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黑馬

共有 505 則相關文章

財經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今年GTC大會端出矽光子共同封裝光學(CPO)網路交換器,CPO躍居本屆GTC最大亮點。業界盤點黃仁勳點名的輝達CPO台、美、日、中等地夥伴後發現,訊芯-KY(6451)、富鼎(8261)、全新(2455)與穩懋(3105)是黃仁勳「沒說出口的四家隱藏版輝達CPO概念股」,也將跟著輝達衝刺CPO領域同步壯大。 根據輝達揭露的訊息,其CPO夥伴當中,台廠在檯面上有台積電、鴻海集團、矽品、波若威等入列;另有Lumentum、Coherent、康寧、Fabrinet、SENKO、住友電工和天孚通信等美、日、中業者。 業界盤點黃仁勳揭露的輝達CPO夥伴名單後發現,有4家台廠是「隱藏版輝達CPO概念股」,包括擔綱鴻海集團CPO布局的訊芯、富鼎。另外,穩懋是Lumentum最大代工廠,Lumentum多年前併購此次也入列輝達CPO夥伴的Coherent,隨著Lumentum、Coherent都居輝達CPO要角,穩懋等於同時吃到輝達兩大CPO協力廠訂單,成為另一贏家。至於全新則是供應矽光產業上游磊晶,也將受惠。 業界指出,鴻海集團不止在AI伺服器組裝獨占鰲頭,同時也正積極衝刺CPO,旗下封測廠訊芯扮演先鋒外,子弟兵富鼎也藉由MOSFET切入CPO市場,大搶CPO龐大成長商機。 訊芯在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業界人稱「蔣爸」的蔣尚義擔任董座領軍下,CPO發展腳步最受矚目。供應鏈透露,訊芯開發的800G規格CPO已獲客戶驗證,今年上半年可望逐步拉高出貨動能,下半年進入放量出貨階段,2026年出貨將比今年大幅成長。 另外,CPO主要為光纖元件及半導體晶片整合在同一載板上,再焊接到PCB板當中,因此除了CPO元件之外,在PCB上仍需要電源管理IC及MOSFET等晶片,成為MOSFET廠搶攻的新市場,富鼎身為鴻海集團MOSFET布局要角,也將跟著搭上CPO商機。 穩懋方面,該公司曾於法說會表示,AI在光通訊及資料中心的應用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穩懋也掌握其中商機,無論是傳統的光收發模組或是矽光子技術都有著墨。 全新則是供應矽光上游的磊晶,董座陳建良日前透露,光通訊產業將持續成長,目前資料中心相關的光通訊營收已占公司光電子營收超過5成,將會是今年全新獲利成長的關鍵動能。...

2025.03.24

國際

對Z世代的年輕男生而言,現在最酷的竟是「聞起來像老爸」。 《華爾街日報》指出,包括Dior的曠野之心、亞曼尼的寄情水等一九九○年代或更早期的男士香水,正吸引青少年目光。 比起二○○○年曾風靡一時、較便宜的體香噴霧,Z世代年輕人願意花費新台幣約兩千到五千元購買一瓶香水或買小樣品,甚至欣然接收家族長輩留下的舊香水。 Z世代用香水表達自我 投資銀行Piper Sandler指出,今年男性青少年在香水支出比前一年增加二六%。市調公司Circana數據也顯示,男士香水是今年成長最快的美容類商品,光前九個月銷售額就成長一五%。 跨國美妝集團帝斯曼(DSM-Firmenich)北美高階香水事業群總裁梅森(Robin Mason)向彭博表示,疫情前Z世代對香水興趣不大。但時尚媒體NSS G-club指出,疫情期間他們認為香水是核心身分的一部分,噴香水是為個人享受、表達自我,而非取悅他人。 另一家香水集團Inter Parfums執行長瑪達(Jean Madar)則認為,香水能帶來積極感受,而Z世代重視心理健康,正中下懷。 越來越多Z世代青少年愛上聞起來沉穩的懷舊香水,也促使親子間多了互動。像是家住紐澤西州的搬家公司經理道林(Aidan Dowling),原本婚後就不再噴香水,但當兒子開始接手他用過的香水,並添購新香水後,出門前總會走到兒子房間,噴幾下兒子的香水再出門。兒子也樂在其中,即便朋友說他「聞起來很像叔叔」也沒生氣。 瞄準這股趨勢,香氛公司也開始推出更多有懷舊氣息的新品。例如,一間位在美國田納西州的香水公司去年就推出一款名為「有錢的九○年代老爸」(Rich 90s Dad)香水,標榜聞起來就像是一件紮進褲腰的Polo衫,雖然要價新台幣約三千元,但已完全售罄。 在全球奢侈品市場放緩之際,Z世代傾向用香水表達自己成熟自信的風潮,可望成為各大品牌一劑強心針。 ...

