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進修

共有 1220 則相關文章

職場

2009年大學畢業後,我進入LG電子擔任UI設計師,2012年,我決心前往美國留學。放著好好的公司不待,為何我會決定去留學,又是怎麼邊上班邊準備留學? 2011年農曆春節,我回了一趟老家,親戚長輩們一如既往問我「最近上班還好吧?」、「之後有什麼打算?」 當下被問時,其實我沒多想便回答「當然要認真上班」,等到睡前才認真思考那些問題。那時我在LG電子才待3年,一想到應該好好思索下一階段計畫,就讓我整晚睡不好。 當時,LG正跨足智慧型手機領域,公司從各組織挑選出菁英成員,組成UX特別小組。然而,韓國那時候很少有正式教授UX設計課程的大學,而我也不是學設計出身的,因此大家的知識都過於粗淺,也不清楚究竟該走什麼流程,更不知道可用哪些設計方法論。 即便之後小組交出了優異的成果,但我仍感受到自身能力遭受瓶頸,心想要是我更了解設計方法論,就能更積極的提出意見、領導組員。而後,此想法成了我更上一層樓的起始點。 我在擔任專案設計師期間也深刻感覺到,理工學院畢業的我空有才能卻無處施展。因為沒有設計的基礎知識,只能不斷碰撞、靠經驗學習。 明明在執行專案,卻不敢果斷做決策。成天被公司前輩指責,慢慢摸索學習新知,自然而然內心也萌生希望有天能把設計學好的想法。既然決定要念書,就得上最好的大學。 親戚長輩過年期間無心拋出的問題,以及察覺到自身設計知識不足的瓶頸等,令我開始好好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一回到首爾,我開始搜尋碩士課程的申請條件,並著手準備。 雖然一點也不簡單,但過程本身使人充滿期待。我想像自己有天收到美國頂尖大學合格通知時,我驕傲的站在那裡的場景。如果不能實現那個目標,我會覺得就像背叛未來的自己,而感到遺憾。 成果不會是漸進式 從那年2月起,我開始把上班族生活和私生活區分開來。早上8點到晚上6點專心上班,下班後則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雖然過程十分辛苦,但這是為了我的未來,我覺得我正朝著目標前進。 為了提升英文測驗分數,我開始準備雅思和GRE。雖然平日周圍的人都稱讚我英文好,但這和考試考得好是兩回事。我考了2次雅思,但成績都未達申請標準,這也讓我逐漸心生倦怠。 「為什麼花時間認真準備,分數卻無法達標?」 每當心頭湧上這種情緒時,如果不做出改變,很有可能會中途放棄。我需要的是分數進步的成就感,而如今卻看不到努力的成效,當然就提不起勁。 因此,我立刻報名補習班、參加讀書會,導入外部刺激,便不會輕言放棄。補習班是為了讓自己捨不得學費,進而發憤圖強,讀書會則是為了讓其他人看見我的實力,幸好方法非常管用。 和其他同樣想提升英文成績的人一起努力、彼此勉勵,從單純的「要努力」,轉換為「我要比讀書會其他人更厲害」。 獨自施行時總會碰上困難,或許得放棄和朋友的歡樂時光,也可能計畫進展緩慢或不如預期順利。一旦產生「做這個要幹麼?乖乖上班就好」的想法,就很容易放棄。這時,「診斷」自身想法很重要。 做任何事,不可能整個過程都只有開心的事。你每天付出的努力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每天都在累積。當成果不顯著、變無趣時,你需要將目標分的更細一點,使其更容易達成。劃分目標後,每達成一項就會感受到成就感,如此一來,便能驅使你重新動起來。 我透過補習班和讀書會,重新賦予自己學習動機。剛開始念書時,我將目標設為「在英語測驗中拿下好分數」,報名補習班和參加讀書會後,則變成「在補習班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或是「比其他人更理解問題的能力」等小目標,藉此更容易觀察到成效。 在那之後的幾個月,為了達到申請碩士的門檻,我每天下班必定前往圖書館或補習班報到,目的是在雅思和GRE中取得好分數。