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野島剛

共有 21 則相關文章

國際

2023年9月上旬,我為了宣傳新書《中國的執念》,在台灣待了約10天。這段期間,我盡可能使用YouBike作交通工具,就是為了再次檢驗台灣交通的安全性。 有一天傍晚,我在松江路上騎著YouBike做了從南往北走的實驗。 我騎在政府規劃的人行道上的自行車路線,然而,騎到巷口時,常有汽機車快速衝來,迫使我不得不緊急煞車,籃子裡的背包都差點掉出來了。 如果我自己沒有煞車,感覺上至少就有3次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每次遇到狀況時,我腦子裡總會浮現一句話:「請問,人行道上,不是行人優先嗎?」 日本朋友來台灣玩,我一定告誡要小心車 實際上,在台灣就和在越南或菲律賓一樣,即使走在路上也必須繃緊神經、時刻注意。 如果台灣想變成觀光大國,無論是台北、台南還是高雄,都必須打造成讓行人或自行車騎士都能安心的環境。邀請明星代言宣傳台灣魅力是很好,但交通安全也可以成為觀光資源。 提到日本旅行的優點,許多外國人除了「乾淨」、「親切」,也會舉出「交通安全」。 至於台灣的魅力,我想沒有一個外國人會說是「交通安全」吧。因為交通不安全,反而有人認為高齡長輩最好不要去台灣玩。 而且,連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都在官方網站上詳細解說台灣交通的危險性,呼籲日本人旅行者要提高警覺。應該有不少日本人實際遇到事故,才會寫這個吧。 最近我常常對準備去台灣的日本高中生、大學生演講,我總是告訴他們,台灣的民主、性別平等和半導體產業都比日本先進,這些部分應該向台灣學習。 但是,我還要提醒他們,「台灣人真的都很親切,台灣的食物也很美味,經濟高度發展,是個很棒的國家。不過,只有交通這一點,一定要小心,和日本非常非常不一樣。」 現在世界上的旅行趨勢,已經不是團體旅行,而是個人旅行。每個人自己規劃路線,自由的漫步於異國街頭。 但是,對於要來台灣旅遊的日本朋友,我一定會告誡他們:「走在人行道的時候不可以邊看手機」、「等紅綠燈時,要跟馬路保持一段距離」、「機車的動線難以預測,一定要隨時注意」、「下計程車時,要小心別被後面騎過來的機車撞到」。 這些是台灣人早已習以為常的事,但卻不是日本人具備的常識。因為在日本社會裡,最優先被禮讓的是行人,其次是自行車,再來是機車,最後才是汽車。 最美風景製造行人地獄,台灣的雙重人格 也就是說,日本起碼貫徹了「應該優先保護最弱小的群體」的思想,並且認為最強大的(汽車)應該最謙虛。 當然日本也並非從以前就是這樣。1960到70年代這段時間,曾反覆經歷多次的「交通戰爭」,警察與政府拚命的對人們宣傳交通安全的觀念。 我小時候每年都有交警來學校上交通安全課程,校長在朝會再三呼籲,「車子就是獅子,小心別被牠咬了!」 這樣努力的結果是,日本交通事故每年持續減少;另一方面,台灣交通事故卻是呈現增加趨勢。台灣與日本的經濟水準和社會制度幾乎相仿,如今差異大概只剩下交通安全了吧。 雖然「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人」一旦上了車,卻製造出「最不美的風景」,也就是行人地獄,或許台灣人有雙重人格?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台灣超越日本,真的嗎?》 {DS_BOX_3799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15

