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共識

共有 4212 則相關文章

焦點

「不論誰勝出十一月五日的大選,川普的想法都會獲勝。川普,而非賀錦麗,制定了這場比賽的規則。美國政策已經徹底『川普化』,」《經濟學人》寫道。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雖然川普端出比第一任期更激進的政策,但性格、價值觀都與他南轅北轍的賀錦麗,居然許多政策都往川普的立場靠攏。在一些關鍵政策上,川、賀雖然做法不同,但都隱含保護主義的傾向。 賀錦麗關鍵政策川普化重視勞工、不再大力支持電動車 然而,解構「川普化」,它不單是選舉的產物,真相是它反映了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所說的「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已死」。讀懂美國大選,必須知道全球經貿下一階段的「全球在地化」。 首先,兩位候選人都不顧財政赤字大推減稅計畫,差別在川是不分貧富,而賀則是重視收入較低的階層。他們更深一層的目的,卻有些類似:抵消全球化造成的不平等。 川普主張把企業所得稅從現行二一%調降至一五%,但僅限在美國境內生產的企業,想藉此吸引企業回流。賀錦麗則減少勞工和中產階級負擔,且要把消失的中小企業找回來,這些族群往往是全球化的主要受害者;根據皮尤中心的統計,美國中產階級正在消失,低收入階級則在增加。 賀錦麗另一個轉向的關鍵政策是電動車。在一場位於汽車製造重鎮密西根州的造勢上,她說,「在我執政下,我們將投資建造美國的產業,像鋼鐵,還有美國偉大的汽車工業。」 實際上,賀是在大轉彎,不論在她還是參議員時,或二○一九年她競選總統時,都支持比現在更嚴格的禁售燃油車政策。 她不再大力支持電動車的原因,除了搖擺州普遍是汽車及傳產重鎮,另一原因是電動車需要的零件比傳統汽油車少很多,所以電動車轉型,其實也代表就業機會減少。一名汽車工人對《紐約時報》表示,「電動車與藍領工人的利益是對立的。」 另一個例子,是川、賀都反對新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USS)。該案其實有助於拯救搖搖欲墜的美國鋼鐵公司,對美國抗中也有幫助,所以受到美鋼董事會的支持。但礙於美國鋼鐵工人工會的反對,拜登與川普同調,出手阻擋此案,賀錦麗也表態,「美國鋼鐵應該由美國人持有、美國人運行。」 超全球化導致不平等、產業外移美更保護主義,川為此檢討自己 兩黨轉向保護主義的跡象,表面看是為了拚選票,其實是全球化長期沉積的弊病,已到了不得不讓美國轉向的程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指出,「雙方候選人的政策,都承認美國在『超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中走得太遠了。」所謂超全球化,是從一九九○年代開始的全球貿易高速擴張,各國貿易壁壘被擊破,貿易自由化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也導致不平等、產業外移等問題。 因此,川普繼續加碼關稅戰,他認為這是讓產業回流的關鍵——不過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研究,關稅確實讓供應鏈離開中國,但並不保證回到美國。 賀錦麗雖然不支持全球性的關稅戰,但她認同,把確保就業擺在自由貿易之前。她抨擊川普推動的美墨加貿易協議(USMCA),認為該協議導致汽車製造工作輕易外流到墨西哥。 川普竟然也對自己推動的協議有意見,宣稱要對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最高徵二○○%關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為,對於USMCA,川賀的差別,只在於川普會更激烈,賀錦麗會比較委婉,「但檢討都是必然的。」 那麼,當美國不再信奉自由貿易,超全球化時代走向終點,接下來會由什麼取代?過去相關的詞彙很多,像是脫鉤、去全球化等,但這些說法不夠精準,因為國際貿易仍在運作,美中也沒有完全脫鉤。 「全球在地化」浪潮來襲!經濟安全擺第一,供應鏈選擇性脫鉤 比較準確的說法,如企業與政府諮詢公司Enterra Solutions創辦人兼執行長德安吉利斯(Stephen DeAngelis)寫道,全球化正走向「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指的是全球經濟轉向更注重區域和國內製造,因此也有些專家稱之為「區域化」。 