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努力始終不足,最終雅思成績仍未達到學校要求,聽力、閱讀、寫作平均6.5分、口說7分。眼看申請截止期限一天天逼近,我似乎也沒時間重考了。同一時間我還得準備設計作品集、推薦函、學業計畫書等,我必須做出抉擇,是要繼續花時間念英文,直到及格為止,還是即使成績未達標準,轉而先朝下個階段前行。 當時,我選擇了後者。我寫信給學校,如實陳述現況,沒想到,那所大學居然回信告訴我:「沒關係,只要有繳交考2項測驗的成績單,就予以承認。」 為了製作設計作品集,我將曾在LG發表過的作品蒐集起來,並將其製成影片,同時研究WordPress(編按:免費的網站架設軟體),學習做網頁的技巧。這同樣是透過網路,從零開始自學。我購買書籍後,反覆在社群媒體上發問、尋求協助,最終做出令人滿意的作品集。當時學到的技巧,對於我後來擔任自由接案設計師有很大幫助。 接著是撰寫學業計畫書。寫完後,我拜託親友幫忙看一遍,尤其是對留學有興趣的友人,請他人確認有助於提高水準。 2月過完年,從老家回到首爾後,我一直同步過著上班族和備考生的2種生活。每天晚上7點至11點待在圖書館裡用功,讓我得以在期限內交出所有申請資料。 差不多到要公布結果的時刻,因為想早點知道,那陣子睡前我都會把筆記型電腦放在枕邊,以便半夜隨時醒來檢查信箱。某天,我一如往常在公司上班,終於收到學校寄來的電子郵件,而且是我日夜期盼的錄取消息。 一看到郵件,我立刻從座位上跳了起來。公司裡沒什麼人知道我正在準備海外留學,因此我趕緊收拾好情緒,出去外面透氣。歷經9個月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心情自然開心不已。 小小成就感就能讓我們動起來 每天晚上8點的累積,終於結成「錄取碩士課程」的果實,而這也成了決定我未來的重要事件。雖然距離現在已過了10年之久,但依然是我能在國外應徵到好職務的原因之一。 只要每天投資一定時間,無論以什麼方式,都能取得成果。成果的大小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生有選擇。比起錄取碩士課程更珍貴的是,看見自己人生有新的可能性。 介紹上述經歷並不是想炫耀我很認真過生活,而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增加動力的方法。透過此經驗,我想強調以下4點: 1.選擇讓你心動的目標 想像自己收到學校寄來的錄取通知,並成為比一群美國學生更優秀的樣子。 2.創造產生動機的環境 常和準備GRE、雅思測驗的人一同共享資訊,這些對話將成為良性刺激。 3.訂下期限 因有時效性,因而必須設定資料繳交期限。 4.請他人給予回饋,並持續改善 拜託周遭友人幫忙檢查學業計畫書和設計作品集。聆聽各類意見,讓自己產生「我要更努力」的想法,有助於提升品質。 一旦自己計畫的事項達到成就,往往難以忘懷,也想繼續感受那滋味。這種滿足感將成為日後引領人生前進的原動力。成功容易讓人上癮,希望各位也能一嘗其中的趣味。 *本文摘選自大是文化《決定未來的晚八點》 {DS_BOX_39170}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3.07

職場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2024全球風險報告》,全球面臨著多種結構性風險,包括氣候變遷、地緣政治衝突、科技發展加速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讓企業經理人更焦慮的是,風險可能來自內部、外部,也有可能隨時發生毫無前例可循的變局。 然而,在全球高風險時代,企業主與經理人更需要具備多元思維與跨界整合能力,才足以制訂更好的因應對策。 