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向台灣學習!日經商業雜誌:台積電成功,是因給年輕人讓路 日本「日經商業」雜誌將推出特輯,報導台積電能夠在不到40年內崛起,成為美國大企業依賴的「最強台積電」,孕育出台積電的台灣具有4大致勝關鍵。 「日經商業」(Nikkei Business)24日將推出特輯「向世界最強的數位國家台灣學習:台積電與鴻海的逆境突破力」共分四大部分,分別從台積電的崛起、鴻海的靈活布局、台灣新創企業的國際拓展,以及政治環境下的韌性與創新等面向進行剖析。 文章指出,成立於1987年的台積電是專注於半導體晶圓代工的企業,2024年12月期的銷售額預估達到2兆8943億台幣,在全球市場率中占據65%,遠遠甩開第2名的韓國三星電子(9%)。 在短短不到40年期間裡,台積電究竟如何崛起,創辦人張忠謀的個人魅力自然不在話下,但實際上,台積電最初起源是台灣政府主導的產業培育項目,能夠孕育出蘋果、輝達等美國大企業都依賴的「最強台積電」,台灣具有4大致勝關鍵。 第1個關鍵是「與美國的深厚關係」。從台積電在2024年10月至12月期的各地銷售額來看,北美市場占比高達75%,對於晶圓代工產業來說,能否從上游負責設計開發的美國企業手中獲得大筆訂單,是成敗關鍵。 神奈川大學教授川上桃子表示,「智慧型手機、人工智慧(AI)等數位市場的核心誕生地在美國。台灣企業熟悉美國企業的商業習慣和思維模式,這是台灣的一大強項」。 報導稱,戒嚴時期,許多台灣人為了追求民主、富裕生活和完善教育,選擇移民美國。90年代後,愈來愈多取得博士學位的移民回到台灣,進一步加深台美的人才聯繫,像是曾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張忠謀,以及曾經在德州儀器和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工作過的劉德音和魏哲家。 川上桃子指出,日本國內市場相對較大,因此大多數日本企業只要專注於國內業務、用日語營運,就能維持生存。相較下,台積電的成功源於沒辦法依賴本土市場,必須精準判斷最適合自身成長的國際市場與定位。 第2關鍵是台灣政府「打造成長型產業的政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是1973年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不僅台灣最大的公立研究機構之一,也是台積電誕生的基礎。 工研院執行副總余孝先表示,「由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國際社會的孤立使得提升經濟實力成為台灣生存的當務之急」。因此,台灣將發展半導體作為重點目標。1980年,工研院成立了台灣首家半導體製造公司聯華電子。張忠謀於1985年受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他提出了晶圓代工的構想,隨後在1987年獨立創辦了台積電。 余孝先強調,工研院的定位「介於進行基礎研究的大學,和企業的研發部門之間」,致力於產業技術的應用開發,「衡量研究課題的基準在於是否具備市場價值」。工研院不選擇需要10至20年以上才能實現商業化的研究領域,而是優先考慮能在短中期推動產業轉型的技術。 他強調,即使在台積電獨立之後,台灣政府依然透過稅收優惠、產業用地保障、解決工業用水問題等措施,持續為台積電提供支持。 此外,台灣政府在台積電獨立後,始終沒有干預人事或經營決策,充分尊重企業的市場化運作。這種由專業人士主導、政府適度但不過度干涉的模式,是台積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3個關鍵是「人才培育」,尤其是支持理工科人才。在台灣,像是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會透過捐贈或建造研究大樓等方式,積極支持大學營運,而大學則會接受企業在課程制定和增加人數等方面的要求。2021年,台灣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設立了半導體學院,培養具備實戰能力的半導體人才。 第4個關鍵則是「高效的企業管理」。在變化快速的高科技產業中,台積電專求的是極致的效率以及實力主義。一名2000年代曾在台積電工作的員工說,「如果到了40、50歲還晉升無望,公司會建議辭職」。這是為了給優秀的年輕人讓路,加速推動創新。 與其他公司相比,台積電的評估制度十分嚴格,同樣職位的工廠經理之間會有排名。為了把競爭主義貫徹到底,即使是同樣的訂單,台積電也會特意分配給多個工廠,讓各工廠在良品率和生產成本方面競爭。如果成績不理想,經理就可能被調職。 曾在2011至2019年擔任台積電生產部門工程師,目前是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的林偉智笑說,「公司內部有跑步移動的文化」。