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高價

共有 4134 則相關文章

職場

精力是我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資產,我們的很多人生結果都是精力投入之後的產出。精力的投資需要精心的布局,然而太多人沒有認識到精力的重要性,隨便投資精力,揮霍了自己的寶貴資產。 你對自己的精力有覺知嗎? 沒有精力投資和布局概念的人,是如何使用精力的呢? 無規劃的被動使用精力 我看到生活中的很多人,他們的精力是隨機分配的,完全沒有提前規劃的意識。 比如,每天早上一到辦公室,接到電話就開始做被臨時安排的工作;計畫好的涉及升職加薪的PPT還沒來得及做,就被叫去開會了;開完會做完會議記錄,在茶水間碰上同事,聊聊孩子的才藝班,一上午就過去了。 中午吃完飯又開始想睡,打瞌睡了半天,看看郵件和通知,這一天就過去了,PPT只建了個空文檔。回到家,被孩子、家務瑣事環繞,疲憊不堪,在做PPT與滑手機之間選擇了後者,然後一滑就停不下來,直到後半夜。第二天早上苦不堪言,拖著疲憊的身軀去上班。 很多人就是這樣,一天又一天隨意使用自己的精力。 對自己的精力狀態無知無覺 有些人對主動規劃時間有了一點認知,可能是因為這些年市面上時間管理的書比較盛行。但是,他們還無法做到對精力的知己知彼。什麼意思呢? 首先,他對自己每天各個階段的精力狀態是不了解的。比如,你是早上醒來精力狀態好呢,還是早飯後精力狀態好?是下午精力好呢,還是晚上精力好? 有些人聽別人說早上精力好,也早上起來工作,可是自己起床後昏昏沉沉,面對原定的任務充滿畏難情緒,跟自己耗了大半天,也沒產出什麼結果。等他精力好點的時候,卻要馬上趕上班了,好精力又全都耗在了路上。 這類人對精力規劃有了一些粗淺的概念,知道自己哪些任務重要,但是往往不了解自己的精力狀況,而導致實際情況與計畫千差萬別。 上述這類人是不能「知己」,還有些人是不能「知彼」,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不同的任務對我們的精力值要求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我講課或者寫書必須找精力值最好的時段。而生活中的一些雜事,比如回覆訊息、整理資料、財務對帳、郵寄禮物、測試新平台,精力值稍低時是可以處理的。如果把這些事情放在精力值高的時間做會有點浪費。 也就是說,我會把最重要的精力放在價值高的、對精力需求高的事情上。 我不會在早上醒來精力最好的時候去花半小時以上打掃房間。當然了,每個人每天的精力階段是不同的,每天的工作任務對精力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別人的答案不一定適合你,你只能自己去探索適合自己的模式。 精力布局應遵循2條原則 以上都屬於不會布局自己的精力的表現,針對以上情況,其實我們也可以總結出精力布局遵循的兩條原則:主動規劃、知己知彼。 1.主動規劃 就是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精力好且不被打擾的時間,比如早上,並且主動創造專注的環境,把手機等各種聊天工具、信箱都關掉。 我自己的習慣是,每天早餐之前是不碰手機的,這段時間沒人打擾,且精力值最高,我只完成我提前安排好的重要任務。以前早上我都是用來讀書,這兩年用來寫書,有主動規劃的意識,在精力投資上已經贏了一大步。 2.知己知彼 是指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精力值最好,也知道自己每天的任務各自需要的精力值。比如我知道自己早上精力值是最高的,也知道寫作、個案諮詢需要的精力值高,兩者就可以匹配。而普通的溝通工作、整理檔案等,都只需要低精力值和碎片時間即可。 那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呢?答案是長期記錄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使用情況。世界上有很多成就卓越的大師,比如柳比歇夫(Aleksandr Lyubishchev)、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都是時間記錄的擁護者和實踐者。 我透過長期的記錄,對自己的精力情況瞭若指掌,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見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也很清楚,這樣我能做到精力與事件的高度匹配,不浪費自己的精力,也不耽誤重要的事情。 如何布局一天的精力? 下面我將以自己為例,來說明如何布局自己一天的精力。 我會按照當前(今年)生命輪的重點和重要他人來安排我的精力,確定最高優先順序,保證它們盡可能得到最好的精力時段分配。 我今年的生命輪排序的第一優先順序是工作和家人。對於工作,主要有3項:寫書、上課、與同讀書院的合作。我會把最好的精力值都分配在這3件事情上。對於家人,確保不在特別疲憊的時候跟媽媽通話,以保證我每次能更好的給她情緒價值。 第二優先順序是健康。健康很重要,健康決定了人的生命品質。前些年我在健康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功課,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今年不算我的生命輪重點,我只要做到維持就可以。 以前健康是生命輪重點的時候,我會盡最大可能保證我的睡眠在固定的時間段,以及平均一天一個半小時的運動,週末還有一次突破舒適區的運動。 今年工作量比較大,睡眠和運動也是要重點關注的,因為這兩項都需要堆量,也就是時間積累要足夠多。但現在做不到以前那種嚴格程度,只保證睡眠中有80%能睡到自然醒,運動保證一週3小時。 以上就是我今年精力分配的優先順序原則。有了這個大原則,那麼接下來,就可以據此來布局每天的精力安排。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提高人生績效的精力管理術》 {DS_BOX_39139}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2.27