2024.10.17

財經

2023年台灣整體零售產業規模達新台幣4兆5760億元,創歷史新高。與2022年相比,成長6.9%,僅略低於2022年7.4%的成長表現。 不過,受到疫情後民眾生活動線與消費模式轉變,以及企業多元化的策略布局影響,不同次產業別的規模變化與業者市占率走勢分歧。 2023台灣零售&電商產業市占率英雄榜。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綜合商品零售業中,百貨商場業成長重心轉向特定精品、Outlet及軌道生活圈,代表性業者台北101商場、漢神購物中心、環球購物中心及擁有MITSUI OUTLET PARK及LaLaport品牌的三井不動產集團,均擁有亮眼成長表現。 超商雙雄則持續藉由快速展店、跨業購併、服務滲透等方式,強化規模優勢,打造生活服務全通路的獨特地位,展現出台灣所有零售業別中最高的產業集中度,TOP 3業者合計市占率高達76.5%。 另一方面,受到消費重回線下影響,2023年電商產業的成長幅度顯著回落,拉升產業內競爭強度。 在本次調查的電商及直銷業中,大型綜合電商僅富邦媒體科技(momo購物網)維持1.3%的市占率擴張。部分有品牌溢價優勢的中小型品牌電商,則採取D2C模式,逆勢突圍、提高市占表現。 此外,2024年公平會宣布通過統一企業與香港商雅虎資訊結合案,統一企業將間接持有雅虎資訊80%股份,未來雅虎將授權雙方合資業務延續使用Yahoo台灣電子商務品牌,統一集團也將持續朝全通路生活品牌方向邁進。 可以看出價格折扣戰、業務重整轉型、企業購併及退出等競爭動向,不僅將台灣電商及直銷產業推進新一輪的板塊變動,也使長期以來穩定的市占結構出現鬆動與轉變。 超商雙雄積極展店購併,超市量販規模微幅衰退 1.便利商店產業:搶占生活服務全通路地位 在高強度的競爭環境中,台灣便利商店領導業者,近年持續針對大量生活服務與商品販售進行「超商化」,藉由全面滲透消費者需求,推動營收持續成長。 具體成果包括,超商咖啡銷售規模已成為台灣最大連鎖咖啡業態、超商鮮食銷售規模超越早餐店產業整體營業額等;由超商推出的會員載具功能,亦已成為加速雲端發票發展的重要推力。 2023年統一超商(7-ELEVEN)持續蟬聯市占率冠軍,微幅增至47.9%;排名第二的全家便利商店市占率同步增至22.8%。 分居第三、四名的萊爾富與OK超商,市占率分別下滑0.5及0.3個百分點至5.8%及2.3%。萊爾富創辦團隊光泉,於2023年轉讓股權並退出經營,由聯邦投資接下經營權。 2.超市及量販產業:全聯、好市多逆勢突圍 由於業者的跨業經營及實際合併,本調查將超市及量販產業數據合併分析。2023年超市及量販產業的規模較2022年小幅下滑0.4%,但領導業者受益於優異的經營績效及購併策略,營收規模與市占表現均逆勢擴張。 2023年超市及量販產業,由全聯實業位居首位,市占率增長2.1個百分點至34.9%;若合併大潤發計算,市占率達39.8。 台灣好市多(Costco)市占排名第二,2022年由美國母集團全資收購後,部份調整營收來源分類及認定。市占率成長4.1個百分點至23.9%,為本次調查所有零售業別中,單年度市占率攀升幅度最高的企業。 排名第三的台灣家樂福於2023年正式納入統一集團旗下,營業額因經營交接及營運調整,導致約17.4%的單年度營業額衰退,市占率降至14.8%。其他超市及量販業者市占率多呈現持平或微幅衰退。 百貨商場異軍突起,電商產業集中化、直銷電商快速成長 1.百貨商場業:台北101、三井集團、漢神購物中心成長強勁 2023年百貨商場領頭企業市占排名均出現小幅衰退,位居首位的新光三越下滑1.4個百分點至19.7%;排名第二的遠東百貨衰退0.9個百分點至13.7%;SOGO百貨亦下滑0.3個百分點降至11.1%;排名第四的微風百貨集團約略持平於7.7%。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開始積極布局台灣零售市場的日商三井不動產集團,2023年在台灣的4座商場合計銷售額年增42.5%至248億元,推升市占率自4.4%增至5.5%,排名第五,為本次調查中市占增幅最高的百貨商場企業。 排名第六的台北101,單一百貨商場就拿下4.5%的市占規模,較2022年增長0.5個百分點。其他入榜的百貨商場企業,2023年市占率與2022年相較多為持平。 2.電商及直銷業:momo市占持續擴張、D2C電商快速攻城掠地 位居電商首位的momo購物網,2023年拿下26.7%的市占表現,成長1.3個百分點,營業額與市占表現雙雙創下自身歷史新高,也是本次調查中唯一市占率維持成長的大型綜合電商平台。