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最新餐飲業市占率統計:星巴克獨拿咖啡館業61%市占?前3大還有誰? 電影院由威秀影城拿下市占率冠軍寶座,年增0.4個百分點至19.1%;KTV方面,雖然錢櫃與好樂迪2023... 2024.10.03
焦點 才剛宣布放颱風假...大台北KTV包廂訂光光、官網當機 記者也實際上星聚點官網,發現官網速度跑很慢,訂位系統更多次跑不出來,多次撥打訂位專線,發現電話也打不進去;至於好樂迪部分門市還有空位... 2023.08.03
財經 長榮、國巨、金像電、好樂迪⋯台股吹「減資風」,為何市場不看好? 最近台股吹起減資風,長榮、國巨等人氣股都開始減資;而資本市場對於減資的評價好壞參半,讓許多投資新手霧裡看花。 認為減資是利多的,不外乎是考量EPS(每股盈餘)變高、保留現金及避稅(退回股本免課稅);認為減資不利股東的,最大原因就是:雖然股價變高,但手中股票變少了。股價是浮動的、股數卻是真金白銀買回來的,萬一股價不繼續上漲,不就等於虧錢了嗎? 更讓人茫然的是:即便許多投資機構或財經媒體都跳出來說「減資有好處」,但看這幾天長榮及國巨的股價走勢,資本市場卻似乎不領情。 那,到底該如何看待減資這回事呢? 簡單商業邏輯,看懂「減資」 很多人在涉及股票投資的時候,原本正常的邏輯會忽然間歪掉。舉例來說,喜歡的品牌大打折時,我們會歡天喜地搶購,但股價打折(大跌)的時候,即便自己手上沒股票,卻也覺得非常恐慌。忘掉「股票」吧!我們用最直覺的商業邏輯來談談減資這回事。 首先,所謂的減資是「減低資本」,把公司賺來的錢還回去給股東;因為股數變少了,而公司的真實價值沒有變化,所以導致股價變高。因此,上文說的「EPS變高」或「手中股數變少」,都只是「果」,而不是「因」。真正該探討的是:公司管理層會在什麼情況下決定減資? 想像你跟朋友合夥做一個小生意,一開始評估初始成本需要大約100萬,於是2人各出50萬。經營1年後,除非剛好沒賺沒賠,不然你們的生意只會有2種變化: 一、賺錢(比方賺了50萬),你們決議把這賺的50萬留在公司裡(而不是拿出來分掉)。於是100萬加上50萬,公司資本變成150萬。 二、賠錢(比方賠了20萬),而你們決議生意繼續做、但暫時不再丟錢進去。於是100萬減掉20萬,你們的公司資本變成80萬。 從這點,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如果一家公司持續賺錢,除非每年賺的錢都被拿出來全部分光,不然公司資本應該會隨時間增加不斷膨脹。 *以上說的「資本」(capital)並不精確,應該說是股東權益(stockholder’s equity)或淨值(net worth),但再細分下去會太複雜,所以先略過。 再想像下去:這個生意,你和朋友做了10年,每年都穩定賺錢,也有分到股利。這時,你們決定擴張生意,你們會怎麼做?要嘛找銀行借錢、要嘛拉人入股,不然就是自己再丟錢下去。不論哪一個行為(特別是第三種),都代表你們看好這個擴張的機會,才會認為公司需要舉債或是增加本錢。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你們覺得「哇~公司股本很大耶!那⋯⋯不然把錢拿出來分好了」,要嘛是表示「過去幾年也差不多賺夠了,該落袋為安了」,或者是「未來怎麼樣還真不好說,不然現在賺的先分一分吧!」 也就是說,所謂「減資」,其實就是「減低公司的本錢(不論是股東投的還是賺來的)」,然後把這些本錢退還給股東。 商業競爭「不進則翻船」,企業為何減資?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明白地看出來:當公司的成長趨勢向上時,投入更多錢來都來不及,根本沒機會減資。就像上述的例子,如果公司一直在賺錢、未來也看好,股東領股利就很滿意了,何必動用減資?更何況,股票市場上的變現速度更快,如果公司大賺錢,股東可以立刻實現股價從50塊漲到100塊的資本利得,根本不需要以減資來讓股東「收回退款」。除非,公司的主要經營者認為:過去大賺錢的時代很難再出現了,乾脆「見好就收」。 何況,減資不只是股東權益的變化而已,許多銀行在公司的授信審查時,會在意其負債比(負債除以淨值)。如果今天公司舉債2億、淨值1億,那負債比就是2倍。假設這是過去銀行用來檢視該公司是否過度舉債的標準,結果今天公司減資30%,讓淨值變成7千萬,那如果銀行希望維持負債比不變,就公司的舉債就必須降至1億4千萬。一來一回,公司不是只在股本少了3千萬,而是連同銀行額度的6千萬,一口氣少掉9千萬的可用資金! 你說,哪一個看好未來的公司,「膽敢」輕易說要減資? 利多或利空,考量企業競爭力及產業趨勢 說到底,增資及減資展現的是企業經營者對於公司營運的態度,也許有些公司特別擅長做這種財務操作,但長期來說,股價高低還是會回歸到企業的競爭力強弱。 所以我不會建議一看到「減資」就立刻看壞,「增資」也未必就是100%利多,最終還是要深入研究公司的競爭力能否維持,以及產業整體趨勢是否出現變化。 只是,在現代的商業模式中,維持競爭力很大一部分要靠資本投入,而資本投入就是需要錢,因此,透過減資來維持企業競爭力,在商業邏輯上是互相矛盾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市場一聽到減資,往往是立刻先跌再說的原因吧! {DS_BOX_29338}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