國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天皇退位對日本人的衝擊 2016年8月8日下午,日本宮內廳發表了天皇的談話影片,內容表明了天皇生前退位的意願。我想在里約奧運和鈴木一朗的三千支安打等諸多熱門話題裡面,沒有一則報導可以像天皇談話這樣讓日本國民看得目不轉睛吧。在我的印象中,鏡頭前的天皇用如此懇切的語氣發表內心想法,似乎是第一次。 有些人甚至把這次談話稱為「第二次的玉音放送」,可見在日本的天皇制度裡,像這樣子的天皇談話實屬罕見事態。 然而,對於這段談話影片,日本國內和海外的反應似乎有落差。當然海外媒體把天皇的談話解讀為「有意生前退位」並沒有錯,但光是這個標題並無法充分理解這則談話及其影響的全貌。 對我們日本人來說,這一次天皇的行為本身具有相當大的衝擊力,因為從二次大戰後到這次發表談話以前,超過半個世紀以上,日本天皇幾乎不曾明確表達己見,基本上都是透過皇室的相關人士思忖天皇的意向後,再間接傳達給政府層級。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民眾不習慣透過這樣子的方式直接聽到天皇的想法。 其實,天皇的這段肺腑之言讓許多日本人產生強烈的內疚感。原因在於本來應該是我們去察覺、體恤的事情,竟然要勞駕天皇親自開口,讓天皇承受巨大壓力,是我們失責。因此,我個人認為這次的天皇談話,可以從天皇談話的特殊性和日本國民的內疚感2大重點來討論比較有意義。 總歸來說,天皇制度也是由活著的人去運作的政治制度,無法脫離人本身,但是所謂的「象徵天皇制」裡的「象徵」一詞,把天皇也是普通人的一面曖昧化,日本國民可以深切感受到天皇一直以來表現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忍耐,也沒有去思考天皇的公務是否過於繁重。可是,天皇在談話裡如此明確地表達了退位的意願,安倍首相也別無選擇,身為天皇的臣子,他瞭解在以天皇為尊的日本國內充滿了內疚感,因此也希望關於天皇的生前退位能夠在法制上盡快著手修訂。 天皇談話發表的大約1個月前的7月某個夜晚,「天皇有意退位」的消息傳遍了全日本,帶給我強烈的震撼。並不是說天皇退位一事讓人感到意外,而是天皇本人有退位的想法著實令人吃驚。因為,這意味著比誰都還要堅守天皇這個崗位的當事者,已經筋疲力盡了,才萌生不得不退位的念頭。而且,「天皇有意退位」的新聞反而讓我意識到我們日本人一直以來過於依賴天皇、習慣天皇的存在。 天皇的公務包括到世界各地積極開展訪問活動。現在的平成天皇去過中國、韓國,還訪問了菲律賓和帛琉。他在這些國家的土地上,一一回顧歷史,對於日本在第二次大戰的戰爭責任,表達了發自內心的道歉和反省。這不禁讓人覺得,當安倍首相的保守主義言行給亞洲帶來不安的同時,天皇用實際行動努力化解。對日本人來說,這相當珍貴,幾乎沒有日本人否定現任天皇的所作所為吧。他代表所有日本人,做了一些只有天皇才能做的事。 但是天皇80幾歲了,如果他是普通公民,這個年紀早已退休,領著退休金悠然自在的安養天年了。這個歲數已經超過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可是天皇現在每天還要處理繁忙的公務,進行國事活動,有外賓來訪時也得長久在宴席上陪同。到日本各地甚至海外的訪問行程也多到不可勝數,或許可以說他是日本最忙的老人之一。 然而,包括我在內的不少日本人都忘記了他年事已高。天皇經歷過幾次大病折磨,可以說是滿身瘡痍。他看起來臉部經常有些浮腫,聽朋友說這是老年人特有的症狀,或許天皇在體力上已接近極限了。然而,天皇要想實現生前退位卻不是簡單的事。最近一次的生前退位可以追溯到1817年的光格天皇。 在1947年制定的皇室典範,甚至是1898年的明治皇室典範裡,關於天皇的生前退位都沒有任何規定。所以要想實現生前退位的話必須修改皇室典範,如果承認退位的自由,那麼也就認可即位自由。之前,女性天皇的問題也討論了很久但始終沒有結論,一直被束之高閣。即使開始討論,也會是一個相當費事的繁瑣過程。(編按:日本於2017年特別為明仁天皇訂立《天皇退位特別法》,讓明仁天皇可以在2019年順利退位,此只適用於明仁天皇。) 就我而言,當今的天皇是在我大學時代即位的。我是昭和年代末期長大的一代人,也被稱為泡沫經濟的一代。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當時官房長官、後來成為首相的小淵宣布了新的元號是「平成」,日本正式進入平成時代。現在的日本是同時使用西曆年號和元號,平成是當今天皇的年代。然而,平成的大幕一拉開,泡沫經濟幾乎與此同時崩潰,宣告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終結,開始步入「失落的20年」。 坦白講,我並不大喜歡昭和天皇。一部分原因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戰爭責任。我十幾歲的時候曾經認為天皇制應該廢除,儘管我當時並不理解天皇制是怎麼一回事。雖然說是一種「象徵」,但腦子裡還是沒有具體概念。可是,我對少言寡語、面無表情的昭和天皇,打從心底卻怎麼也無法喜歡。 然而現在的天皇,他的存在確實是日本的象徵,代表了「良心」和「良知」。天皇和皇后兩人的樣子也被認為是日本的理想夫妻的形象。東日本大地震時,政府的對應不力、災區居民的心靈受到重創之際,他們兩人趕赴當地,天皇握住一個個災民的手慰問和鼓勵他們。那時候沒有日本人會因為看見了菅直人首相的身影而感覺受到鼓舞,只有不滿與憤怒,可是鼓勵了1億3千萬日本人的就是天皇。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黃楸晴 {DS_BOX_24337} ...

2019.04.30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