這間接反映出,在以規模經濟做為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電商平台領域中,產業集中化的趨勢益發顯著。 市占排名第二的PChome,市占率降至9.3%,東森得易購、博客來與創業家兄弟,市占率分別下滑0.3至1.1個百分點不等。 除了以規模取勝的大型綜合電商外,部分具有品牌溢價優勢的中小型品牌電商,持續採取D2C模式逆勢突圍,周邊支援服務商同步迎來成長。 例如,旗下有PAZZO、MEIER.Q的美而快,主營Life 8的米斯特,代營運整合服務的欣新網等,2023年營收成長幅度與市占率表現均優於整體產業平均水準。 此外,台灣代表性直銷企業近年相繼採取數位轉型策略,並且開拓多元電商通路,以直銷電商做為打造產業的第二曲線。例如,台灣安麗引導30萬會員經營LINE群組及TikTok,2023年拿下2.9%的市占率;葡眾則推出直播模式行銷,線上通路營收貢獻度逾45%,2023年市占率達2.1%。 專賣零售:全國電子超越燦坤3C、和泰汽車市占率再度突破20% 1.3C家電零售業 2023年3C家電零售業產業規模年減4.9%至2601億元,顯示疫情期間因居家工作及遠距教學而高速成長的設備採購需求,已出現回落。 代表性業者燦坤、全國電子、順發2023年的本業營收均低於2022年水準。長期位居市占首位的燦坤3C,受2023年本業營收年減10.4%的影響,市占率下滑0.5個百分點至7.7%,首度為全國電子超越。 全國電子2023年本業營收雖同步下滑4.5%,但市占率約持平於7.9%。其他3C家電通路則以集雅社與新光三越全資入股的法雅客,市占率提升幅度較為顯著,年增幅度均約0.2個百分點。 2.美妝藥局零售業 2023年美妝藥局零售業產業規模年增4.6%至2245億元。美妝生活百貨業者寶雅蟬聯市占冠軍寶座,且受惠於持續展店及擴充商品結構等策略帶動。2023年寶雅市占率推進至9.8%,年增約0.7個百分點,為本次調查中市占成長幅度最高的美妝藥局零售業者。 市占排名位居第二的大樹藥局,2023年本業營收首度突破150億元大關,營業規模已與藥妝雙雄屈臣氏、康是美並駕齊驅,反映出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影響下,調劑藥局迎來快速成長,2023年市占率達7.1%。排名第三的康是美,2023年市占率達6.6%,小幅攀升0.1個百分點。 3.家具家飾零售業 2023年家具家飾零售業產業規模,在2022年攀升8.0%的基礎上持續成長4.9%至2066億元,首度突破2000億元大關。位居首位的特力屋2023年市占率下滑1.3個百分點至6.4%,分居第二、三名的無印良品(MUJI)及宜得利家居(NITORI)均為日本大型零售集團,2023年市占表現分別成長至3.1%及2.1%。 其中,無印良品看準家具家飾業網路銷售額的成長商機,與91APP合作於2023年推出台灣官網購物功能,跨入快速成長的D2C銷售領域。 近年積極布局台灣市場的宜得利,在台店鋪數量已超過60家(台灣是宜得利最大的海外市場),並宣布2024年開始將以每年10家門市的速度加速展店,同時規劃建置大型全自動物流中心,以支援在台展店至200家的規模目標。 此外,2023年家具家飾零售業市占結構中,其他類占比自85.9%增至86.9%,相當於約20億元的營業額規模,反映出新興家具家飾品牌近年蓬勃發展的產業商機。 4.汽車零售業 2023年汽車零售產業規模大幅增長15.4%至7872億元,全年汽車(客車、商用車)新車領牌數年增11.0%至47.7萬輛,創下2004年統計起始以來的新紀錄。 市占率方面,位居首位的和泰集團橫跨新車及中古車銷售、車輛租賃、汽車金融、共享車輛、車用品銷售、支付與點數等領域的多元布局,2023年市占率攀升1.4個百分點至20.5%。 汎德、汎德永業、中華賓士等進口豪華車輛銷售商,市占率介於5.0%至6.5%間,市占表現與2022年差異不大。 其他日系品牌及日系汽車經銷商市占排名持續位居前列,如同為TOYOTA豐田體系下的國都汽車、中部汽車、桃苗汽車、北都汽車、高都汽車,以及NISSAN體系的裕隆日產等,市占率均高於3.3%。 *本文獲「未來流通研究所」授權轉載,原文:【商業數據圖解】2023台灣「零售與電商」產業市佔率英雄榜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02

