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重擊螞蟻後,又對阿里巴巴祭出壟斷調查!中國為什麼對馬雲失去耐性?

1. 繼暫緩螞蟻集團IPO以後,中國對阿里巴巴展開反壟斷調查,《彭博》指出,這代表中國已對時常公開批評政府的馬雲失去耐性,種種做法也成為其他科技巨頭的嚴厲警告。
2. 一美國私募股權公司表示,馬雲的極限就是習近平,馬雲無法贏得這場戰爭。
12月24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指出,將對阿里巴巴進行壟斷行為的調查。同一天,螞蟻集團也公告,已經收到監管部門的約談通知——一個多月前,螞蟻被暫緩上市,現在再度被盯上,阿里巴巴在美股盤後股價重挫3.7%。
阿里巴巴身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當局為什麼一再對它出重手?
中國為什麼對馬雲失去耐性?
11月3日晚上,上海證交所公布,決定暫緩螞蟻集團在科創板上市,震驚投資人和中外各界。螞蟻募資規模原本預期將達345億美元,一個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IPO案,一夕之間喊卡。
外界馬上臆測,這是因為,馬雲在在10月24日的外灘金融峰會上重砲攻擊中國金融監管系統,才引火上身。
當時,馬雲接在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後面發表演講,演講過程中,馬雲不改直言不諱的風格,表示中國金融系統的「當鋪」思維會走向極端、必須改掉;他也批評,中國監管機構只會「監」、不會「管」,很會用各式文件限制企業作法,卻沒有夠多的政策激勵企業發展。
外界認為,這正是為什麼接下來發生一連串事件。11月3日,中國央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4大金融監管機構約談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董事長井賢棟、總裁胡曉明。當晚,IPO緊急喊卡。日前,一個中國國務院金融委領導的特別小組成立,對螞蟻集團展開反壟斷調查。
螞蟻集團正在經歷的狀況,可說是既令人驚訝,卻也不意外:習近平政府透過各種手法傳達「黨最大」的訊息,馬雲一直以來發言都很嗆辣,卻還是成功茁壯事業。因此問題在於,中國,是如何對馬雲失去耐心的?
17年來,馬雲的「金融創新」猶如走鋼索
《彭博》(Bloomberg)專文報導,爬梳十幾年來,講話最大聲的馬雲,是如何一度和中國政府協商出平衡點,最後卻又落入現在的處境。
17年前,中國尚未允許私人企業踏足金融產業,馬雲仿效美國第三方支付商PayPal的模式,創造了現在全中國人都在用的支付寶,從一杯咖啡到一棟房子,都能用它付款。當時,馬雲時常承諾員工說:「如果有人須要進監獄的話,我去。」他願意公然跟政府作對的態度一覽無遺。
2013年,他再次推出足以攪動一池水的服務:餘額寶。它是一種基於支付寶帳戶的線上存款業務,它吸收民眾的存款,允許民眾隨時提領或消費,但卻給予高達6-7%的高收益率。馬雲的目標是創造更透明的金融系統,也對傳統中國銀行造成威脅。2014年前2個月,中國銀行新增存款較去年同期大減8,339億人民幣,當時,有一說是因為經濟降溫,但更多人說,是因為錢都跑到餘額寶了。
接下來開始連串一來一回的拉扯。中國監管機構擔心餘額寶會拖垮國有銀行,抑制資金流入餘額寶;馬雲公開抨擊,銀行壓制人們在哪裡存款的自由。時任螞蟻金服執行長的彭蕾則說服公司擁抱監管機構,讓螞蟻金服成為金融機構和大眾之間的媒合者,替超過20個資產管理者銷售共同基金,也和200間銀行合作,讓大眾透過螞蟻平台向銀行借貸。
不過,馬雲的大膽言論還沒完。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締造當時世界上最大IPO,引起一陣騷動。當時,馬雲接受美國CBS新聞頻道的採訪,居然說:「不要和政府做生意,愛政府,但不要嫁政府。」
2015年,馬雲和中國政府的關係降到冰點,中國工商管理局發布一則報告,指控阿里巴巴的信譽有問題,賣假貨、收賄以及虛假廣告。為了控制危機,馬雲親自拜訪監管機構不下三次,終於替紛爭畫下句點。當時,投資人相信,馬雲成功找到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平衡點。
螞蟻不死,但成為最嚴厲的警告
事實證明,中國政府不會放棄一個堅持:你再大,也不能動搖政府想要維持的政經穩定性。知情人士指出,這不代表馬雲要被拉下來,但卻是中國政府給其他中國科技巨頭的一種嚴厲警告,包括騰訊、字節跳動。
反壟斷調查就是警告的具體行動。中國中倫律師事務所反壟斷專家Scott Yu表示,這是中國第一次對一家網路公司執行反壟斷調查,最壞的情況是,阿里巴巴可能最高被罰去年銷售額10%的罰款。
12月時,中國共產黨決策核心中央政治局在會議中強調,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目前,中國銀保堅會正在考慮是否要要求螞蟻集團放棄特定業務,或是拆分其線上、線下服務。螞蟻集團也可能會失去一兩個營運執照,讓它無法再提供等同信用卡的「花唄」以及信貸服務「借唄」。
除此之外,知情人士指出,這次事件一引爆,2022年以前,螞蟻集團不太可能再次發起IPO了。
「有時候,一個人很難看清自己的限制在哪裡」,洛杉磯私募股權公司Patriarch Organization執行長希弗(Eric Schiffer)如此形容馬雲,「他的限制就是習主席,他無法贏得這場戰爭。」
(參考來源:Bloomberg、Financial Times)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