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機票加重環保稅不夠,航空業硬起來減碳!解方之一:求救大麻和家用垃圾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機票加重環保稅不夠,航空業硬起來減碳!解方之一:求救大麻和家用垃圾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機票加重環保稅不夠,航空業硬起來減碳!解方之一:求救大麻和家用垃圾

機票加重環保稅不夠,航空業硬起來減碳!解方之一:求救大麻和家用垃圾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邱碧玲
商周頭條 2019/09/05

今年夏天,歐洲熱浪、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大火帶動減排議題,航空業再度成環保團體的靶子。研發取代長途飛行所需100噸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是業界的「下一件大事」,從政府到民間都吹起一股「腦力風暴」(brain storm)。

8月底,德國執政黨團的聯邦議員杜布林特(Alexander Dobrindt)對當地媒體《畫報》(Bild)說,近期將呈交一份提案,針對費用低於50歐元(約合新台幣1,720元)的航班加徵「懲罰性稅收」(penalty tax)。他強調:「我想要保護氣候的念頭,勝過有競爭力的價格。」

飛機每公里碳足跡,是火車20倍

數字顯示,所謂有競爭力的價格,真的是非常有競爭力。舉例來說,從德國柏林搭機飛往義大利威尼斯,價格最低僅8歐元,還不到火車票的十分之一!但是飛機的碳足跡每公里為285公克,高居所有交通工具之冠,更是火車的20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杜布林特主張:「搭飛機必須訂出最低價格,但鐵路旅行則應降低增值稅(編按:一般為19%)。」確切稅額尚不清楚,不過已經引爆政壇口水戰,航空事務官員賈佐貝克(Thomas Jarzombek)反對:「只會傷害低收入乘客。」產業公會則是贊成:「如果可以制止不經濟的低價,就不該反對。」

德國這項提案有前例可循。7月初法國宣布,明年針對所有當地機場起飛的航班乘客加徵1.5歐元到18歐元(約合新台幣52元~620元)的環保稅,預計每年挹注稅收1億8千萬歐元,用以投入鐵路等比較環保的基礎建設;瑞典的徵收額度高達每張40歐元,英國則是考慮將碳抵消成本納入機票票價中,但用戶可以選擇不支付。

歐洲數國政府拿航空業開刀,除了因近兩年氣候變遷劇烈,民間由下而上動員的影響力也在發酵,尤其是瑞典16歲女學生通蓓(Greta Thunberg)發起罷課及抗議行動,半年多竟已動員全球超過百萬名學生跟隨;「飛行羞羞臉」(Flygskam)、「火車好棒棒」(tågsemester)等自發性拒搭飛機運動也在歐洲落地。

這一場運動很有感,至少航空公司高層聽到了。歐洲廉價航空易捷(EasyJet)執行長倫格蘭(Johan Lundgren)坦承:「航空需要徹底自我改造。」但全產業的共識是,就連減排一半的目標都可能直到2050年才能達成。碳足跡專家伯納斯-李(Mike Berners-Lee)指出:「癥結在於,我們還沒找出可以不燃燒100噸化石燃料的長途飛行替代做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發100噸替代能源,儼然已成為航空業的「下一件大事」、綠能業的聖杯,為此,各種實驗已經上路。

廢物製成生質燃料,碳足跡較石化類少8成

擁有英國航空、西班牙航空的國際航空集團(IAG)承諾,20年內投資4億美元開發替代燃料,其中最有希望的領域之一,是可以直接採用的替代低碳燃料,包括植物、廢物或藻類製成的生物燃料,以及再生能源製造的合成燃料。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生物燃料算是目前商業化腳步最快的技術,但規模仍小,在替代噴氣燃料(Alternative Jet Fuel)領域裡,代表之一是美國加州的清潔能源初創商AltAir Fuels,專研農、畜廢物轉化生質燃料。

財經媒體彭博(Bloomberg)報導,2011年,AltAir Fuels聯手國防部精煉牛脂、雞脂和大麻類植物當作燃料,是第一批成功實驗可直接混入現行燃油並用的業者。去年被位於波士頓的世界能源(World Energy)收購,生質柴油與航空燃料產能躍過2.45億加侖,主要商用飛機客戶是美國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

此了農、畜廢物之外,工業與家用垃圾轉燃油也被視為一舉兩得的前瞻技術。商業雜誌《企業》(Inc.)報導,位於加州的支點生質能(Fulcrum BioEnergy)是最被看好的垃圾貨幣化業者。它主要是從家庭垃圾中分離出有機類型,製造成生質燃料,標榜碳足跡比石化燃料少80%,美國、英國與亞洲的航空都爭搶投資。

支點僅僱用20多位員工,在農業部資助下於美國內華達州設立第一座生質燃料廠,年產量約5,000萬加侖;今年開始蒐集城市的固體廢物,預計2022年再蓋7廠,產量翻5倍。《企業》說,它除了硬體設備花錢,其他「材料」成本不僅幾乎免費,而且供不應求!每加侖售價5.2美元,幾乎是現行油價一倍,要是技術突破量產限制,獲利潛力可觀。

造「油電混合飛機」,波音、勞斯萊斯也投入研發

還有一種討論度甚高,但難見突破的技術:油電混合飛機。沒錯,這就是電動車之王特斯拉(Tesla)明星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的終極目標,除了傳統飛機硬體製造商波音(Boeing)、勞斯萊斯(Rolls-Royce)都投入研發,初創企業也加入,好比以色列的航程(Eviation)。

今年6月,航程在巴黎航空展期間推出一款名為「愛麗絲」(Alice)的電動飛行計程車,號稱可承載9名乘客,飛行距離超過1,000公里。《金融時報》說,這類超小型飛行器往往與低成本、短距離的廉價航空合拍,也是技術突破最好的試驗項目。

責任編輯:周盼儀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川普關稅全球股災,你覺得最需要掌握的投資策略是?
危急時刻,商周訂戶俱樂部Youtube公開直播,立即前往:最新財報+關稅戰利弊全解讀
1. 科技股前瞻:選出潛力標的
2. 傳產、金融解析:地雷、優質股名單
3. ETF攻略: 主動、被動一次搞懂
4. 整體投資策略與佈局
5.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曾當股市冤大頭⋯他靠分清「投資和交易」找到穩定獲利3關鍵
減碳 航空 暖化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