全球在地化的核心,是重視「經濟安全」(Economy Security)勝於一切。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經濟高級顧問兼董事會成員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經濟安全是現在比自由貿易更重要的新概念,」也就是一種防範供應鏈被干擾,並維持經濟自主性的能力。 甘思德解釋,經濟上的競爭,關鍵在爬上頂端;經濟安全上的競爭,關鍵在底層的競賽,用各種手段來補救缺乏競爭力的部分。這也解釋為何美國不分黨派在推動企業回流。 美國過去常攻擊施行產業補貼政策的國家,認為那會造成貿易不公,但拜登政府仍不得不祭出《降通膨法案》、《晶片法案》等政策,大力補貼半導體、綠能、電動車等產業,否則將會在與中國競爭中落在下風。 尤其對半導體,無論誰勝選都可能繼續補貼。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全球創新政策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表示,「賀錦麗政府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晶片法案2.0……而川普政府大概不會反對晶片法案2.0,只是主動發動的可能性較低。」 為追求經濟安全,韓國產業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啟煥指出,短期看全球供應鏈的方向會往「部分—選擇性脫鉤」發展,意思是特定戰略科技完全脫鉤,其餘繼續自由貿易。中長期看,脫鉤的面向會繼續擴張,特別從中間產品延伸向最終產品;隨科技的發展,安全第一的原則也會延伸到資訊安全。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對商周表示,不管誰上任,只要中國不變,美中對抗的格局就會繼續,而供應鏈的轉移,還有台美經貿變得更熱絡,很大程度是受地緣戰略背景推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考量。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指出,美國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解決與中國競爭的「大國焦慮」。因此,美國現在要求盟友必須按照美國的模式去做,「你最好把重要產業全部搬到美國來生產,第二個是必須走非紅色供應鏈,走我美國供應鏈,」劉大年說。 比較悲觀的想法,是全球經濟會因此受害。《經濟學人》形容,「這就像全世界都決定來一場英國脫歐(Brexit)」,同時發出警告,當世界分成美、中兩大陣營,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輕則損失一%至二%,最嚴重則達五%。 樂觀的看法,則像是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副總裁奧尼爾(Shannon O'Neil)指出,「區域化似乎是那個『不偏不倚』的中間路徑,能讓政府在保護國家安全的同時增強供應鏈韌性,並讓企業蓬勃發展。」 全球在地化,既然有「全球」兩字,就不會只出現在美國身上。歐盟也同樣怕地緣對手、怕斷鏈。尤其俄烏戰爭爆發,讓德國等國家驚覺能源過度依賴俄羅斯的危險性。 歐盟祭碳關稅、日本推晶片法案各國拚在地生產,台灣+1壓力仍在 歐盟中的一些國家也祭出關稅、環保稅——例如碳關稅和針對高污染產品的罰款,要抵制中國的電動車或電池及其他超低價產品。 半導體業更激烈。歐盟、日本紛紛效法美國推動自己版本的晶片法案,就連印度都有自己的「印度半導體任務」計畫。 各國都在拚在地生產,這正是「台灣加一」的壓力來源,即台灣企業因應全球客戶要求,必須在其他地方建立產能,以防兩岸戰爭爆發時供應鏈斷鏈。 根據CSIS對台企做的調查,去年台企搬離或正考慮搬離中國的比率,是美國企業的兩倍多、歐日企業的五倍多。而搬離台灣的比率也在增加,反映台企背後的客戶,擔心兩岸爆發戰爭。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美國的「川普化」,雖是因川普而起,但它反映的是全球經貿發展到一個極致的反彈。未來,各國都要在經濟安全與經濟效率間做選擇,這勢必會影響企業布局,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個人,如何在移動同時,做到在地共融,在新的土地串接新的資源,將是進一步的挑戰。 ...

