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生命教育

共有 53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上課一定要在教室裡?體制外的學習較沒有系統?經費不足能圓夢?這所沒有固定教室的獨木舟學校,顛覆你我的想像。 周五上午,穿越新莊中正路南來北往川流不息的車陣,我們來到隱身於3樓鐵皮加蓋的獨木舟學校。這一所體制外學校,上課地點散布全台各地,10年來,吸引了超過5千人次學習製造獨木舟。負責人大沐老師溫志榮剛結束一場高難度的教學課程,難掩臉上的倦容,採訪前一天,仍夜宿工作室打造一艘拼板舟骨架供我們拍攝之用。 「我每天都被這兩個完全不同屬性的青少年所感動,『日光之家』來自曾經因為毒品受刑的更生人、『桃特』桃園特殊教育學校則是心智停留在國小一二年級的學生,這群日光青少年對於桃特青少年的耐心協力,令我感到不可思議......」大沐老師激動的說,3月底第一次挑戰教導天平兩端差異如此懸殊的學生。不僅如此,一般需要至少48人,才能在時間內完成12艘獨木舟,但這次只有36位學生。 事實證明,這個特別的團隊經過課程設計的調整,完成了這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製作10:1的模型,是造舟課前必要的準備。 首先,他在形式上做簡化,以「製造」為主的拼板舟,代替「設計兼製造」的蒙皮舟;其次,打破分組作業的方式,改成產線組裝單一動作的大團隊,不但減少了動作停頓時間的浪費,不斷重複的動作對桃特的學生而言,反而是更好的學習方式。 另一個調整是,桃特中重度身心障礙學員行動的靈活度不比常人,而日光之家的學員則較缺乏學習的持續性和穩定度。因此,大沐老師在課程的設計上,不論是切木板、畫版型、鑽釘孔都是2雙手完成,亦即由日光之家的青少年先做一遍,再手把手帶著桃特學員再做一次,如此一來,學員們都能有所成長。 讓孩子們知道為何而做的「高峰學習」 這是大沐老師豐富教學經驗能量的轉換。10年前,他離開科技業之後,就展開獨木舟製造的教學至今。以「高關懷、低成就」的學生為主要教學對象,讓在學校不被重視的孩子,透過造舟,產生生命的體驗,引發多元領域學習的興趣。造舟前後大沐都帶領學生划獨木舟,讓他們了解為何而做,自然而然產生依照自己興趣、需要和願望而規劃的「高峰學習」。 一般而言,造一艘獨木舟可能只是校園裡一門工藝課,但大沐老師卻說「獨木舟是一所學校」,因為其所涵蓋的知識層面非常廣泛。除了造舟時必須學習工具使用和安全、彩繪獨木舟時的美學之外,其他像是物理的浮力與容積、數學的速率與航程規劃、自然科學的潮汐認識等等,也都是造舟過程中的學習重點。 「除非名列前茅,一般小孩較少有高峰學習經驗,但是完成一艘船,最後讓他航行出去,成就不一樣的經驗值,另外一個就是高壓學習經驗,他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目標,而且沒有退縮的選擇跟空間,造一艘舟就可以把這兩個經驗值結合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我設定一定要5~7個工作天完成造舟的原因」。 