當時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在28奈米、20奈米製程上激烈競爭,「為了全力回應顧客需求,我們被要求迅速解決問題」。一但生產線出現問題,「哪怕是凌晨2、3點,只要接到電話,就要立刻趕到現場」。 為了領先三星,台積電研發(RD)部門曾經24小時輪班,持續不斷研究,據稱直到2016年,蘋果主要把訂單給了台積電,這場競爭才算劃上終止符。 「晶片島上的光芒」一書作者林宏文表示,「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目前最大的風險是美國川普政府」。這是因為川普揚言對具有「壟斷」地位的台灣晶片課徵關稅。 為了因應這局勢,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3月和川普在白宮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2915億元)。川普表示,台積電此舉將可避免晶片輸美被課徵大幅關稅。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5.03.25
焦點 向台灣學習!日經商業雜誌:台積電成功,是因給年輕人讓路 日本「日經商業」雜誌將推出特輯,報導台積電能夠在不到40年內崛起,成為美國大企業依賴的「最強台積電」,孕育出台積電的台灣具有4大致勝關鍵。 「日經商業」(Nikkei Business)24日將推出特輯「向世界最強的數位國家台灣學習:台積電與鴻海的逆境突破力」共分四大部分,分別從台積電的崛起、鴻海的靈活布局、台灣新創企業的國際拓展,以及政治環境下的韌性與創新等面向進行剖析。 文章指出,成立於1987年的台積電是專注於半導體晶圓代工的企業,2024年12月期的銷售額預估達到2兆8943億台幣,在全球市場率中占據65%,遠遠甩開第2名的韓國三星電子(9%)。 在短短不到40年期間裡,台積電究竟如何崛起,創辦人張忠謀的個人魅力自然不在話下,但實際上,台積電最初起源是台灣政府主導的產業培育項目,能夠孕育出蘋果、輝達等美國大企業都依賴的「最強台積電」,台灣具有4大致勝關鍵。 第1個關鍵是「與美國的深厚關係」。從台積電在2024年10月至12月期的各地銷售額來看,北美市場占比高達75%,對於晶圓代工產業來說,能否從上游負責設計開發的美國企業手中獲得大筆訂單,是成敗關鍵。 神奈川大學教授川上桃子表示,「智慧型手機、人工智慧(AI)等數位市場的核心誕生地在美國。台灣企業熟悉美國企業的商業習慣和思維模式,這是台灣的一大強項」。 報導稱,戒嚴時期,許多台灣人為了追求民主、富裕生活和完善教育,選擇移民美國。90年代後,愈來愈多取得博士學位的移民回到台灣,進一步加深台美的人才聯繫,像是曾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張忠謀,以及曾經在德州儀器和英特爾等美國半導體工作過的劉德音和魏哲家。 川上桃子指出,日本國內市場相對較大,因此大多數日本企業只要專注於國內業務、用日語營運,就能維持生存。相較下,台積電的成功源於沒辦法依賴本土市場,必須精準判斷最適合自身成長的國際市場與定位。 第2關鍵是台灣政府「打造成長型產業的政策」。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驅是1973年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不僅台灣最大的公立研究機構之一,也是台積電誕生的基礎。 工研院執行副總余孝先表示,「由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國際社會的孤立使得提升經濟實力成為台灣生存的當務之急」。因此,台灣將發展半導體作為重點目標。1980年,工研院成立了台灣首家半導體製造公司聯華電子。張忠謀於1985年受邀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他提出了晶圓代工的構想,隨後在1987年獨立創辦了台積電。 余孝先強調,工研院的定位「介於進行基礎研究的大學,和企業的研發部門之間」,致力於產業技術的應用開發,「衡量研究課題的基準在於是否具備市場價值」。工研院不選擇需要10至20年以上才能實現商業化的研究領域,而是優先考慮能在短中期推動產業轉型的技術。 他強調,即使在台積電獨立之後,台灣政府依然透過稅收優惠、產業用地保障、解決工業用水問題等措施,持續為台積電提供支持。 此外,台灣政府在台積電獨立後,始終沒有干預人事或經營決策,充分尊重企業的市場化運作。這種由專業人士主導、政府適度但不過度干涉的模式,是台積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3個關鍵是「人才培育」,尤其是支持理工科人才。在台灣,像是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會透過捐贈或建造研究大樓等方式,積極支持大學營運,而大學則會接受企業在課程制定和增加人數等方面的要求。2021年,台灣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設立了半導體學院,培養具備實戰能力的半導體人才。 