焦點

一把五元的冬粉,也能靠AI,讓毛利率越爬越高,還賣到全世界。 循著導航,在南投半山腰的公路間爬行,歷經蜿蜒山路後,終於抵達台灣冬粉龍頭日正食品的智慧工廠。 {DS_BOX_39194} 換上全套無塵服、仔細刷洗雙手後,總經理李采慧帶我們走進日正食品的大腦——下粉區,「一批冬粉的成敗,關鍵在這裡的芡汁(編按:澱粉粉漿)。」 以前量大但毛利低,做太多會虧錢如今用20年數據賺管理財,毛利翻倍 同樣一款原味冬粉,光是供應給餐廳客戶與小家庭顧客的產品,就會因為烹煮火力不同,讓配方有差異,還得依照每日溫濕度微調。 「以前工廠都靠老師傅手抓粉團確認,」她指著眼前數據快速跳動的電子面板笑說,「我們蒐集了二十年的數據,現在靠AI建議。」關鍵區域如今只見兩名年輕員工緩步巡查,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日正,是台灣冬粉的第一大品牌,以前,它跟多數傳產業者一樣,賺得都是辛苦錢。 「現在我們訂單滿載,冬粉業務毛利大約一六%,比以前進步很多,」她解釋,過去日正以業務用產品為主,量大但毛利率僅八%,做太多會虧錢;轉做小包裝零售品後,毛利率高達三成,產能利用率卻太低。如今有了科技輔助,總算找出平衡。 我們拜訪前不久,日正為了消化訂單,工廠全年無休,該公司管理處主管私下坦言,就是因為同業不敵生產成本上升、員工管理困難,黯然結束越南廠,大量轉單給它。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傳統產業要賺管理財,」李采慧坦言。 這次的AI浪潮,幫她克服了拓展海外的最大難題。 從電商評價、YT留言抓熱賣關鍵字藉此改良或研發出北美市場埋單產品 在台灣做到龍頭地位,日正不滿足於現狀,尋思加大經營北美市場,但,中小企業沒錢、沒人力常駐當地,如何經營口味偏好深受地域影響的市場? 她找到的解答是,用生成式AI「抄作業」。 日正不想只賣毛利低的大包裝冬粉,因此參考乾拌麵的成功經驗,多次嘗試在長年合作的加拿大大統華超市販售附帶調味包的冬粉,卻苦於不熟悉當地口味,每次聽信貿易商建議,花一年開出新品,訂了一批貨就沒下文。 「樣品室堆了幾十款產品,消費者可能都沒看過,就是這樣來的,」主導外銷業務的日正經理陳緯治苦笑回憶,因而回歸大包裝生意,與中國業者競爭低價市場。 嘗試打入當地主流市場未果,生成式AI出現後,幫了他們大忙。 即使沒錢做市調、派駐當地熟悉市場,但日正利用英文語意明確的特性,靠著亞馬遜(Amazon)電商平台上的評價文字、YouTube留言,進行語意分析(NLP),抓出當地消費者喜好,製作出北美市場會埋單的產品。 例如它看好麻辣燙風潮推出麻辣拌冬粉,卻被嫌太辣。他們想到,食品的獨特在於成分表得全部展開,能看到同業用哪些原料?他們因此用AI撈取亞馬遜平台上賣得好的麻辣口味分析,才發現北美消費者受不了朝天椒辣度,因此改用辣度較低的辣椒。