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念博士不如買對房 深圳拆遷拆出1878個億萬富翁

1.在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大量農村人民「深漂」至深圳定居發展,雖然撐起了經濟,但同時也在當地建起大量危樓,而「城中村」白石洲,就是那時代下的產物。
2.為了改善這樣的違章建築亂象,中國官方陸續實行拆村計畫,而因房屋拆除而收到大額補償款的居民,也因此變成「拆二代」,形成人民另類的致富管道。
深圳「城中村」白石洲拆除重建計畫通知公告一出,打亂了白石洲10多萬「深漂一族」原有的生活,他們被告知,9月底前要結清租金與水電搬離住處。但輿論最關注的莫過於,因拆除而接受補貼的原村民,因為網上已有風聲,這裡即將誕生1878個億萬富翁。
陸「拆二代」 就是台灣「田喬仔」
因房屋拆除而收到大額補償款的村民,大陸稱之為「拆二代」,台灣稱為「田喬仔」。大陸民眾常揶揄說「一拆變成富二代」,「拆二代」在大陸社會已成特殊群體,尤其是城中村改造,常造就大批「拆二代」。
深圳白石洲的拆遷將創造上千個億萬富翁,近期已在大陸引發熱烈討論。據鳳凰網披露,有位白石洲村民表示,自己家的拆遷面積為1200平方公尺(約為363坪),按1:1.03的補償標準,拆遷後他可以獲得15間回遷房,其中有7間是公寓。
據新京報實地探訪,拆遷後按村民現有的房屋面積分配,每棟樓可能分到2000或1000平方公尺,其餘以公寓形式分配。關於網傳的上千個億萬富翁,當地有村民表示,按照房子的市場價格計算,原本這裡上億身家的人就很多。
陸網民羨煞:拆遷改變命運,知識使人工作
白石洲的拆除重建事件引來大陸網民熱議,相關報導討論破萬,討論區充滿「拚搏一輩子,不如拆遷一下子,哈哈哈可笑」、「拆遷改變命運,知識使人工作」、「我們吃瓜群眾也只能看著你們流著淚的在數9位數的錢」等等羨慕留言。
台灣民眾對深圳白石洲的印象大多陌生,但可以試想,作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從小漁村發展成大都市,40年來的發展,其市容自然產生巨變。白石洲在深圳城市化中遭落下,成為城中村,然而又因處在深圳交通優越之地,意外成為「深漂族」(從外地到深圳打工者)的聚集地。
與外部高樓大廈有反差的白石洲,「握手樓」(形容兩棟樓房距離近,從陽台伸出手,可拉到對方的手)林立,違建房屋愈來愈多,以滿足許多深漂的居住需求。
農村城市化產物 有其時代背景
陸媒報導,2008年深漂一族的李華勇入住白石洲時,每月租金為650元(人民幣,下同),11年過去,李華勇收入翻倍,房租僅漲300元,在深圳難以再找到這樣的家,而一張通知要搬離,讓他反應不過來。除了李華勇以外,年輕白領、農民工、深大畢業生、創業小老闆,與盼小孩在深圳受教育的家庭,都是白石洲的住客,也面臨同樣問題。
但同時,當1992年深圳推行農村城市化,農村土地成為城市戶口,白石洲的農民卻未等到其他配套政策的兌現,農地無法種田,反倒「種樓」愈來愈多。「不要老是眼紅我們本地人,好多當年的辛酸苦辣,外人並不清楚」白石洲股份公司董事長池偉琪如此表示。
根據池偉琪的說法,1878戶是當地村民的總數,當地家庭的平均物業面積在5、600平方公尺,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村民不會超過20%,一夜誕生上千個億萬富翁的說法不實。不過,雖然上千個億萬富翁有些誇張,但數百個千萬富翁還是不在話下。
深漂一族 難忘白石洲
這場令外人羨慕的造富神話,除了一夜致富的話題引人注目外,許多曾經在此居住過的「深漂族」也紛紛留言,回憶當年在白石洲的日子,一時颳起懷舊風,有網民分析稱,白石洲不僅僅是一個城中村,更承載許多的「深圳夢」。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這艘星艦有什麼本錢 紐約飛東京挑戰30分鐘
2180億千元鈔今變廢紙! 黑錢大戶狂洗錢「半買半相送」
經國號變教練機…戰機魔改降級 蔡政府在想啥
北市葫蘆公寓海砂屋 都更拖十年
責任編輯:陳慶徽
核稿編輯:黃雅苓
聯合新聞網 (udn.com)於 2000 年成立,以成為中文市場頂尖全面內容服務提供者為目標。透過優質內容、資源整合、客製服務及市場開發,提供更多元及全面的資訊服務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