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揭密史前物種,拍攝17年紀錄片上映

他們跋山涉水,甚至失去生命!一群山椒魚傻瓜學者40年接力賽

山椒魚團隊(圖)經過翻山越嶺、攀岩垂吊,才得以拼出台灣特有種山椒魚的生活史與演化過程。(來源.朱有田提供)

清晨4點,大多數人還沉睡夢鄉時,有一群人,已背著行囊,踏上前往雲霧之鄉、海拔1,300公尺以上的高山,只為了在一塊塊石頭底下,翻找出比巴掌還小的稀有生物——山椒魚。


●又稱蠑螈,居住在寒冷溪流邊、森林底層或高山草原的潮濕環境,目前在西伯利亞、中國、韓國、日本和台灣等高緯度或高海拔區域發現其蹤跡
●根據化石與DNA證據,其祖先起源於1億年前,即恐龍存在的白堊紀。台灣共發現5種,多分布在1,300公尺至3,800公尺以上高山,研判於冰河時期移居台灣

金鐘導演耗時17年記錄
透過牠,觀測過去預測未來

以知名行腳節目《MIT台灣誌》獲得金鐘獎的紀綠片導演麥覺明,歷時17年拍攝的紀錄片《山椒魚來了》,就記錄了這一群學者翻山越嶺探尋山椒魚的過程。該片在今年2月10日上映。

成立:1986年(學者呂光洋就台灣山椒魚進行系統性研究)
主要學者: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名譽教授呂光洋、助理教授賴俊祥;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朱有田
研究成果:根據日本學者楚南仁博1919年台灣山椒魚紀錄,確認目前台灣有5種特有種山椒魚,並完成生活史追蹤

山椒魚不是魚,而是兩棲類動物,牠的體型比手掌還小,極難尋覓,牠們跟恐龍同期,在地球上存活了1億多年,是地表上少數、從冰河時期就孑遺下來的生物,目前全球僅在西伯利亞地區、日韓、中國與台灣等地,有牠們的蹤影,是極少人研究的領域。

牠們曾經是仿如傳說中的生物。在台灣,日本學者楚南仁博在約1百年前留下了筆記後,直到80年代,一群頂尖學者與研究助理,抓著有限的線索,尋覓了牠近40年,才終於突破謎團。

過程中,有人甚至因此失去生命,也從未中斷,而是一棒接一棒傳承。

研究牠,為何如此重要?因為牠是地球上的活化石,就像電影《侏羅紀公園》裡被鑲嵌在琥珀中的蚊子,透過牠,可以理解環境的過去。

甚至,透過牠,人們可以預測未來。「很少有一種生物,你可以透過牠回溯台灣6百萬年來的氣候變遷、造山運動、植被改變⋯⋯,這有助我們去預測未來的氣候、地景,或是各種轉變。」目前接棒研究山椒魚的核心人物、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朱有田說。

經費拮据、調研過程艱辛
失去核心學者,也不願放棄

他們經費拮据,相較其他科研計畫、產業研究經費動輒百萬元,他們1年至多90萬元;且人力有限,因為找牠得翻山越嶺、攀岩垂吊、日曬雨淋。直到近期,他們才終於拼出台灣特有種山椒魚的生活史、演化過程,為台灣生物研究史畫上新頁。

「地理隔離,是新物種演化出的首要條件,」師大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名譽教授呂光洋,在1979年,為了印證課本上讀到的理論,從此開啟了台灣山椒魚的研究。

今年78歲的他,是台灣研究蛙類的權威,也是研究台灣山椒魚之先。在他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生涯裡,他不斷帶著學生登山溯溪,透過形態學,替台灣山椒魚分類,從巨觀視角建立研究基礎。

繼他之後接棒的學生、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賴俊祥,繼續在山上踏尋,想完整這獨特物種的生活史,畫出台灣山椒魚分布。他想的是,進一步透過DNA分子生物學、骨骼形態學等方法,從微觀角度分析這獨特物種。