焦點

每年10月份,是全台百貨公司年度最大檔期——週年慶。為迎接這場零售業盛事,除了消費者們摩拳擦掌,準備搶便宜;品牌祭出各種促銷方案,努力衝刺來客;許多指標型百貨,也會選在這個時間點公布業績,並喊出年度目標,好鼓舞士氣,為週年慶熱鬧開場。 然而,今年卻出現了一個罕見狀況。 「事實上,今年的景氣和出國旅遊,對實體商場影響很大,」百貨龍頭、新光三越總經理吳昕陽坦言:「我們必須承認,上半年數字沒有達到原本預期⋯⋯,目前,我們年成長率大約是1.7%,但相較於整體百貨產業的零成長,算是還不錯。」 連鎖百貨零成長,它卻大爆發 4主因讓社區百貨不懼產業逆風 他透露,2024年1到8月,台灣65家連鎖百貨的年成長率,居然是0%!若再扣掉新開店的業者,則是負0.2%。隨著指標性業者紛紛公布數字,遠東Sogo負1%、遠百負5.7%……,不難看出,今年的挑戰有多麼巨大。 一線連鎖百貨愁雲慘霧,然而同一時間,過去被視為二、三線玩家的「社區百貨」,表現卻極度亮眼!包括位於天母的大葉高島屋、新莊的宏匯廣場、桃園蘆竹的台茂購物中心、中壢的大江購物中心、新店裕隆城等,這些以往不常出現在媒體上的身影,年成長率竟都在近2%到18%之間。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叫「社區百貨」? 事實上,它更正式一點的名稱是「區域型商場」,也就是遠離市中心商圈,多數坐落在蛋白區、重劃區,超過7成顧客為周邊居民的一種商場形態。它的商業模式與傳統百貨一致,同樣有管理單位、促銷檔期並引進各種專櫃品牌,普遍以經營單一家店為主。 它們的產值究竟有多大? 商周遍訪數十位百貨業高層,歸納出的共同推算是:目前,全台社區百貨的數量大約是60間左右,初估總體營收約超過900億元。若以去年經濟部統計,百貨業總營收為4,427億元來看,約占2成。 小小的台灣居然有60間社區百貨,乍看已有些驚人,但其實,數量還遠遠不止如此。 根據商用不動產顧問公司瑞普萊坊( REPro Knight Frank)統計,未來4年,全台至少還會再開幕31間新商場,而其中,又有高達逾6成都是社區百貨! 其實,不少社區百貨都已經營運了十幾二十年,為何會在近幾年突然聲勢大漲?當連鎖百貨紛紛遭遇逆風,它們固然基期相差很遠,但為何可以不受衝擊,還逆勢成長?業界指出,有以下幾個主因。 第一、疫情成為「改變人們消費習慣」的最大助攻。 第二、去社區百貨就像去你家廚房,讓人消費得不知不覺。 第三、符合人口流動與房地產投資趨勢。 第四、就連品牌端,也越來越傾向到社區百貨設櫃! 它們串聯社區、成為「好鄰居」 「當居民把我當後院,坪效就出來了」 從疫情後的消費環境、人口流動與房地產趨勢,到最務實的商業條件,諸多因素,讓向來低調的社區百貨躍入大眾視野。這不免令人好奇——既然地理位置不同,它們的經營策略,跟連鎖百貨會一樣嗎? 答案是:完全不同。 「一般百貨公司,最核心的概念是『坪效』,」曾在新光三越任職多年的大葉高島屋企畫本部副本部長林建成說,為了衝高每一坪營業面積的銷量,商品多半擺放得越滿越好,「但在這裡,不要重視坪效,坪效反而更高!」 正是這樣的思維,讓社區百貨紛紛祭出許多反常識、乍看叫人摸不著頭腦的做法。 例如,台茂就斥資8千萬元,將商場戶外的近6千坪綠地改為兒童遊樂公園,免費開放使用。 在大葉高島屋內,有裁縫間、寵物美容,未來還要新增洗衣店、美甲、美睫與美髮沙龍。 哥倫比亞商學院零售研究前主任、也曾經擔任零售巨頭希爾斯加拿大(Sears Canada)執行長的科恩(Mark Cohen)說過:「百貨公司做為一個包羅萬象的商場,是20世紀的產物,也是21世紀的受害者。」 百貨公靠著包山包海、滿足所有購物需求崛起,如今隨著大環境變動,電商崛起、分眾市場等改變。記者走訪台北大葉高島屋、桃園台茂、台南Focus,挖掘他們如何致力和周邊社區緊密連結,成為居民們的「好鄰居」,拉近「物理」與「心理」的距離? 專訪3位房地產專家,詳述社區百貨與週邊商圈長達20年的成形歷程,與開店、置產要點,未來全台3大百貨交戰熱區,跟著賺一波! 一鍵訂閱》Sogo、新光三越也注目!跟客戶物理、心理距離更近的「社區百貨」・社區百貨出頭天・六千坪兒童遊樂場、兩週一活動 老台茂變親子客最愛百貨・萬聖節、辦桌嗨起來,連寵物都顧 大葉高島屋重回天母龍頭・從五層樓空櫃到下課塞滿學生客 台南Focus打電商牌重生・一份價值30億的開店、置產指南 跟著社區百貨軌跡賺一波・梅西縮小自己、鹿兒島放大鄰居力 美日社區百貨這樣玩 ...

