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人際關係中常被忽略的一點:無論你和對方多好,「傾訴」都要適可而止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人緣不錯,認識的人很多,關係好的人也不少。於是他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任何一點小事都想告訴朋友,說起來沒完沒了,讓人非常反感。對方客氣一點,會說他們是「碎嘴」,等到實在煩透了,可能就覺得他們口不擇言,最後就不再拿他們當朋友了。 問問自己,有沒有傾聽的習慣 即使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或是親密無間的愛人,我們也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什麼時候說就什麼時候說。對自己最好的朋友、心靈的知己,我們也要確立一些原則。 盡量不在休息時間去打擾對方,比如三更半夜。 盡量只說重要的與必要的事情,不要整天只講一些瑣碎無聊的煩心事。 盡量不要失禮,保持適當距離,別過度深入對方的生活,也避免把自己所有的隱私都告訴對方。 根據以上原則,你再翻一下通訊錄上的名字,看看這些人有幾個符合上面的標準,還有你能否遵守這些標準?他們之中有哪些人能遵守這些標準? 就我個人十多年的培訓經驗來看,多數人在進行這一步的檢查之後,不免有些悲傷,因為真正合格的人很少。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幾乎沒有這樣的朋友,才發現自己對朋友做得遠遠不夠。 你要拿出自己的態度,用真誠和耐心去傾聽,聽聽你的朋友有什麼心事,幫助對方排憂解難。這樣你就能實現與對方的互動,贏得認可和尊重。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沒有這樣的朋友,就是自己的話太多,完全顧不上聽一聽對方的想法。 傾訴不是倒垃圾 有一天,我跟一位女性友人吳小姐一起吃飯。她已經在美國洛杉磯待了6年,個性外向,是那種有什麼事都願意對人說的女性。 飯桌上,吳小姐一直抱怨,眼神充滿不屑,說:「知道我最煩什麼嗎?就是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別人跟他說點什麼東西,剛講了幾分鐘就受不了,動不動就找藉口走開,不給人面子。平時還是好朋友,到了關鍵時刻就靠不住!」 我知道吳小姐是個平常有事就會找人挖心掏肺的人,她心裡藏不住事,也不夠堅強。遇到工作不順心,情感不如意,和朋友有了衝突,她都習慣找人沒完沒了的傾訴,並把這當作信任別人的表現。她認為,因為我信任你,才向你傾訴,否則才不找你!這就是吳小姐的原則。 但我認為,無論你和對方的關係多好,傾訴也要適可而止,否則只是把對方當作情緒垃圾桶。有些事情翻來覆去講許多遍,對方早就聽膩了;有時候對方沒有太多時間聽你嘮叨,可能忙於工作,或者有事要出門,而你還在不停的重複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話,對方肯定會感到厭煩。 如果你過度傾訴,講個不停只會嚇跑朋友,讓對方和你產生距離,不敢找你聊天。說穿了,有這種毛病的人很難找到知己;就算普通朋友也不會多,因為大家都想讓自己的耳根子清靜一點。 再好的朋友,都不是情緒垃圾桶 當然,站在你的角度,之所以傾訴有自己的立場和理由,可能是工作不順心、過於孤獨、受到同事的冷遇,或受到客戶的欺負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理由,也讓人覺得這些傾訴具有某種「正當性」。 但也因此,你便覺得向朋友傾訴是理所當然的,而朋友就必須聽你嘮叨個沒完沒了?就像吳小姐說的:「我需要發洩自己的鬱悶和不滿。在這種時候,不找閨密說又能找誰呢?她們是我最佳的傾訴對象!否則幹嘛當朋友?」 吳小姐的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簡而言之,人們願意成為朋友的「垃圾桶」,聽對方倒倒苦水,抱怨一下,給對方心理上的安慰,但不會容忍對方每天都向自己「大吐苦水」,沒完沒了。 試想一下,誰願意成為這樣的角色?所以傾訴必須適可而止,要防止過度傾訴引起對方反感,不再當你是朋友。 是紓壓,不是嘮叨 向別人傾訴要適當,也要講方法。除了避免話題重複,態度既不要太激烈,也不要太隱晦,必須把話說明白,告訴對方自己需要哪些協助。我們得平心靜氣的講,避免在朋友面前講得吹鬍子瞪眼,好像自己的不幸全是面前這位傾聽者所造成。 同時你還得選對時間,要在正確時間向朋友傾訴,不能老是在半夜吵醒別人,強迫對方在沙發上聽你嘮叨到天明,總是這樣做的結果,就算再好的朋友也會厭煩。 如果我們心中有苦悶,可以適當傾訴,例如壓力很大時,進行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的傾訴沒有問題,但必須找對人,選對方法,控制時間。 怎麼做才算「適當」呢?你可以先設定好程序,提出一些要求,嚴格的按照這些既定的要求去做,不要突破設定好的底線,否則傾聽者很容易就發現你生活中負面的東西,並加以放大,對你產生負面印象。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每次都重複同一個話題、宣洩同一種情緒,或拿同一件事抱怨個沒完沒了,這只會讓對方覺得你缺乏基本的自省能力。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聽你重複嘮叨、不斷倒帶,耳朵早就生了厚厚的繭,恨不得離你越遠越好,還會跟你做朋友嗎? 再熟,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我們與知己之間的最佳距離為何?