過去貿易商只訂一批貨就沒消息,產品改良後,已熱賣一年,熱度不墜。 靠著這方法,也能研發全新產品。例如,他們從沒研發過雞肉口味產品,但輿情探測發現,雞白湯是當今熱門口味。它再度仿效前面做法,抓出購物平台上受歡迎的雞汁口味,研究其必備的材料,再設定自己偏好的價位帶,AI就能建議他們要具備哪些成分?用量多寡依序為何?讓它能快速建構出產品雛形,據以優化。 過去,他們要花一年以上才能開出新產品,還不一定成功,現在七個月就能做到,而且能確保是當地人歡迎的口味。 「跟大統華合作十五年,一直只有最傳統的三款賣得動,」陳緯治驕傲的笑說,AI助力後,短短三年就增加兩倍品項,如今有九款商品常態上架,放大銷售排面後,相比往年,營業額成長約一二%,逐漸站穩北美市場。 這個從菜市場販賣南北貨、雜糧起家的公司能成為受益者,靠的不是技術,而是他們不甘於此的馬拉松摸索過程。 二十年前,年營收不過三億元出頭的日正,苦於客戶分散、呆帳頻傳,就花一千多萬導入ERP。雖然一度因運作卡關,導致業務大亂,時任專案經理的李采慧在內部會議上被罵到落淚,被迫暫停,但他們沒放棄,後續仍落實,走上明確管理損益的第一步。 後續,他們再導入平衡計分卡(BSC)、作業價值管理制度(AVM),讓日正從研發、製造到業務推廣,都能精算產品成本與獲利,因而能優化產品線與客戶組成,捨棄不賺錢的大客戶,開發新產品,導入新工具後,客單價比過去提升近一成。 賺了錢,他們又再投入智慧製造,讓產能利用率上升、不良品監控更精準,再搭配前述分析框架,李采慧總算擺脫人腦管理的困境,精算出最佳生產配比。 長期協助日正導入管理工具的輔仁大學會計系副教授郭翠菱認為,它能跟上AI應用,是奠基於長期積累,「如果前面沒有持續投資,現在就沒辦法運用管理黃金,快速回饋到經營成果。」 圖表製作者:游羽棠 它的AI轉型之路仍要持續走!挑戰:須人工包裝,製程未全自動化 做南北貨的,也能有籌碼成為AI時代的一%贏家,只要現在就開始行動。 現在日正的AI之路有小成果,但還在前進中。 我們跟著製作冬粉的輸送帶一路前進,自動烹煮、冷凍降溫,一連串人力精簡的製作過程,是傳統產業導入先進科技的火力展示,到了包裝區域,卻是全然不同光景。 風乾機前頭,將近二十名員工緊密相鄰,熟練的動手甩開大把冬粉,摺疊進模具,風乾後,機器另一頭的員工們拿著鉤子勾出乾燥冬粉,放進包裝設備,這才成為消費者習慣的冬粉樣貌。傳統冬粉易脆的特質,讓他們目前還沒辦法讓製程全自動化,這是李采慧下階段的挑戰。 雖然走得慢,但持續走,就會有力量。就像到訪這間公司前,要經過的蜿蜒山路般,一把五元的冬粉,也是靠著不斷堆累再嘗試的過程,最後在AI時代,看見新的風景。 ...

2025.03.1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