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才不是魯蛇!周休5日、月花7千元...30歲日本隱居男:我要捨棄這個「不工作不行」的社會
把每天超時加班當作常態,工作累到回家不想煮飯打掃洗衣服,這樣的人生,好像太勉強了。
作者大原扁理1985年出生於愛知縣,目前住在東京郊區。高中畢業之後當了3年的繭居族,並曾獨自出國旅遊,短暫當過書店店員、超商員工、零件工廠員工。在每天工時12小時、假日都得加班的日子後,突然領悟到有薪水、沒品質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毅然決然遁入空門……唷,不對,是過起大隱隱於市的周休五日人生,享受隨心所欲的獨處時光。目前邁入隱居第5年。
20世代的大原扁理向社會宣告,我要捨棄這個「不工作這樣不行」的社會!
日本從江戶時代開始,就有隱居文化了。
倒也不是完全與世隔離,而是差不多到了不惑之年後,就把家業傳承給下一代,自己不再位居第一線,而是偶爾工作,悠哉做著喜歡的事,隨心所欲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據說是當時的年輕人的憧憬。
回頭再來看當今的日本。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後,絕大多數人只能在經濟的框架下談論夢想、憧憬及幸福。而與之相對的反主流文化中,一直以來的慢活態度似乎開始受到矚目。隱居這種不事生產的生活方式,也算是其中的一股激流吧。
當然這種生活方式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尤其像我這種人,既無野心也沒夢想,如同僧侶般捨去了煩惱;只是為了維持質樸的生活,有時還是會稍事工作。就算金錢物質都缺乏,但只要可以悠閒的過活,我就心滿意足了。
但我感覺到,也有許多人是支持這種生活的。
這大概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是從經濟面向來看待「人類真正的幸福富裕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而想要回歸到以人為本的觀點來思考的緣故吧。感覺是種新型態的文藝復興運動呢。
……但我個人對於這種認真的論調,其實是覺得怎樣都可以。我完全沒有想要跟隨流行,或是出奇不意的給這世界一擊的念頭。我不肯定也不否定這種觀點,我只是個單純生活著、隱居著的年近30歲的男子。
隱居,就是這種感覺
我住在東京郊區的小公寓裡,過著簡樸且離群隱居的日子。
聽到「隱居」,大家會覺得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退休後悠然自得的靠退休金生活。後半輩子沉醉在自己的興趣之中。偶爾跟老伴一起用退休金出國旅行。」是像這樣的印象嗎?
睡到自然醒、想吃就吃,一邊啜飲著茶水、一邊鬥志高昂地想著今天要做些什麼。
無拘無束、自由痛快的生活。
摒除掉「老人」這個元素,我每天的生活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一些朋友明明沒要緊的事,卻會突然打電話來、或登門拜訪。這時,我就會明確地表示不歡迎。
正因如此,所以我沒幾個朋友。但是我只做自己喜歡的事,與為數不多的好友及喜好的事物為伍,這就足夠讓我每日都樂在其中。
原來,只要自己想過這種生活,其實是辦得到的啊。這樣想著的我,每天都過得很開心。
然而,我其實只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人,既不會利用網路或炒股來賺錢,也沒中樂透,更沒有來自父母親的遺產可以領。意外之財是零。
這樣的我竟然還可以隱居,連我自己也非常驚訝。
雖然絕大多數時候我都會拒絕他人的邀約,但偶爾還是會和別人碰面。只要他們問我「你平常都在幹嘛啊?」,我都很傷腦筋。
老實說,我還是有在上班的,只不過是類似打發時間這種程度的工作,稱不上是正式的職業……。
我都是看心情隨便回答:「有點像周休五日的感覺,玩樂過活」,或是「沒做什麼值得一提的事」。每次別人問我,我的答案都不同,最後大家對我的印象都是「不知道這怪人到底在幹什麼」。
明明我沒有想要騙人的意思啊。
當時大家的反應各有不同。
有些明理的人察覺到情況不對,會改變話題,不再繼續追問。但也有些沒品的人裝作若無其事,然後問得更深入;還有人會用瞧不起的眼光打量我……,什麼樣的人都有。
但要是我也是那樣的人的話,我也絕對會追根究柢問個清楚的吧。
過於認真地看待事物的那種人,我倒覺得他們是對現狀有所不滿。這些人曾不悅地對我說過:「就是因為有你這種人,我們的國力才會衰退啦。」
我才不在乎他們怎麼說呢。
才怪。
其實我有點受傷。
因為害怕他們會生氣,所以我會盡量跟這樣的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會太接近他們。
我想要有那樣的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那句話來形容現在的我。但是我苦思良久,仍然沒有靈感。直到有一次,我隨意地講出了「我在隱居」。
就這樣脫口而出「隱居」一詞。
一說完,我猛地用手拍了一下膝蓋:「對耶,原來我是在隱居啊。」
這本書講的是不合時代潮流的我,如何在艱苦的世道中走向隱居生活,並找到每天開心度日的方法。我想將我的親身體驗說給大家聽。
為什麼沒錢就無法活下去?
說了這麼多生活中的各種瑣碎小事,也許會有人覺得:「怎麼有這麼不花錢的男人啊!這個人該不會不需要錢吧?」
確實不太需要也能生存得去下,但老實說,錢還是必要的。
我是個凡人,對金錢也會有執著。
如果有100圓掉下去,我絕對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撿起來。
現在雖然過著大半與經濟活動絕緣的生活,但有時我仍然會想到一些金錢的事。
這裡我想寫一些隱居後才查覺的、我運用金錢的方式。
金錢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沒有錢就活不下去了呢?
