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課本作家吳晟:國文考這樣的題目,連我都會答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課本作家吳晟:國文考這樣的題目,連我都會答錯...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課本作家吳晟:國文考這樣的題目,連我都會答錯...

課本作家吳晟:國文考這樣的題目,連我都會答錯...
圖片來源:Hungju Lu@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楊翠

我們有「考試依賴症候群」

初春某夜,我從花蓮迢迢趕赴台北,參加人本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國文想想|國文可以這麼考?可以那樣教?」座談會。我以一個母親、教育工作者、教育問題關切者的立場,拋擲問題,期望與社會大眾共同反思,究竟台灣現行中小學國文的教材/教法/考試出了什麼問題。

次日,某報記者來電,說想進一步談談,我善意地答應了。結果,這位年輕的女記者,整個電話訪問過程中都在和我爭辯。她認為考孩子們借代、轉化、譬喻這些東西,還是很有用的,以後他們寫作時就會使用這些方法了;然後,她質疑說,你們批判現狀,提出來都只是理想,卻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具建設性;接著,她說到重點了––那考試怎麼辦?還是要考試啊,考試總要有標準啊。言下之意,考借代、轉化、譬喻這些東西,可以有標準答案,如果讓學生自行發揮,沒有標準,那還怎麼考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場座談會的功能,其實是拋擲問題、爆破問題。台灣教育問題的積累,歷經多少教育部長,多少教育主管機關的高層,女記者期望透過一場座談會解決問題,反應了台灣社會的思考/實踐惰性:

你們有意見,就要負責解決;
你們無法解決,就不要提意見;
既然問題難以改變,那就不如照舊。

這位女記者還透露出另一個關鍵性的集體文化思想病症––考試依賴症候群。考試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小環節,如今卻凌駕了教材、學生、學習本身,成為主導性的存在。當考試領導教學,當形式取代價值,老師成為出題達人,學生成為考試機器,所有教學設計中的良質美意,都會被龐大的考試體制所吞噬。

中小學的國文教育,文書中所標舉的宗旨都十分良善美好,包括學習語文、鑑賞文學、訓練學生獨立的思想與情感表達能力。如果我們認同這些目標,國文教育就不應只是「語文教育」,而應是「文學教育」。要達致「文學教育」的目標,現行的中小學國文教育,無論是教材、教法、考試,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徹底體檢,問題的根源,正是我們文化中根深柢固的「考試依賴症候群」,以及填鴨式、標準化、背誦式的考試方式。亦即,考試本身不是最大問題,整個社會對「考試」的觀念,以及考試的方法,才是關鍵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有依靠「反射作答」的大量選擇題

首先,大量的選擇題即是一大問題。學生在有限的幾個選項中選擇,無論是單選、複選,無論題意是要你選正確的、還是選錯誤的,反正都是從那幾個答案裡挑選,選擇題是一種不具延展性的考試方式,題目與答案都早已被決定,只能朝向標準化的思考方向。

從出題者的角度來看,設計選擇題的過程,可以說是扭曲出題者人格的詭譎經驗,你一方面不能讓答案太模糊,否則就要面臨被控訴的危機;但答案又不能太明顯,必須玩文字遊戲、埋設地雷陷阱,題目與答案都要似是而非、充滿曖昧性,最好讓考生弄昏頭,繞行在迷宮裡。我因朋友邀請,出過幾次公務員考試考題,即警覺到自己的「扭曲心理」,決心以後不再應允出題了。

好的文學作品本身確實具有曖昧性、多義性,難以有唯一的「標準答案」。然而,考題的曖昧性,與文學的曖昧性,二者截然不同。考題的曖昧性只是「陷阱」,目的在迷惑考生,透過曖昧的遊戲,追求「唯一的答案」。晚近的考題更是如此,出題者競逐花俏形式,題型表面活潑有趣,實則仍是通往唯一答案的迷宮遊戲。

國高中的國文考試,不只有選擇題,而且是大量的選擇題,動輒四、五十題,經常羅列好幾頁試題紙。以我逾10年在大考中心閱卷的經驗,幾乎每一回的國文考試,選擇題的數量都多得嚇人,「試答」的老師們說,連他們都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寫完。因此,考生們並沒有太多時間餘裕可以進行思考,幾乎必須以「反射動作」完成作答。

在固定時間內、以「反射動作」,快速答完大量選擇題的考試方試,如何訓練深刻的、繁複的思考?更何況經常還得在文字迷宮裡打轉。於是,我們這個考試至上的社會,訓練學生答題技巧,比訓練學生獨立思考還來得用力,學生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寫參考書、測驗卷,面對各種題型,反覆訓練答題技巧,因為「答題」的熟練度才是考試致勝的關鍵。至於這樣的考法,究竟能反映多少對文本的理解,能否訓練學生自身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則沒多少人在意。

我們有壓抑思考感知的「標準化答題方式」

事實上,我們的國高中國文科考試,問題還不只是測驗大量的選擇題,更大的問題是,這些選擇題的內容,不僅與「文學」無涉,更與「現當代文學」嚴重疏離。

首先,為了「容易製作考題」、「有標準答案」,文學教育被窄化成「語詞」教育,教學內容以背誦註釋、記憶生字難詞為主,考試內容則幾乎都是形音義、文法、修辭、成語,一篇作品的「文意」被拆解、情感被抽乾、思想被掏空,呈現在考題裡的,僅剩「語意」,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修辭法」,借代、轉化、譬喻、誇飾…有些其實是無法如此簡單歸類的,文學最後變成支離破碎的幾個語詞。這樣的考試,既無文章,亦無文學。