於是,賴俊祥找上了既有豐富高山調查經驗,又專精細胞生物學的朱有田,2人一拍即合,成為研究拍檔。

2016年6月,是兩個人第一次一起上山,卻也是最後一次。賴俊祥不慎失足,墜落奇萊山北峰山谷,從此天人永隔。

最懂的人不在了,山椒魚研究本應就此中斷。因朱有田和野外田調助理林祐竹、鄭勝文等人,雖有豐富高山調查經驗,卻是山椒魚的「門外漢」。

放棄是最簡單的,但他們卻決定接下重擔。「如果放下,就什麼都沒了;但我不想要自己十年後回頭看,覺得有遺憾。這是賴老師派給我的任務,」朱有田說。

為了不有遺憾,原已計畫出國的賴俊祥助理方翔,也決定留在台灣一年,帶著其他成員,把賴俊祥生前留下的山椒魚分布點位、路徑重走一遍。

意外事件發生後的2個月,一夥人就重回奇萊山北峰,走完賴俊祥未能走完的路。

也是這一趟遠行,他們證明了台灣中央山脈以東,也有山椒魚分布;同時,團隊還帶回1隻活體,做出山椒魚的3D微電腦斷層骨骼造影,並在事後,將這隻山椒魚送回原棲地。透過影像,他們還發現,山椒魚的骨架、頭顱與牙齒,像極了恐龍。

接下棒子後,朱有田領著團隊,走了8年。

他們通常天還沒亮就上山,山路難行,又得忍受日曬雨淋。山椒魚藏在石縫之中,團隊成員還得不斷彎腰翻石頭,才能看到難得一見的山椒魚。

除了熱情支撐他們,他們還得練就一身攀岩溯溪的能力。如在團隊中協助野外調研的林祐竹、鄭勝文與吳思聰等人,過去曾多次參與中大型哺乳類野外調查;方翔則專精登山、攀岩與溯溪運動,還有高空作業特殊執照。

過程中,他們曾在山上發現,呂光洋、賴俊祥在10年前做過標記的山椒魚,發現牠們的壽命可達10年以上。

為了不讓光線影響山椒魚寶寶,團隊成員鄭勝文在石縫下發現山椒魚卵串後,直接趴在石面上觀察。(攝影者:林春富)|放大原圖

學者憂「演化史縮影」消逝
急籲登山客維護無痕山林

他們也在合歡山上,發現珍稀的山椒魚卵串,整整花了逾半年時間,每週上山、記錄山椒魚從小蝌蚪演化出手腳、尾巴,進而登陸的過程。為了降低外部環境干擾,他們甚至得撐著傘、將臉貼在石面上,透過石縫中觀察。

如今,他們幾乎已完成5種台灣特有種山椒魚的生活史與分布圖。「我都跟朋友說,我60歲時,就要把這工作交棒出去了,」今年53歲的朱有田笑說,自己終於趕在60歲之前,完成賴老師交辦的任務。

團隊很急,因為,小小的山椒魚,將會是極端氣候下最先受難的一群。

「氣候變遷,對這種在水、陸環境成長的動物,影響更明顯,因為牠們生活在稜線附近,溫度升高,牠就沒地方跑了,」呂光洋很擔憂,今年冬天山區沒有下雪,就會對山椒魚影響頗大——因為合歡山上的山椒魚,會選擇在積雪融雪後形成的暫時性水域中產卵。少了這些融雪,牠們連下蛋的地點都沒有。

在《山椒魚來了》紀錄片導演麥覺明的鏡頭下,跟隨山椒魚團隊上山的路徑,經常是開滿「小白花」的。

這些小白花,就是人類在山上如廁時留下的衛生紙。「很多人以為衛生紙是植物纖維,但它仍經過加工處理,不是自然就會在野外分解,」農委會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科長黃信富說,雖然管理單位經常會跟登山客宣導,但現實與倡導之間,仍有一段不小的落差。

而登山客許多不經意的舉措,看似無害,卻會對牠們產生致命的連鎖效應。例如,在溪水中用肥皂、洗髮精洗頭;隨意用衛生紙掩蓋糞便;隨便把食物果殼丟在森林草叢中;或是未經申請,就進入山林管制區,造成環境負擔。

在外界看來,這些小小物種,毫不起眼,這群人傾盡心力鑽研牠,究竟有何意義?

「每種物種的存在,都有牠的意義,」朱有田說,以前自己研究豬,是大家熟悉的物種,但卻可從中看見不平凡之處,「相反的,山椒魚很獨特,卻可以看到牠的平凡之處——牠就是演化史的縮影。」

「無論生物多樣性是如何產生的,牠們都不是安置在地球上被任何一個物種用來消滅的,」已故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遜(E.O.Wilson)說。

再微小的物種消逝,都可能對你我所處的環境產生蝴蝶效應。

這群團隊接力賽跑近40年,是因為他們相信,當越多人知道,連1顆石頭之下,都住著1個生命,人類在做出各種決定前,就會先「停一下、想一下」。

就是這種一下下、一點點,微小的累積,就可能改變山椒魚、你跟我,以及環境的命運。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