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扶植的LCD產業已在台灣逐漸站穩腳跟,發展規模直追日本技術母廠,經濟部資訊工業推動小組(簡稱部資推)五人小組可說居功厥偉。五年來,這夥人與保守又不願輕易接納外人的日本人斡旋,遭遇無數挫折與拒絕,但憑著不認輸的意志,他們屢仆屢起,終於為台灣的資訊產

昔日為台灣資訊廠商飛到日本找合作夥伴,經常早出晚歸的辛苦經驗,黃台陽至今仍記憶猶新。 (攝影者.駱裕隆 )
一九九五年,擔任資訊策進委員會駐日本代表的王金岸,從東京搭電車JR線到知名的電氣街秋葉原。走在充斥著新力(Sony)、松下(Matsushita)、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等各廠電子產品的街頭,身負台灣與日本資訊業窗口業務的王金岸,一直苦惱無法突破台、日之間的技術交流障礙。
一九九六年,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正逐漸茁壯,但占了筆記型電腦成本近二五%的關鍵零組件LCD(液晶顯示器)面板,卻緊緊掐住國內筆記型電腦業者的咽喉,因為台灣沒有能力自製。當時的中華映管、明碁電通及東元紛紛向資策會反映,希望能從日本技術轉移液晶顯示器產業技術。
不過技轉液晶顯示器談何容易?日本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就掌握了液晶顯示器產業的所有關鍵技術,再加上日本本身就是資訊產業的輸出大國,日本只願意將快被淘汰的技術輸往台灣,連消費電子產品也是等到日本國內已經沒有市場後,才會外銷到台灣等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