10年來獨木舟學校,一步一腳步改變了許多「高關懷」的孩子。 這些教學經驗,最初源自於2013年大沐老師因父愛而展開的造舟教育。他單純只是為了教自己9歲女兒造一艘獨木舟,「但我若一個人帶著她造舟,可能父女間的分工不均,如果我做太多而她少做,會使她容易依賴,從教育角度而言,我覺得她所學的東西會很有限」,於是他就設計一個團隊造舟的課程。 那學生哪裡來?高關懷青少年是大沐老師的重點教學對象,於是他找到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台東「孩子的書屋」,以及親友的小孩共22人,展開第一次的團體造舟。沒想到「順便教其他孩子造舟的念頭」一做就是10年,不但激勵了自己的女兒,且影響和改變了很多青少年的生命。 偏鄉孩子難忘的獨木舟環島壯遊 其中,台東「孩子的書屋」受益很多,也獲得很大的啟發。當年的陳爸只是想讓這群曾經被放棄的孩子,跟著大沐老師學習獨木舟的戶外教育,沒想到,最後不僅學會造舟,回到台東之後逐漸建立造舟環境,到了2018年大沐老師更帶著女兒和書屋的10個女孩和4個男孩划雙人舟,30天完成路上加海上行舟1,300公里的環島壯遊。 注重團隊合作,是獨木舟學校想教給孩子們的核心價值。 跳脫體制內的菁英教育,「獨木舟環島不是要成為別人眼中的英雄,是要逐步挑戰自己的可能」大沐老師對這群來自台東的孩子們說,因此,獨木舟學校特別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後勤補給,讓所有人三餐與休息都不用擔心,也是環島任務重要的一環。 書屋的孩子造舟環島的影響力持續擴散,2021年瓜山國小5位畢業生也希望能自立造舟做為自己的畢業禮物。但這群天真的孩子完全沒有想到,造船材料費、繪製材料費,加上講師鐘點費用及雜費等要花近二十萬元,這對他們而言,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 不過,大沐老師沒有澆熄他們的熱情,建議他們在造舟前盡量自行募款。於是,這5個孩子發揮所長找出金瓜石在地特色,在假日販售自製的蕨類手作包、擔任社區導覽員、演出小短劇賺取造舟經費,但半年之後募不到3萬元,他們在簡報中,以「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像極了愛情」描述這樣的結果。 2021年瓜山國小的五位畢業生,正為他們的「夢想之舟」忙著。 儘管如此,大沐老師仍帶著他們展開造舟計劃,他跟孩子們說「沒關係,只要你們有去做,最後募到多少錢我們就做。因為你們願意去做才會有人幫助你們,」結果,第二天就有家長捐了10萬元幫助他們圓夢。受到疫情的影響,他們做好的獨木舟雖然還沒有機會下水,但終有一天他們一定能乘著自己動手做的「夢想之舟」,在海上感受家鄉之美。 勇敢前行,夢想不設限,是造舟帶給孩子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深刻體驗。 ...