2024.10.31

焦點

「不論誰勝出十一月五日的大選,川普的想法都會獲勝。川普,而非賀錦麗,制定了這場比賽的規則。美國政策已經徹底『川普化』,」《經濟學人》寫道。 雖然川普端出比第一任期更激進的政策,但性格、價值觀都與他南轅北轍的賀錦麗,居然許多政策都往川普的立場靠攏。在一些關鍵政策上,川、賀雖然做法不同,但都隱含保護主義的傾向。 然而,解構「川普化」,它不單是選舉的產物,真相是它反映了張忠謀在台積電運動會所說的「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已死」。讀懂美國大選,必須知道全球經貿下一階段的「全球在地化」。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賀錦麗關鍵政策川普化重視勞工、不再大力支持電動車 首先,兩位候選人都不顧財政赤字大推減稅計畫,差別在川是不分貧富,而賀則是重視收入較低的階層。他們更深一層的目的,卻有些類似:抵消全球化造成的不平等。 川普主張把企業所得稅從現行二一%調降至一五%,但僅限在美國境內生產的企業,想藉此吸引企業回流。賀錦麗則減少勞工和中產階級負擔,且要把消失的中小企業找回來,這些族群往往是全球化的主要受害者;根據皮尤中心的統計,美國中產階級正在消失,低收入階級則在增加。 賀錦麗另一個轉向的關鍵政策是電動車。在一場位於汽車製造重鎮密西根州的造勢上,她說,「在我執政下,我們將投資建造美國的產業,像鋼鐵,還有美國偉大的汽車工業。」 實際上,賀是在大轉彎,不論在她還是參議員時,或二○一九年她競選總統時,都支持比現在更嚴格的禁售燃油車政策。 她不再大力支持電動車的原因,除了搖擺州普遍是汽車及傳產重鎮,另一原因是電動車需要的零件比傳統汽油車少很多,所以電動車轉型,其實也代表就業機會減少。一名汽車工人對《紐約時報》表示,「電動車與藍領工人的利益是對立的。」 另一個例子,是川、賀都反對新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USS)。該案其實有助於拯救搖搖欲墜的美國鋼鐵公司,對美國抗中也有幫助,所以受到美鋼董事會的支持。但礙於美國鋼鐵工人工會的反對,拜登與川普同調,出手阻擋此案,賀錦麗也表態,「美國鋼鐵應該由美國人持有、美國人運行。」 超全球化導致不平等、產業外移美更保護主義,川為此檢討自己 兩黨轉向保護主義的跡象,表面看是為了拚選票,其實是全球化長期沉積的弊病,已到了不得不讓美國轉向的程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指出,「雙方候選人的政策,都承認美國在『超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中走得太遠了。」所謂超全球化,是從一九九○年代開始的全球貿易高速擴張,各國貿易壁壘被擊破,貿易自由化促進了經濟發展,但也導致不平等、產業外移等問題。 因此,川普繼續加碼關稅戰,他認為這是讓產業回流的關鍵——不過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研究,關稅確實讓供應鏈離開中國,但並不保證回到美國。 賀錦麗雖然不支持全球性的關稅戰,但她認同,把確保就業擺在自由貿易之前。她抨擊川普推動的美墨加貿易協議(USMCA),認為該協議導致汽車製造工作輕易外流到墨西哥。 川普竟然也對自己推動的協議有意見,宣稱要對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最高徵二○○%關稅。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認為,對於USMCA,川賀的差別,只在於川普會更激烈,賀錦麗會比較委婉,「但檢討都是必然的。」 那麼,當美國不再信奉自由貿易,超全球化時代走向終點,接下來會由什麼取代?過去相關的詞彙很多,像是脫鉤、去全球化等,但這些說法不夠精準,因為國際貿易仍在運作,美中也沒有完全脫鉤。 「全球在地化」浪潮來襲!經濟安全擺第一,供應鏈選擇性脫鉤 比較準確的說法,如企業與政府諮詢公司Enterra Solutions創辦人兼執行長德安吉利斯(Stephen DeAngelis)寫道,全球化正走向「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指的是全球經濟轉向更注重區域和國內製造,因此也有些專家稱之為「區域化」。 全球在地化的核心,是重視「經濟安全」(Economy Security)勝於一切。