的茶室外觀多為2層樓房,屬於老舊建築,店家密度很高,比鄰開設。」
「有些茶室的接待間設有一小神龕,每天店家都會虔誠拜拜,祈求生意興。大門內外放置幾把椅子,向路過的熟客打聲招呼等待生意上門。」
這是蔡瑩芝發表在「性別研究」的田野調查「萬華茶室勞動現場記實」所描述的場景。
性娛樂化產業 茶室小姐上千
根據蔡瑩芝的調查,在萬華,茶室不需等到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始得營業,事實上許多店家白天也有做生意,字號老、生意好的茶室更是24小時營業。
這些茶室登記在飲酒店協會名單上,上百家規模大小不等,規模大的茶室小姐超過50位,小型的也有5位,估計在萬華上班的茶室小姐至少超過千人,平均年齡超過40歲。
客層藍領階級多 服務無貴賤
蔡瑩芝指出,到萬華茶室消費的客人多為中下階層的男性,茶室小姐被教導「職業無貴賤」,不能因為客人的外貌、年紀、階級等外在條件就不想接近他。
萬華茶室林立,中國籍和越南小姐越來越多,年過60的阿紫語重心長地說:「在這邊上班很競爭」。
另外,蔡瑩芝也提到,由於在萬華店家與店家之間距離相近,甲店小姐在上班時間應客人的邀請到乙店稍坐片刻是常有的事,這個動作一般便稱為「あいさつ,挨拶」,意思就是去其他茶室打招呼。
醉茫茫人生 勞動傷害
在茶室工作,很多小姐幾乎每天都是喝醉酒,不僅有人身安全問題,也容易在酒醉時受騙,有的是在喝醉時轉檯時跌倒,甚至發生骨折,這些都是她們的勞動傷害。
坎坷人生 同儕扶持
蔡瑩芝觀察到,許多時候小姐工作的辛勞會因為娼妓污名化,加上不少小姐背負經濟壓力,而更需要發洩的管道。小姐之間會互相分享心事和煩惱,如同支持團體,不但釋放工作時的緊張與壓力,也使得彼此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讓孤軍奮戰的勞動經驗,在言談的過程中成為集體的經驗,繼續邁向人生旅途。
延伸閱讀
*本文由中時新聞網授權,原文:打開一頁滄桑史!萬華茶室女侍的美麗與哀愁
責任編輯:鍾守沂
中央廣播電台
代表臺灣向國際廣播的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與全球新媒體、影音浪潮一同並進,除推陳出新既有與新創的各類型廣播節目,也運用原本的廣播資源,結合全新製播的影音及改版新官網,以「加乘」概念,有聲有影地傳遞臺灣多元面貌給全球聽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