2023.05.02

財經

AI人工智慧當道,電腦程式以模仿人類智慧來執行任務,並根據所收集的資訊反覆改進。因此,高品質的數據是訓練AI最重要的基礎,近幾年隨著產業脈動產生了一個新興行業—AI標註師。 全台灣有超過十幾萬身心障礙者無法外出就業,而AI標註師的工作因重覆性高,適合體力較不足,但穩定性高的身障者。2017年若水國際以下簡稱若水開風氣之先,率先成立標註師團隊,培養身障者多元的專業能力,增加其就業機會。 近年國外企業積極倡導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簡稱DEI)新職場文化,意指多元、公平、包容,強調在職場上,尊重個人差異性,讓身障者、LGBTQ(非異性戀)、不同種族等都能在職場發揮價值,進而達到職場平權。 「身障是DEI族群裡面最沒有聲音的一群,因此,若水成立的初衷是在科技領域尋找身障者的就業機會」2009年加入若水團隊擔任執行長的陳潔如表示,2013年若水以社會企業型態切入一般企業較不會納入人力資產的身障者就業領域,當時就已經把它變成願景使命。 若水以BIM、AI標註,協助身障者走進職場 若水為身障就業議題尋找商業模式,前三年跌跌撞撞經歷了29次失敗,期間曾多次到歐洲、中國、日本、東南亞取經,但大部份的案例仍屬於勞務性質,不但無法獲利且和若水的核心價值相去甚遠。陳潔如強調「我們要用產品和服務競爭力說話」,直到2012年才在工程相關領域,看到一個結合身障者與非身障者多元團隊共事的機會點。 當時,正值營建業邁向數位化,從設計、施工、竣工階段,透過3D模型的檢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模型)的建置,不但可以推進設計品質及減少施工耗損,且適合身障者,遂於隔年展開BIM團隊招募作業。 陳潔如表示,若水為找到身障就業商業模式,經歷近30次失敗。 陳潔如分析,BIM的工作很適合身障就業者的原因有二。首先,它雖然是自動化,但又需要仰賴高質量人工判定的工作;其次,因它屬於傳統產業運用數位化的進程,在產業發展上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具較高的發展性。 剛開始,若水BIM團隊受到很多人質疑「身障者到底做不做得來?」陳潔如說「我們發現它的流程很像組樂高,可以分項作業,適合的人選擇適合的項目,再把它模組化。」上線前,若水提供身障者6個月「訓用合一」的訓練,再加上幾層的考試,即可成為正式的員工。 科技日新月異,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在職訓練,陳潔如強調,BIM已經走到數位孿生Digital Twin階段,虛實要去做整合,甚至後續模型都要應用到智慧建築,串聯到資通訊整合、自動化控制、能源管理。因此,每年都要有更新的準備,持續調整身障者培育的教材和訓練方式,才能符合市場的需求。 若水國際作為社會企業、兼顧公益與商業運作的模式。圖片提供:若水國際 透過「訓用合一」和「在職訓練」,5年之後,若水BIM團隊已開始獲利。與此同時,若水也思考著「有什麼樣的工作適合無法出門的身障者?」,AI標註師的工作就在這個時候產生。 目前若水擁有74名員工,身障者佔比約45%。一年多前加入若水BIM團隊的脊髓損傷身障者歐明彥就是其一,2019年在越南自助旅行時車禍受傷後,必須依靠輪椅代步。經過二年的復健,家住台中的他很想自立生活、重回職場。但如何獨立生活、又如何找到合適的房子和工作,都有著重重的考驗阻擋在前。 歐明彥著黃衣者認為,若水的工作環境具有包容性,並協助他克服重返職場初期的困難。 歐明彥說,輪椅族需要有電梯的房子、空間要夠大,附家具的房子並不適合,他笑稱「是自帶椅子的人」。事實上,房東得知他坐輪椅,也多半不願意出租,讓他四處碰壁,最後在新北社會住宅才找到合適的住所。 原先在海運業從事業務工作的他,受傷後已不適合外勤工作,而非工程背景的他,面臨的挑戰是從零開始的學習。如何克服困難?「拼命問、狂問」他比較和之前工作環境不一樣的是,「每個人都很願意告訴我」,展現若水多元團隊的包容。 受傷之後,歐明彥的人生一夕翻轉,一度覺得很迷茫,也經常思考「往後的人生有什麼意義?」但若水BIM團隊的工作,讓他重新找到人生的定位,即便仍會遇到困難、挫折,他還是很樂觀的說,「這就是人生的滋味」。 脊損基金會協助傷友掌握新技能,甚至發展自我品牌 事實上,在台灣對身心障礙者而言,就業環境仍不友善。致力於協助身障者就業脊髓損傷社福基金會以下簡稱脊損基金會執行李和謙分析,除了就業機會的短缺,很多工作不是傷友所要或能勝任的,此外,短時間上課學習技能 ,如何和職場老手拼搏,都會降低他們的就業意願,因此,重建其信心相對重要。 脊損基金會執行長李和謙左一認為,協助傷友就業前,需先重建其信心。 在實際培訓計畫方面,李和謙表示,脊損基金會為協助傷友掌握新技能,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主要有二大部份,一為靜態的全職職訓培力,像是擔任社群經營編輯、文字編輯、市調中心調查員、永續報告書撰寫等工作。另外,動態斜槓職訓有「同儕訪視員」,主要側重以過來人身份,透過醫院訪視、家訪,以同理心重建傷友們的信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友善大使講座」的訓練,讓傷友到企業、校園分享自身的故事,已有傷友因此而發展出自我品牌。 「打開限制,擁抱多元」陳潔如希望讓身障就業可以成為職場的常態,在不斷試錯和調整的過程中,萃取出台灣身障就業人才的可能性。 ...

2023.05.0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