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台灣學生,是全球最害怕失敗的...PISA最新調查,透露教育現場的焦慮

1.12/3公布「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除了學科表現,也發現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
2.鼓勵學生挑戰困難,包容失敗,如此心態的扭轉,遠比下次考試進步10分難,但更重要。
本文轉載【數感教育——PISA調查結果:台灣學生最害怕失敗】系列文章。
最近公布的PISA(編按: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為OECD委託的跨國調查計畫)結果,大家多注意於閱讀、數學、科學的成績表現。可其實PISA調查的範圍廣泛,還包括各種學習態度、心態等等。我們研讀報告時,發現有一件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
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
「失敗為成功之母」不只是一句漂亮話,它相當正確。當然我們都想要成功,可是如果要「確保成功」,想盡力避免失敗,就會變成只挑簡單的事做,只打安全牌,變得保守,失去挑戰的勇氣。

在PISA調查中,他們問學生:
「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
「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
根據學生的回答,再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指數平均值為0,標準差1。結果顯示以下幾點:
1.女同學比男同學更害怕失敗。
2.台灣男女學生都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女生高達0.8,男生高達0.54。
3.第二名害怕失敗的是新加坡,女生有0.69,男生是0.31。日本、香港、澳門也是偏向害怕失敗的國家。
4.美國、韓國、英國、加拿大的女學生普遍害怕失敗,但男生相對好很多。
5.丹麥、瑞典、法國也有女生較害怕失敗的傾向,但比前一群國家好很多。
6.PISA整體平均值為,女生的害怕失敗指數0.19,男生-0.21。
7.荷蘭跟德國的男女生都很不怕失敗,荷蘭男學生是全世界最不怕失敗的男生。
8.中國四大都會區(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女生和男生分別只有0.08跟-0.09。
數學家John Littlewood曾說過:「去做難題,你或許無法解出來,但你會證明出一些別的。」
正面迎接困難或許會失敗,但那個過程絕對是學習的最佳時機。事實上,相對於出社會後每次失敗都得付出巨大代價,學校更應該是一個鼓勵學生挑戰困難,包容失敗的場所。
這樣心態的扭轉遠比下次考試進步10分要更難、更花時間心力,但為人父母或師表,不是也都同意,正確的心態遠比一時的成績要來得更重要嗎?
上述造成相當多討論,許多朋友留言討論的內容,與其說焦慮,更多是喚醒了共同經驗,我們(曾經或現在)也是害怕失敗的人,或在教學現場看到類似的光景。
接下來進一步整理PISA計算害怕失敗指數的3個問題的統計結果。這3個問題分別是:
1. 當我失敗時,我會擔心他人對我的看法
2. 當我失敗時,我害怕我沒有足夠的才能
3. 當我失敗時,會讓我懷疑對未來的計畫
我們將不同國家的女同學與男同學「同意」與「強烈同意」的比例,分別畫成兩張圖。


可以看見3組問題、2種性別,共6種組合中,除了女同學的第三個問題,其它5題台灣學生同意的比例都最高。
每個國家對失敗引發的不同後果,則有不同程度的在意。
好比說,同樣都是害怕失敗指數偏高的國家,日本對第一個問題「失敗後的他人眼光」非常在意;新加坡則對第三個問題「懷疑自己的未來計畫」有強烈反應。
害怕指數較低的中國(北上江浙),對他人眼光也很在意,但較不會連結到天份與未來。至於德國就,嗯,不太會因為失敗有什麼特別的反應。
我們要在此強調,介紹這個指數並非要散布恐懼,或是讓家長老師們對小孩的未來更焦慮(來看數感實驗室的朋友們基本上也都很獨立思考,不太會被一篇文章左右),我們是想強調,成績當然非常重要,可是教育過程中,還有其它不亞於成績的重要面向,例如對學科的興趣、自信、學習心態。
不害怕失敗,是我們都同意,一項美好且希望賦予小孩的特質。
統計數據反映的是整體狀況,並不適用於個體,因此您也不用因此過度擔心小朋友是不是就害怕失敗。以前我遇過一位老師,當時我擔心某件事情做不好,跟他請教,他回答我:「只要你意識到這個問題,那它就不會是問題了。」
雖然事後想想安慰成分居多,但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很多問題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等到發現時已經有些嚴重,得花更多時間去收拾。
意識到「重視成績以外的各種學習面向」,才是我們寫這兩篇文章的目的。
※本文獲「數感實驗室」授權轉載,編整自兩則原文:
【數感教育——PISA調查結果:台灣學生最害怕失敗】
【數感教育——PISA調查結果:台灣學生最害怕失敗 part II】
責任編輯:洪婉恬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