隱居之後,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增加了,我發現書的種類裡也有與金錢相關的系列,為了求得答案便在圖書館一角讀了起來。
原來世界上,出版了這麼多與錢財相關的書籍啊。
我用圖書館的電腦查了一下。
《讓錢靠過來的方法》
《只有名媛知道的賺錢術》
《三年賺十億的方法》
《以錢滾錢真幸福》
等等各種書名呈現在眼前。
看看書腰上的文案也是:
「世界上八成問題能用錢解決!」
「輕鬆躺著賺,自由到手!」
「負債累累的作者,如何回到經濟無虞的生活」
等等。盡是歌頌金錢的話語。
但是啊,這些人口裡的「自由」,只不過是金錢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罷了。
沒有錢就無法自由,這實是太不自由了!
我一直很想知道沒有錢也能自由的方法。
生活困苦的理由雖然有很多,但追究到最後,一定都是歸結於「因為沒有錢」。
我知道答案是「那就再多努力工作吧」,但除了我以外,大家都呈現工作過度的狀態了。
就算這樣錢還是不夠,這樣不是個問題嗎?
所以我在想,除了金錢以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各種苦惱。
而所謂的隱居,也算是一種摸索「不花錢似乎也可以活下去的方法」的旅程。
一個月的生活費約7萬日圓
這裡的7萬元,除了房租、水電瓦斯費及吃飯錢外,還包含了醫療費、稅金、保險費和交際費等所有生活上的費用。
我既沒有接受旁人的經濟支援,也沒有生活支援或都營住宅等國家的援助,而且我也沒有申請的意願。
但讓人驚訝的是,年輕單身男子的獨居生活,只要有心的話,這種花費程度也不會太無理。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將就的窮學生呢。
以1圓、10圓為單位的記帳本太麻煩了,所以我不去用,也不想用。
只要每個月的收支不是負的就沒關係,我的理財觀就是如此的輕鬆。
趁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我記錄了一個月的生活支出費用,詳細內容只公開給本書讀者。
雖然不曉得對大家有什麼幫助,但還是請各位看看吧。
家用支出記錄本5月合計金額71,333日圓(編按:約合新台幣21,000元,若把日本物價水準一併考量進去,作者的每月家用支出粗估僅約新台幣7千元。)





補充說明一下,房租是2萬8,000圓,管理費是1,500圓。
這個月去了朋友家開趴踢,因此多少花了點錢,此外因為喜歡吃零食,所以常會買來吃。
我覺得不用過著太禁欲的生活。
外食或一日往返的溫泉小旅行,一個月大概會有一次。如果煮菜的食材選的不是無農藥的作物,應該可以省下更多生活費吧。
節省不是我的目的,所以我不會特地去挑戰那種生活,如果真的想嘗試,也許6萬圓左右我也活得下去。
對了,自從開始隱居之後,所得稅申報的通知就沒來過了。
終於連市政機關都丟下我了……。
這麼一想,我便去調查了一下,才發現並不是這樣的,而是所得稅若是年收入在103萬圓以下就不會課稅。(2014年的情報)
隱居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有這種規定。
我的年收入自從隱居以來,便一口氣掉到100萬圓以下,不需要像有錢人一樣為了龐大的稅金而煩惱。
國民健康保險費,則是依照年收入確實的繳付。
剛好從戶頭扣完款的通知來了,我確認了一下,一年要1萬2,000圓。
年金則有低所得可以減免的制度。
我打到年金事務所去詢問過,回答是有錢之後再繳款即可,我就採取了有錢時再繳納的自營業方針,現在正在申請免繳納年金。
僅管如此,稅金真的是很讓人傷腦筋呢。
隱居之前,我住在之後會提到的杉並區,也曾經全職工作過,但是一付了房租、水電瓦斯費和生活費、稅金之後,手頭上就空空如也了。
現在雖然也沒有錢,但同樣是月光族,當然是一開始就不要有痛苦的回憶比較好。
不過,哪種方式好應該是因人而異吧。
我沒有錢,過著清貧的生活,有時吃野草度日,但取而代之的是從過度的疲勞中解脫了。
但如果覺得就算要繳稅、在公司上班還是比較好,那就去吧。
反正,我只要想到是為了自己才要工作的,所以積極程度就是那樣。就算沒錢,只要不做壞事,我還是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跟點子生活下去。
有志者事竟成嘛。
才不是魯蛇:錢少事少、周休五日的快樂人生
作者:大原扁理
譯者:呂丹芸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10/11
現代陶淵明
大原扁理 Ohara Henri
一九八五年出生於愛知縣,目前住在東京郊區。高中畢業之後當了三年的繭居族,並曾獨自出國旅遊,短暫當過書店店員、超商員工、零件工廠員工。在每天工時十二小時、假日都得加班的日子後,突然領悟到有薪水、沒品質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毅然決然遁入空門……唷,不對,是過起大隱隱於市的周休五日人生,享受隨心所欲的獨處時光。目前邁入隱居第五年。
著有《才不是魯蛇》、《年收九十萬日圓也能在東京快樂生活》(年収90万円で東京ハッピーライフ)。二○一五年開始經營部落格,目前有近三百篇關於隱居生活的文章,還有一百二十八篇書評,是個喜歡閱讀的傢伙。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