第4個關鍵則是「高效的企業管理」。在變化快速的高科技產業中,台積電專求的是極致的效率以及實力主義。一名2000年代曾在台積電工作的員工說,「如果到了40、50歲還晉升無望,公司會建議辭職」。這是為了給優秀的年輕人讓路,加速推動創新。 與其他公司相比,台積電的評估制度十分嚴格,同樣職位的工廠經理之間會有排名。為了把競爭主義貫徹到底,即使是同樣的訂單,台積電也會特意分配給多個工廠,讓各工廠在良品率和生產成本方面競爭。如果成績不理想,經理就可能被調職。 曾在2011至2019年擔任台積電生產部門工程師,目前是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執行副總的林偉智笑說,「公司內部有跑步移動的文化」。當時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在28奈米、20奈米製程上激烈競爭,「為了全力回應顧客需求,我們被要求迅速解決問題」。一但生產線出現問題,「哪怕是凌晨2、3點,只要接到電話,就要立刻趕到現場」。 為了領先三星,台積電研發(RD)部門曾經24小時輪班,持續不斷研究,據稱直到2016年,蘋果主要把訂單給了台積電,這場競爭才算劃上終止符。 「晶片島上的光芒」一書作者林宏文表示,「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目前最大的風險是美國川普政府」。這是因為川普揚言對具有「壟斷」地位的台灣晶片課徵關稅。 為了因應這局勢,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3月和川普在白宮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2915億元)。川普表示,台積電此舉將可避免晶片輸美被課徵大幅關稅。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5.03.25
財經 台積電首開美國董事會說了什麼?7大決議全公開!未提川普關稅及對美投資 台積電首度赴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召開董事會,達成7項決議,包括核准2024年財報、第四季現金股利、員工業績獎金與酬勞、資本預算、增資子公司TSMC... 2025.02.13
財經 台積電AI晶片市占將達100%!蘋果、輝達、超微混戰,韓媒:tsmc相當於壟斷 人工智慧(AI)熱潮延燒,蘋果、輝達、超微等大廠爭相向掌握3奈米製程技術的台積電下單。韓媒指出,台積電AI晶片生產市占率可能接近100%。 韓媒「中央日報」引述業界人士報導,台積電3奈米晶片2023年每片要價2萬美元,比7奈米價格高約2倍,也因此需求相對較少,只有蘋果公司(Apple Inc.)負擔得起。但今年受到AI巨浪帶動,行動設備、伺服器業者都排隊等著下單。 除了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應用3奈米行動AP晶片新機的蘋果外,高通(Qualcomm)、聯發科、英特爾(Intel)、超微(AMD)都將於今年開始推出首款3奈米晶片,台積電也為此擴廠新增產能。 在全球AI晶片市占超過9成的輝達(NVIDIA)同樣將代工訂單交給台積電,這讓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更坐穩冠軍寶座,三星證券研究員文俊浩(譯音)說,無論誰在這場AI晶片戰爭中勝出,台積電的AI晶片生產市占率都可能接近100%,相當於壟斷市場。 在需求暴增下,甚至有消息指出,台積電大戶輝達只能退而選擇4奈米製程,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沈明(Charles Shum)表示,輝達的AI半導體熱潮今年可能因台積電產能問題碰壁。 根據金融分析師奈斯泰德(Dan Nystedt)發布數據,台積電2023年最大客戶仍為蘋果,占整體營收25%,輝達則以11%躍居第2,加上聯發科、高通、博通、美滿電子科技(Marvell Technology)、索尼和超微等10大客戶的占比共達91%。 另一方面,根據研調機構TrendForce分析,台積電與韓國半導體大廠三星電子的晶圓代工市占率差距已從去年第3季的45.5%擴大至第4季的49.9%,即使三星電子率先在3奈米製程採用環繞閘極(GAA)結構,仍未能挽回頹勢。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4.03.18
國際 她的紅燒雞收服美國台積電,工程師太太變餐廳老闆!亞利桑那變了,改飄濃濃台灣味 「紐約時報」報導,台積電(TSMC)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吸引大批台灣員工及家眷定居,讓當地原本以白人為主的社區商圈出現台灣味十足的...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