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創業心法
參加中國選秀打知名度,被夥伴批評、淘汰還被黑衣人帶走...一個台灣七年級工程師的創業血淚史
編按:耐能科技(Kneron)以AI晶片軟硬體設計起家,在中國知名的AI排行,新智元、高工產研的AI評比榜單中,該公司實力贏過曠視、商湯、寒武紀等獨角獸等級(估值超過10億美元)AI新創公司。股東也都赫赫有名,包括阿里創業者基金、中華開發、高通、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等。任何物聯網裝置只要裝上他們的晶片,不用連網,馬上就具有中文語音對話能力。
耐能的創辦人劉峻誠是台灣人,成大畢業後曾在三星、晨星、高通工作過,之後集結老同事創業,把總部設在美國。
在這一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聲控經濟」中,我採訪了耐能科技(Kneron)創辦人劉峻誠。1981年生的他,如今已是募資約1千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多元)的新創公司老闆,技術能力在國際人工智慧評比中名列前茅。
但,成功的背後,卻是刻骨銘心的血淚史。當問到他,如果從頭來過,還會創業嗎?「我會猶豫很久很久,因為真的好苦。」
以下,就是他的心路歷程:
參加選秀打知名度,卻被創業夥伴批「工程師變藝人」
我離開學校後去了業界,發現業界很複雜,大公司都有派系,真正好的技術,大公司不見得給資源讓你試。於是幾個朋友想一起創業。
當時,有朋友說拿到單,幾個人約好辭職,一個在三星上班的胖子最先辭。沒想到訂單被「悠忽」了,沒錢沒單,我只好讓他住我家、拿以前薪水存下的錢養他。我老婆半開玩笑抱怨說:「養小三也就算了,你竟然在家裡養了個胖子!」
硬著頭皮創業,什麼都沒有,幾個人在慈濟會煮麵,吃免費三餐。剛創業時,整棟大樓燈都關了,只有我們是亮的;感恩節時,所有人關在war room(戰情室)打拚。很苦,但很快樂。
我在2016年2月去中國找訂單,第一個客戶是騰訊。為了打知名度,在騰訊介紹下,拍攝創業選秀節目《我是創始人》。這個節目,讓我去CES(美國消費電子展)參展時,還能遇到粉絲要簽名,卻也讓我們公司付出非常大的代價。
本以為一下就會被淘汰了,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一口氣就拍了兩個多月,每天累癱,而且人不在美國辦公室,很多決策都無法參與。一同創業的夥伴說我變了:「你不是工程師嗎?怎麼變成了藝人!」大家吵得很厲害。
好不容易,在決賽倒數第二關,我終於被淘汰,我好高興,可以回家了!就在拍完當天晚上回到旅館,十點左右,一群黑衣人來敲我的門:「我老闆找你。」
黑頭車徐徐開進豪宅,我被帶進一間大會議室,裡面黑壓壓十幾位穿西裝的高階主管正在開會。女主人開口了:「你們都出去,留他一個。」
「小伙子,我特喜歡你!」她是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也是「我是創始人」的評審。原來,她認為比起其他參賽者在節目中耍心機、耍手段,我顯得特別老實。殊不知,我只想輸了趕快回家。
她給了我夢寐以求的談訂單機會。
帶著這個口信,我開開心心回美國。沒想到,上班第一天打開公司大門,十幾名員工中,只有一個來上班。其他人全都認爲我背叛他們,而離開了。
一整個禮拜我只睡四小時,病倒了,因為睡不著。我不了解,以前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在慈濟會煮麵大家都很快樂,現在公司卻亂成這樣。我知道,大公司失敗一次就算了,小公司失敗一次就倒了。當時,一家很知名的國際級公司想投資我們,但我的公司就要完蛋了!只好拒絕。
我一通通電話打,能聯絡到的人,就請他們回公司一起開會,想罵什麼盡量罵。這樣的會議連開了三天,大家罵一罵,倒也發現其實沒什麼大問題,有些是誤會、有些是謠言、有些是個人情緒。罵完,很感謝大多數人都願意回來,今天我們才能有點小成果。
公司危機解除,我大病未癒,趕著去中國談格力的訂單,腳沒辦法走,坐著輪椅、吊著點滴上飛機。後來想想,為什麼能拿到單?大概是人家看到我這樣,有同情分數吧!哈哈。
那次危機後,大家感情變得更好。現在,我很注意維持公司文化,每兩週會安排一起去爬山、唱KTV。
創業之前,想像很美好,創業之後才發現,牽涉的利益關係更複雜,有創投的利益、客戶的利益;也才發現,創業要有信仰,因為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說要退出江湖,但他後來了解到,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說真心話,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是否創業,我會猶豫很久很久,因為真的好苦。我現在體認到,成功的唯一祕訣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不求做到完美,只求問心無愧。
※相關報導:七年級工程師的「樂高晶片」,吸引高通投資
《商業周刊》裡最宅的記者,是個3C控、網路控,負責金融與科技新聞,熱愛研究各種新奇、困難的事物,包括挖掘弊案、拆解新技術以及導讀艱澀難懂的長篇小說。目前正致力於在日常採訪工作中引進新科技,在文字報導之外找出新的內容呈現方式。
商周大調查
比生成式AI更猛…你開口,AI代理人幫你開會、訂機票的時代登場!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