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九年前錯失亞太營運中心良機

沒當成國際人 反淪為邊緣人

台灣有五十萬失業人口,科技業卻有三到五萬個工程師的缺,國際化能解決人才供需嚴重失衡的問題嗎?台灣的人才走出國際遇到什麼瓶頸?引進國外人才又有什麼障礙?

亞太海運中心、空運中心的夢,至今因三通不通而無法實現。例如,高雄港貨櫃裝卸量先被韓國釜山港超越,去年又被上海港追過。 (攝影者. )

九年前,就是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十四日,當時擔任經建會副主委的薛琦到總統府,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做了一場歷史性的報告。當時擔任總統的李登輝在聽完簡報後說:「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是中華民國脫胎換骨最好的機會,如果能成功,中華民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九年後的今天,計畫中提出的製造、金融、海運、空運、電信、媒體六大中心概念,沒有一個成功。

九年後的今天,同樣的初春時節,全世界最大的手機製造商諾基亞﹝Nokia﹞與最大的電腦商IBM在中國大陸都有關鍵性動作。一月一日,諾基亞大中華區總部在北京成立。二月二十六日,IBM宣布,將在上海成立亞太第二總部。看好大中華區資訊科技市場將躍升為全球第六大,IBM計畫將東京亞太總部的部分功能與人員移到上海。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