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新高與囚犯困境

大年初四,我從太太娘家出發回台北,總共花了十二個小時,再創我的歷史新高。本以為,初四是上班日,車潮應會較少,結果是當天車流量再創新高(顯然大多數人的想法與我相同),這是政府單位給我們為什麼會大塞車的理由。另外,又由於初四為上班日,所以高速公路的交流道無法封閉,造成短中長程車流,混成一團,動彈不得。結果原本被視為利多的初四上班日,反而成為原罪。

車流量增加,真的可以當做塞車創新高的理由嗎?以此推論,若塞不塞車由車流量來決定,那麼是否隱含著政府的改善或管制措施,並沒有產生效益。倘若,在車流量創新高的情形下,而塞車時間並沒有增加,這才顯示出政府措施的效益。否則在未來的數年內,預期小汽車的成長速度仍會高於公路的供給增加速度,那麼今年塞車時間的紀錄,明年恐怕不保。

今年在北上的路程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政府(或電台)與汽車駕駛人、或汽車駕駛人之間的資訊互動。在政府一再保證高速公路能夠維持順暢下,我上了高速公路,結果塞在高速公路,一聽廣播,可改走替代道路西濱快速道路,跟著國旗走準沒錯。結果是跟著國旗塞,程度比高速公路還要嚴重。在我北上的十二個小時中,在相距一百多公里的中部地區,我花了七個半鐘頭。後來廣播又勸告我們,千萬不要再上北二高,因為在龍潭附近車子動彈不得,我當然不再聽勸,結果一個半小時後,便回到家了。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