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經濟高級顧問兼董事會成員甘思德(Scott Kennedy)表示,「經濟安全是現在比自由貿易更重要的新概念,」也就是一種防範供應鏈被干擾,並維持經濟自主性的能力。 甘思德解釋,經濟上的競爭,關鍵在爬上頂端;經濟安全上的競爭,關鍵在底層的競賽,用各種手段來補救缺乏競爭力的部分。這也解釋為何美國不分黨派在推動企業回流。 美國過去常攻擊施行產業補貼政策的國家,認為那會造成貿易不公,但拜登政府仍不得不祭出《降通膨法案》、《晶片法案》等政策,大力補貼半導體、綠能、電動車等產業,否則將會在與中國競爭中落在下風。 尤其對半導體,無論誰勝選都可能繼續補貼。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全球創新政策副總裁埃澤爾(Stephen Ezell)表示,「賀錦麗政府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晶片法案2.0⋯⋯,而川普政府大概不會反對晶片法案2.0,只是主動發動的可能性較低。」 為追求經濟安全,韓國產業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啟煥指出,短期看全球供應鏈的方向會往「部分—選擇性脫鉤」發展,意思是特定戰略科技完全脫鉤,其餘繼續自由貿易。中長期看,脫鉤的面向會繼續擴張,特別從中間產品延伸向最終產品;隨科技的發展,安全第一的原則也會延伸到資訊安全。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對商周表示,不管誰上任,只要中國不變,美中對抗的格局就會繼續,而供應鏈的轉移,還有台美經貿變得更熱絡,很大程度是受地緣戰略背景推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考量。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指出,美國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解決與中國競爭的「大國焦慮」。因此,美國現在要求盟友必須按照美國的模式去做,「你最好把重要產業全部搬到美國來生產,第二個是必須走非紅色供應鏈,走我美國供應鏈,」劉大年說。 比較悲觀的想法,是全球經濟會因此受害。《經濟學人》形容,「這就像全世界都決定來一場英國脫歐(Brexit)」,同時發出警告,當世界分成美、中兩大陣營,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輕則損失一%至二%,最嚴重則達五%。 樂觀的看法,則像是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資深副總裁奧尼爾(Shannon O'Neil)指出,「區域化似乎是那個『不偏不倚』的中間路徑,能讓政府在保護國家安全的同時增強供應鏈韌性,並讓企業蓬勃發展。」 全球在地化,既然有「全球」兩字,就不會只出現在美國身上。歐盟也同樣怕地緣對手、怕斷鏈。尤其俄烏戰爭爆發,讓德國等國家驚覺能源過度依賴俄羅斯的危險性。 歐盟祭碳關稅、日本推晶片法案各國拚在地生產,台灣+1壓力仍在 歐盟中的一些國家也祭出關稅、環保稅——例如碳關稅和針對高污染產品的罰款,要抵制中國的電動車或電池及其他超低價產品。 半導體業更激烈。歐盟、日本紛紛效法美國推動自己版本的晶片法案,就連印度都有自己的「印度半導體任務」計畫。 各國都在拚在地生產,這正是「台灣加一」的壓力來源,即台灣企業因應全球客戶要求,必須在其他地方建立產能,以防兩岸戰爭爆發時供應鏈斷鏈。 根據CSIS對台企做的調查,去年台企搬離或正考慮搬離中國的比率,是美國企業的兩倍多、歐日企業的五倍多。而搬離台灣的比率也在增加,反映台企背後的客戶,擔心兩岸爆發戰爭。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圖表製作者:曹博凱 美國的「川普化」,雖是因川普而起,但它反映的是全球經貿發展到一個極致的反彈。未來,各國都要在經濟安全與經濟效率間做選擇,這勢必會影響企業布局,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個人,如何在移動同時,做到在地共融,在新的土地串接新的資源,將是進一步的挑戰。 ...

2024.10.31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