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次對話聊不下去的原因?常沒話聊而尷尬?不想當句點王,謹記別第一時間提問、講太多話、沒意義的情報交換⋯⋯。
2.初見面靠傾聽、再見面靠共感!第二次對話才是拉近距離的關鍵,6招幫你人緣加分、產生「質變」,提升溝通效能!

書名:第二次見面怎麼聊?/ 作者:野口敏 / 出版社:平安文化
「怎麼辦……沒有話題能聊。」為什麼圍繞情報的話題,會讓第二次會話產生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會話的內容只有情報而已。
例如,第一次見面的人對你說「出於興趣,最近開始登山了。」這時該怎麼回答?我猜你大概會像這樣子發問吧:
「去爬了哪些山呢?」「一個月去了幾次?」「下次想去爬哪座山呢?」或是「我從學生時代就攻過八座山頭了!」開始分享你自己的經驗。
但在這個話題結束之後,又該說些什麼呢?這樣你就必須找到新的話題,而且很快就會把話題用完了。
因此,情報會話又被稱作「5W1H」會話,想要在第二次見面的時候,讓會話變得更順利的話,就要盡量避免使用情報會話。
.第二次見面要讓對方變焦點
如果想不靠情報推進對話,又該怎麼做?那就把對話內容指向對方身上,將他變成話題的來源。
當對方說「最近開始爬山」之後,我們就可以針對對方的狀況思考。很快就能聯想到如「第一次爬山之後腳會很痛嗎?」或是「想爬山前是不是要進行某些訓練?」等,從不同視角才會看到的問題。
對方被問到「有做訓練嗎?」等問題,就會回答像「進行了從家裡徒步兩小時到公司的練習。」如此一來就能把話題從山轉移到對方身上;「那天幾乎沒做什麼工作呢。」對方如果提到這類話題,就表示你距離對方的生活又更近了一步。
會話與情報交換是不一樣的東西。第一次的會話或許會從提問來獲得情報,但第二次以後的會話,要更注意如感激、後悔等情感,這才更符合人性,是進行第二次會話的秘訣。
初次見面,是彼此相識的探索;再次見面、第二次對話,才是讓人際關係產生質變的關鍵。
.實現對方的「四個期望」
即使是第二次見面,彼此的感覺仍然像第一次一樣,並沒有真心相通的情感。
會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第一次的交談中,我們並沒有成功拉近彼此的距離。該如何縮短彼此之間的關係呢?方法就是滿足對方的「四個期望」。
一、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得到「好反應」。
人的第一個期望,就是自己說出去的話能得到好反應。當說自己「老家在岩手縣」的時候,在意的不是聽到「景點」或「名產」,而是對方能夠產生共鳴。沒有什麼比一句「哇,是岩手縣啊!」更能夠讓對方感到開心的了。
二、希望對話能夠被「正面肯定」。
像是說「岩手真是個好地方呢!」這樣,全程都以積極肯定的態度接受對方的話語,這是巧妙進行對話的訣竅。無論是誰,如果自己說的話被否定,都會感到不悅吧。不要進行反駁或更正,而是用積極的反應來接受對方說的話。
三、希望對方對自己產生更大的興趣。
得到共感和肯定的反應使人心情愉悅,如果對方因此對我更感興趣,提出更深入的問題,會讓人感到更加高興。「在城市裡體會不到這種幸福吧?」如果能被問到這樣的問題,話匣子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四、想更了解你。
當對方完全滿足,在這一刻,他終於對你產生興趣。他會開始想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當你聽取、肯定對方的話語並產生共鳴,最終對方也變得願意聆聽你的故事。此時重要的不是你的身分,而是傳達能夠讓對方了解你的故事。
只有當從第一點到第四點的願望都得到滿足時,對方才會對你產生親近感。一旦達到這個目標,對話將變得更加熱絡。
反之,如果彼此的距離沒有縮短,不論見了多少次,談論的內容都將一成不變。
.盲目提問反而產生反效果
第二次的對話無法持續,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知道談什麼話題」。如果雙方有共同的興趣會簡單很多,但在彼此依然陌生的階段,我們往往傾向盲目提問。
例如問「你參與了什麼社團活動?」對方回答「我是回家社。」那麼該如何回應確實有點困難;同樣的,如果對方回答了「網球社。」接著繼續提問「硬式還是軟式?」對方回答「軟式。」再問「你玩了多久?」對方回答「三年。」
像這樣沒有意識的重複提問,對話可能更像是一場面試,而不是輕鬆的聊天。「讓對方說話」是一種常聽到的建議,但若只是隨意提問,有時反而會讓對話冷掉。
.從自己的故事開始說起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才好?首先要從我們先開口,引出「對方喜歡的話題」,需要由你來製造機會。稍微自說自話,營造出對話氛圍,這是進行第二次會話的訣竅。
例如,如果你想談論「最近發生的事」,可先講述一下你最近發生的事。請注意,這只是為了引出對方的話題,不要講得太多,讓我們看個例子:
X「最近有發生什麼好事嗎?」「呃……(什麼樣的事情算是好事呢?)」沒有人能回答唐突又抽象的問題;「你有參加什麼社團嗎?」情報式會話很容易就會結束。
O「要說到我最近發生的好事,就要提到我有次在公司搭電梯,居然從二十樓到一樓都沒有停下來過耶!」讓話題內容變得具體好回答;「先生,最近也有發生什麼好事嗎?」藉由自己的話延伸出提問。
「沒什麼特別的好事,不過有類似這樣的事情……,一直沒回覆Line的朋友,過了一個月後終於回我了。」像這樣就能讓會話自然發展下去。
第一次溝通,靠的是善意與傾聽,第二次溝通,則是智慧與共鳴的考驗。
.不必要的提問會打斷對話
「不要急著提問」是個鮮為人知的促使對話熱絡的秘訣。
例如,當有人告訴你:「儘管我才剛加入公司不久,但轉眼間已經一年,現在居然有後輩入職了。」這時你會怎麼回答呢?
很多人可能會馬上問:「這次來了多少新人?」這樣的情況下,當對方回答了一個具體數字,之後你就需要再想出另一個問題來繼續對話。
「第一時間提問」往往是導致對話說不下去的原因。
.「先附和對方」加深共感
如果有人告訴你「已經有後輩加入了」,你可以回應「真的嗎?」或「那真是讓人緊張啊。」這樣一句話可以擴大彼此的想像,例如「明明我還沒完全掌握工作內容」、「一年真的過得很快啊」等,對話內容就會變得更豐富。
如果對方反應冷淡,只回個「是啊」也不要慌張,繼續發送共感的言詞:「如果有優秀的人來,可就不妙了。」如果對方還是不說話,請換一下角色,類似「一年真的過得很快」「前輩也挺不好當」的話題。
第一時間共感對方,如果對方沒反應就繼續加強共感,直到對方開始說話前,慢慢的給對方助攻。
作者:野口敏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日
野口敏 簡介
現為Good Communication公司代表董事,為日本溝通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曾針對不善言辭的男性開設溝通講座,之後成立對話教室「TALK&TALK」。陸續著有18本作品,除了定期課程外,另開設線上講座,從職場溝通、演說技巧,到親友間的對話等,提供全方位且實用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