我手邊一份國中三年級的國文考題,50個選擇題,光看前15題就很嚇人,第一題考「衍聲複詞」、第二題考「同義複詞」、第三題考「諧音雙關」、第四題考「讀音相同」、第五題考「詞意錯誤」、第六題考「音義正確」、第七題考「字形與解釋」、第八題考「字形填空」、第九題考「量詞填空」、第十題考「轉化修辭」、第十一考「文言典故」、第十五題考「譬喻修辭」,幾乎全是形音義與修辭,好不容易考及文字中的情感,卻是模稜兩可的答案選項。即使是考文意,要不就是斷章取義,要不就是標準化;詩人吳晟在某次演講時,曾以自身為例,反思國文考題的荒謬性,他說,這些考題,連我(作家)本人都答錯啊

這樣的教學/考試方法,以標準化(標準答案、標準化的答題SOP)壓抑學生的思考、感知、表達能力,你只要能在快速的時間內,從幾個選項中正確圈選出「標準答案」,就可以考高分,也被認為代表教/學雙向成功。我曾在一份私校國中入學考的國文試題中,看到左傳、春秋、論語、後漢書、世說新語…等相關考題,詫異地詢問該校老師,你們認為這些小學剛要畢業的小朋友知道左傳、春秋嗎?他們回答說,只要上過補習班就能答對,沒問題,他們不必知道什麼是左傳、春秋。

這些考題不僅與「文學」無涉,更與「現當代文學」疏離。國高中課程(特別是高中課程)選入大量文言文,在考題中所佔的比例,更是遠遠高於白話文,幾乎是以文言文為主。學生生活在當代,使用當代語文表達自我,這些之乎者也,以及繁複典故,出成考題之後,其文意的斷裂性,比起白話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長期以來「出題作文」的訓練,學生練就了面對各種作文題目的策略,「親情」與「勵志」是萬靈丹,再用一些成語,引幾句古曰、詩云、西哲說,起承轉合照顧好,就能有中等以上成績。

我們有一個不考試,就無法度量、辨識學習成果的社會…

考試領導教學的結果,教/學都成為苦差事。

我兒子從小熱愛閱讀,喜歡寫作,小學沒讀完,三國演義、水滸傳、整套倪匡…都看完了,旁及無數鬼故事、外星人故事,一大卡車的恐龍與昆蟲書籍。他的閱讀漫無邊際,文字總能取悅他。他國小五六年級時的老師,是教改先鋒,在教學第一線實踐人本理念。因為他的教學方式,孩子們總是生活在充滿故事的世界裡。五年級時,兒子與同學一起改編三國,從劇本、角色、排演、道具,全部自己搞定,不假他求。一日深夜,我被聲音擾醒,起身,見他正專心忙著,趨前一看,滿床都是厚瓦楞紙,剪成3公分見方,一一打了洞,他正埋頭用紅繩子,將它們一個一個井然有序地串織起來,他頭也不抬地告訴我,正在製作明日演戲用的「盔甲衣」,沒時間睡覺。

童幼時期,因為文學,他擁有一個故事豐盈的敞闊世界。然而,升上國中之後,國文課成為一種煎熬。他說,國文課變得好無聊,老師從頭到尾一直唸,唸作者簡介、唸註釋、唸課文,唸教師手冊上的文法修辭說明,這是「頂針」、「迴文」,這是「衍聲複詞」,這是「同義複詞」,要同學在課本單詞旁註記下來,反覆說著這會考、那也會考。我安慰他說,沒關係,你覺得形音義、文法、修辭很無聊,那就別管它,你聽過哪個作家在寫作時,心理想著現在我要用頂針、還是用轉化的?這些東西背多了,寫作反而匠氣,只可以頂考試用而已。

問題就在這裡,考試就考這些呀,兒子無奈說。其實,中學老師也很無奈。我在中小學老師的研習營演講,建議他們不必讓孩子背誦成語,不必考形音義、文法、修辭,反而要加強閱讀與表達,讓學生大量閱讀,訓練他們以各種文學藝術形式自我表達,言說、書寫、展演,甚至遊戲。老師們卻感到很恐慌,他們問:那考試要考什麼?那聯考怎麼辦?

所以我們又回到最初的問題,那個女記者的質問,反應了我們文化中「考試依賴症候群」的沉疴,我們是一個如果不考試,就無法度量、辨識學習成果的社會。因此,我們要反思的,還不只是考試的方法、內容,而是「考試」這件事。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文章列表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異國新消費文化,正在台灣落地!你最想體驗的是?
當外來者被視為「他們」時,消費是兩個世界,但現在台灣人也願意嘗試,讓異國文化發展出不同模樣。透過報導,帶你認識混血新台灣!
1. 嘗試越式洗髮
2. 道地印尼美食
3. 健身新風潮泰拳
4. 中職啦啦隊的韓式應援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越式洗髮、泰拳、李多慧…160萬新移民怎滾動千億經濟、創造混血新台灣?
國文 吳晟 作家 課本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