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家裡可負擔、父母不反對》仍有一半學子不想出國闖蕩…中山女高校長:哪怕出去很痛也要闖一闖

「十八歲的我,是怎麼想未來的?」這是在接手封面故事<十八歲開始寫履歷>後,我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十八歲,是個離自己還不算太遙遠的年紀,大學剛畢業,我就到商周展開職場菜鳥生活了,這算是進來後第一次參與報導製作,有些戰戰兢兢,但難掩興奮。
雖然不是傳播科系出生、也非自始至終都懷抱媒體夢。但,在大學多方領域嘗試後,我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想走走看的路,於是來到這裡,希望開始實踐一個小小的夢想。
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要「全台名校高中生升學就業大調查」,當時想,啊,把問卷發一發回收,應該不會太困難的!殊不知,挑戰才正要開始……
光是問卷該怎麼設計,就來來回回改了好幾版;好不容易定案後,想找學校施測,卻又怎麼問怎麼被拒絕。可偏偏時間急迫,就是得在那幾天完成……
那時很難熬,小菜鳥心中不安又急躁:「該不會第一次的報導就這麼被毀了吧!」可是沒辦法,工作不像念書,可以遇到卡關就先暫時丟在一旁,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幹、繼續死纏爛打每一間學校。還好,老天保佑,最後我們回收了一千兩百多份問卷,心中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這次調查中,讓我覺得最想不透的,是認為海外學校比台灣好的學生,仍然有一半不想出國──即便他們手裡已握有門票。
這些人當中,有七成六覺得家裡能負擔出國的開銷,甚至高達九成認為父母並不反對自己出國,擁有這些條件的學生,明明覺得海外學校比較好,可為甚麼還是選擇留台?為甚麼不出去?
「我們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沒有給孩子甚麼機會去嘗試、去冒險,呵護居多,在這過程中,很有可能壓抑了他們的獨立精神。」訪問北一校長時,楊世瑞有些感嘆道,「學生嘗試的機會要多一點,要讓他有清楚理解的機會,他要知道外面的世界是甚麼樣子,再做選擇,比較不會出錯。」
「我們是島國,沒有本錢把自己封鎖在這裡」不約而同地,中山女高校長吳麗卿也鼓勵學生應該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出去很痛,哪怕出去跌跌撞撞,就出去闖一闖再回來,你的生命就會不一樣,你的精彩度也會不一樣。」
如果你問十八歲的我,未來想幹嘛,我可能支支唔唔,未必說得清楚。未來還太遙遠,太模糊,而學生的身分向來是一個很好的防護罩,讓我們能暫時不去理會外頭的現實與殘酷。
出國也好,留台也好,沒什麼誰優誰劣,我是這麼想的:選擇「出走」舒適圈,願意嘗試、探索,這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跨出去後,你才有機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也才有機會狠狠摔一跤,學習重新站起來。
在這次製作報導的過程中,並非一路順遂,中間遇到了很多困難,不確定性太高,常常想著自己可能就要放棄了,畢竟放棄一直以來都是很簡單的事,我可以繼續回到我的舒適圈裡,享受小確幸。
不過如果我放棄,可能就沒有機會「聽」見這麼多高中生的想法,又或者,如果我大學的時候不讓自己多嘗試,多掙扎,我可能也沒有辦法確定有關媒體的夢想,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
未來向來難捉摸,也難預測,但願我們都有足夠的勇氣「出走」,帶領我們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作者簡介】
吳怡寬,《商業周刊》一枚小研究員。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