要知道這個答案,首先得明白人際交往中的距離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物理距離,第二種是心理距離。 人與人相處時會同時面對這兩種距離,至於如何掌握與拿捏,會影響到你能否在與知己的互動中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 關於物理距離部分,建議和知己不用住得太近,因為整天在一起並非好事。至於心理距離,我們必須留給對方適度的私密空間,不要什麼事都要產生交集,否則會嚴重影響到彼此關係。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關係力決定你的人生優勢》 {DS_BOX_38318}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10.05
壯世代 成熟大人必知!想要維繫好人際關係,溝通要「適可而止」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就像沒有永遠的敵人。成為好朋友的前提條件,不僅是志同道合、三觀一致,還需要彼此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以及適可而止的溝通。 成年人的分寸感,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我說我有事,你不要問我什麼事;我說我在跟人吃飯,你不要問我跟誰吃;我說我在陪一個朋友,你不要問我是男是女⋯⋯。 要是能說,我可能早說了。倒也不是不能說,我可能不想說。倒也不是不想說,我可能只是不想跟你說。 生活軌道有交集,才有機會成為朋友,但只有保持平行,才能走得更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適當的距離,有氧氣,才不會窒息。 缺乏適度的敏感力和分寸感的人——討厭鬼 前幾日,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有位女孩應該是跟著朋友第一次來,跟大家都不太熟。其實熟不熟倒也無所謂,大家都是成年人,慢慢會熱絡起來。 按照正常的流程,一般是酒過三巡,興致已高,大家會轉場到酒吧,聽聽歌、喝點小甜酒,分享一下彼此的生活近況,聊聊時事新聞、談談人生夢想。但這女孩有點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可以說是冒昧。 到了酒吧才剛落座,她就格外熱情的叫著這個姐姐、那個妹妹的,還過來拉我的手:「姐姐,我聽說你是寫書的,好厲害啊,我從小就羡慕能寫很多字的人」、「你能給我簽個名嗎?簽在我衣服上,我也有藝文圈的朋友了。」、「我們加個聯繫方式吧。」 說實話,我有資深社交恐懼症,一時間被她搞得有點不知所措,但我還是儘量附和她,一是想她年紀還小,可能真的就是爽直罷了,二是不想破壞那天的聚會氣氛。 誰知是我太單純了。又過了十幾分鐘,她就開始暢聊起了自己的私生活,比如現任男友是她如何從其他女孩子手裡搶來的;喜歡一個樂隊的鼓手,於是謊稱自己是對方女友衝到後台要聯繫方式⋯⋯ 她說得激情澎湃、津津有味,我們剩下的一桌人面面相覷,滿臉問號。這就是典型的交淺言深,實在是太可怕了!我當時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快吃快喝,趕緊撤。 為什麼大家都不喜歡交淺言深的人呢? 因為成年人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對陌生人有所保留,對自己有所保護。不顧場合、不管分寸,上來就掏心掏肺恨不得把家裡銀行卡密碼都說出來的人,就屬於一見面就開始裸奔的選手。 而且究其本質,交淺言深的人大多是過於迫切的想要討好對方,過於迫切的想進入對方的親密半徑。然而,感情的積累是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大家連對方的素顏都沒看過,連個社群帳號情都沒交換過,有什麼資格掏心掏肺呢? 很多交淺言深的人,不僅不願承認自己存在這個問題,還會美其名曰:「我只是比較外向熱情,是你們太冷酷了。」 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明白一個概念,熱情外向和不懂分寸,完全是兩回事。 分寸感雖然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你也很難給它下個定義,但能把握好它的人,才會受歡迎。畢竟,分寸感是和舒適感緊緊綁在一起的,而人際交往中,最高級的狀態就是,時時刻刻都能讓身邊的人覺得舒服。 交淺言深的人最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因為他們看似「毫無保留」的交付自己的行徑,往往會給對方帶來一種隱隱的壓迫感。 「我都說這麼多了,你們好歹給點反應啊。」「我這麼聲淚俱下,你們怎麼可以如此冷淡!」 他們大段大段的傾訴,背後的實質是逼迫對方與之共情。但共情這件事,在兩個情緒完全不在一個頻率上的陌生人,怎麼可能輕易達成呢? 作家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在生活中,對社交距離的把握,往往會暴露一個人的修為。口無遮攔的人缺乏自省和智慧,出言不遜的人缺乏換位思考和悲憫。人生沒有這麼多一見如故,也沒有這麼多天雷勾動地火的瞬間,切記別給自己加戲。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出版《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DS_BOX_37313}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