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成長動能

共有 746 則相關文章

職場

策略會議定完策略方向,接下來要把目標落實到各部門,就是我們俗稱的「訂KPI」(績效指標)。 有一次我參加一家公司的策略會議,到了訂KPI的環節,我看大家開一整天會很無聊,我說我們來對賭。賭什麼? 我先請他們把明年要做的KPI中,只要與今年重複的都標出來,結果我發現絕大部份是與今年相同。我就說:我賭你們明年業績跟今年差不多,若有增加…那絕大部份是產業循環,跟你們無太大關係。若明年我說得對,你給我雙倍費用,如果我說錯,我還你雙倍。 我們先把結果如何放一邊,這個小故事是要提醒領導人在訂KPI時,一定要留意,是否有跟策略做連結,還是只是訂出與營運管理有關的指標。 在各部門把目標分拆成各績效目標之前,我要請領導人攤開過去五年的KPI(或OKR又或者OGSM),如果其中的績效指標非常類似,而貴公司也有成長,這叫自然增長,否則就是靠「榨肝法」(壓榨員工的肝),而不是策略引導。 KPI、OKR或者OGSM,我們俗稱「目標管理工具」,目的在讓團隊聚焦。一般可分為三類(見圖一): 第一類叫做「結果導向型」指標,也就是跟財報或結果outcomes有關的指標,比如營收、獲利、市佔率等; 第二種叫做「營運導向型」指標,好比日常作業的品質標準、顧客滿意度,通常是重要而且會重複出現; 第三種叫做「策略導向型」指標,原則上「策略導向」代表跟策略有關,跟賽道、戰法的選擇有關,這部份做好…結果導向便能達到。 現在公司定完策略後、各部門定目標,問題會出在哪裡? 我們一定會設結果導向的指標,因為最容易設;也會設很多營運導向指標,因為每天都看到;然後我們有可能根本沒有策略導向的指標。 舉例來說,假設明年要營收增長二0%,扣掉自然增長、扣掉榨員工的肝,如果要超過20%,顯然要有不一樣的策略、作法,以及資源投入,才會超過20%;因此,理當要有不一樣的指標。如果沒有不一樣的指標,正常來講,不可能增長達標,如果還能做到增長且達標,原因就是靠八字跟榨肝。 而若公司每年都要追求成長的話,理當每年都要有不同做法,自然每年都應該要有不同的策略導向指標。 這三類指標中,結果導向的指標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檢討,因為有達到便獎勵,沒達到要部屬去講什麼呢?聽他們找藉口,沒有任何意義。至於營運導向的指標,CEO看過一次就夠了,以後讓各單位主管自己去帶,不需拉到CEO層級檢討,否則很多CEO都忙著做低一階的事情。所以合理來說,CEO真正要看的是策略導向的指標,因為策略導向指標達成了,結果導向目標自然就會達成。。 此時,公司的管理可以掌握兩個節奏:一個用管理掌握既有的節奏。透過管理讓部屬把熟悉的事情做好,回到組織架構去展開,並聚焦在營運導向的目標上;另一個節奏是由CEO或各級主管帶頭做破圈、成長,並以策略導向目標為主。而今年的策略導向指標若做熟悉了,有可能就可以成為來年各單位的營運導向KPI。讓破圈(策略導向)與精實(營運導向),成為組織成長的兩大動能。 所以身為CEO,只要開策略相關的會,關注策略導向的指標。然後用管理與激勵制度去做結果導向指標,營運指標用管理回到各部門,最後確定策略導向的指標能夠滿足結果導向的指標,把這個環節點扣好,績效成長的檢核點就沒問題。 ...