2024.10.24

焦點

AI趨勢帶動科技高薪職務,104人力銀行調查顯示,今年平均年薪為新台幣80.2萬元,其中以半導體103.5萬元居首,且為8連霸。此外,今年99.5%企業預期會發年終獎金,平均1.12個月,僅較去年小幅增加,以金融業1.88個月稱霸,其次則為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 104人力銀行今天發布「2024-2025台灣地區薪資福利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平均年薪80.2萬元,半導體103.5萬元居首,且為8連霸;5大高薪產業中,除了鞋類紡織品製造業布局海外,外派機會多墊高從業人員薪資外,半導體、電信及通訊業、電子零組件業、軟體網路業4個為科技相關產業。 細看各職務薪資,調查顯示,工程職前5大高薪職務依序為,類比IC設計工程師平均年薪176.2萬元、數位IC設計工程師157萬元、IC布局工程師118.3萬元、演算法開發工程師110.9萬元、資料科學家110.2萬元。 人力銀行分析,工程職前5大高薪職務均與AI相關,能否掌握AI趨勢,擁有「做AI的」的能力,將是工程職薪水脫穎而出的關鍵。 在非工程職方面,前5大高薪職務以不動產交易員平均年薪152.1萬元居冠,主因受惠今年上半年房市熱潮,其次為專利師110.3萬元、汽車銷售類人員與通路開發人員104萬元、營建發包人員102.8萬元。 同時,調查顯示,今年99.5%企業預期會發年終獎金,平均發放1.12個月,僅較去年略增0.04個月,約多1.2天薪資。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分析,景氣走出谷底,但並非產業全面繁榮,使年終僅較去年小幅增加。 依照產業別觀察年終發放的狀況,調查指出,金融業1.88個月、13連霸,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1.5個月、光電及光學製造業1.37個月。 至於表現落後的產業,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因物價上漲墊高成本,發放規模難提升,年終獎金僅0.69個月最低,教育服務業0.87個月、醫療服務業0.99個月,因多為中小型企業,提供福利難與大型企業競爭。 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11.2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