2024.11.13

財經

想像一下,你下班後特意到門市試穿在官網看中的鞋款,卻發現門市消費無法折抵官網累積的紅利點數,滿心期待以折抵後的價格帶現貨回家,卻因為購物體驗斷點敗興而歸,這樣的消費情境屢見不鮮。當消費者購物行為更多元,品牌若僅提供線上線下通路,卻沒有創造流暢的消費體驗,恐將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已經不是加分題!OMO 勢在必行 根據 91APP 與商周聯合發布的《2024 台灣 OMO 趨勢洞察報告》,實體電商已占台灣網路銷售三成,且跨通路會員虛實購物的頻率、貢獻額都明顯高於單一通路消費者,品牌想創造更高的營收,勢必得培養跨通路消費會員。然而,許多品牌打造跨通路購物體驗時,常造成消費者體驗不佳、購物意願下降,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入 OMO 消費循環。 《2024 台灣 OMO 趨勢洞察報告》指出,約 79.7% 消費者在半年內使用過跨通路購物,但其中 86.9% 的消費者並不滿意。他們普遍抱怨收到不相關的推播訊息、虛實服務無法互通、會員積分無法跨通路使用等問題。這顯示,為消費者打造完整且流暢的 OMO 體驗,已是品牌創造銷售成長的必備條件。 實踐真 OMO 四大關鍵,發揮全通路經營綜效 歸納多年來協助客戶成功實現真 OMO 的經驗,91APP 於洞察報告中強調:無論是從實體擴展至電商,或從電商推進至實體,品牌都須掌握整合、流通、效率及洞察四大關鍵指標,才能實現 1+12 的效果,實現完整 OMO。 1. 整合:以組合式商務提升時間、經濟效益 品牌須以全通路思維制定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整合策略,不僅打通線上與線下訂單,還需整合購物歷程中的會員、數據、庫存等資訊系統。此外,品牌透過組合式商務布局通路策略,能提升 OMO 競爭力,是更具效率、性價比的選擇。 2. 流通:驅動消費者自主虛實流動 透過廣告或店員引導消費者虛實流動,雖然有效但若要事半功倍,品牌應善用 App 與 LINE 官方帳號,持續與消費者互動。比如,透過 App 發送門市優惠增加消費者到訪門市機會,再加上店員人性化推薦助攻、並於門市跨通路累積紅利,促進消費者主動進入 OMO 流通循環。 3. 效率:智能營運提升購物體驗 傳統庫存管理模式將線上與門市庫存分隔,經常導致缺貨或超賣,不僅可能造成品牌營運損失,也使消費者購物觀感不佳。真 OMO 可透過一站管理多庫存與訂單,自動平衡各通路的可售庫存比例,達到貨暢其流。 4. 洞察:數據驅動精準溝通 63.5% 消費者希望品牌提供量身定制的商品推薦,真正的 OMO 可以讓品牌透過 AI 解析第一方數據,了解會員與品牌的關係,進行分群溝通。此外,品牌也能運用第一方數據結合第三方數據,找出機會受眾精準擴充客群。 每次購物成為下一個消費旅程起點 當品牌全面落實 OMO 四大關鍵,不僅能讓顧客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更為品牌帶來穩定而深遠的商業效益。 《2024 台灣 OMO 趨勢洞察報告》指出,73.5% 的消費者認為門市和線上各具優勢,會依據當下需求選擇最適合的通路購物。真正的 OMO 體驗不僅是一筆交易,而是一段無縫循環的旅程。品牌應布局多元通路,讓消費者能夠靈活切換,享受無縫消費體驗,且使每一次的購物行為創造下一次的起點。 例如,消費者到門市取貨時,也順道取得新品試用組,並於 App 中完成下單後,再次選擇門市取貨。打造人、場、貨虛實融合的全通路消費體驗,品牌建立的不僅是一筆筆銷售記錄,更是消費者對品牌的持續互動與認同。 品牌加速全通路布局!減少試錯才能立於不敗 消費者對購物體驗的期望不斷提高,品牌通路布局稍有延遲,便可能在市場中落後。然而,品牌若要在全通路經營中繳出亮眼的成績單,OMO 布局便是發展的必經之路。 透過實踐真正的 OMO,不僅能創造「1+12」的全通路經營效應,更是品牌洞察消費行為、應對市場變化的利器。借助數據快速調整營運與行銷策略,品牌得以提供無縫的購物體驗,進而建立顧客忠誠與品牌認同。唯有如此,品牌方能在激烈市場中站穩腳跟,持續提升在消費者的心佔率。 ...

2024.11.2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