全臺獨到的人文底蘊,培育全方位商業菁英 身為台灣獨具特色的跨領域綜合型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師大)在人文、藝術、科學的底蘊深厚,迥別於一般大學。而在這座校園裡的高階經理人企管碩士在職專班(EMBA),更是每年培養出一批擁有人文情懷,懂得突破框架的跨界菁英。 臺師大EMBA課程除了紮實的商管專業教育外,還具備其他大學無法複製的特色。由於強調跨界整合教育,臺師大EMBA特別採取不分組的編班方式,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菁英,在此產生更多的激盪。 臺師大EMBA執行長施人英強調:「跨領域的資源、全方面的學習,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特色!必修的管理專業課程,由管理學院頂尖師資提供紮實學理訓練。」 跨界學習打破框架,創造全新契機 「跨領域的資源、全方面的學習,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特色!」臺師大EMBA執行長施人英說,必修的管理專業課程,由管理學院頂尖師資提供紮實學理訓練。在實務面,更強調實戰應用,提供緊跟全球商業趨勢的個案分析,藉由經典案例剖析,讓學員分組討論找出脈絡,進一步由教師引導,掌握決策成功或失敗的關鍵點,以互相啟發的行動學習法,幫助學員迅速獲取關鍵能力。 在專題分析課程,更邀請國內外具有指標性的卓越企業負責人或決策高層,與學員面對面分享企業經營實戰經驗。例如,全聯實業前副董事長謝健南,被媒體譽為堪稱是國內流通業最懂得「把概念精準落地執行」的操盤者,就曾經擔任臺師大EMBA的業界老師。 來自臺師大各學院的大師級教授,能提供臺師大EMBA學員跨界的思維洗禮。「例如,當商管課程與文學院結合時,我們把國學經典的哲學思想,轉化成為企業可以實際應用的管理理念,切入的角度,會更具有人文的溫度與人性的關懷。」施人英舉例,老子的無為而治、莊子的寬待與無私,都可以應用在企業管理上,賦予商界菁英更開闊的人文胸襟。 招牌課程「藝文大師講座」大師風采激盪思維 商管教育與藝術、音樂學院的彼此激盪,也同樣精彩。舉目全臺商管教育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必修學分「藝文大師講座」,網羅了眾多藝文界的大師級講師親臨授課,成為臺師大EMBA最膾炙人口的招牌課程之一。包括名導演王小棣、攝影大師莊靈、文壇巨擘郭鶴鳴、世界級烘豆大師陳志煌等,都曾經在臺師大EMBA的講堂中,給予學員們醍醐灌頂的啟發。 在這樣的獨到學習環境中,學生找到突破框架的絕佳契機。有的藉由藝文課程的洗禮,突破原有的財經專業領域,跨足藝術行銷與投資領域,或是將藝文軟性元素融入行銷策略,開創出全新的可能。也有出身於電機專業的經理人,在臺師大EMBA跨出以往熟悉的領域,學習行銷管理,進而融合原有專長,開發出以機器學習撰寫行銷文案的工具。 找回身心平衡,重新出發 與運動休閒學院的融合,更是幫助了許多臺師大EMBA學員重新找回身心的平衡。 例如,大受歡迎的「體適能與健康管理」選修學分,就讓進入中壯年的企業高層,在疲憊的工作之餘,重新找回善待自己,與身心對話的生活方式,調整腳步,重新出發。 即學即用,打造科技實戰力 臺師大EMBA同樣重視科技實戰力的養成,在原有各項課程中融入IT應用。 「我們能幫助高階經理人建立系統化的能力,快速啟動解決問題的模式!」施人英說,例如在「統計決策分析」課程,巧妙地將統計觀念融入企管實際情境,帶著明確的目的導向,引導學生學習使用相關的資訊工具,實際分析資料,做為決策依據,產生出有效的商業策略。 施人英舉例,有一位學生是飲料企業經理人,就學會如何分析銷售資料庫的資料,找到既有顧客的消費行為模式,而制訂出新的促銷方式,引導顧客加購更多需要的商品。 也有在大型企業擔任採購高階經理人的學生,從以往直覺式的判斷成本,學會運用「迴歸模型」,分析各種影響價格的因素,做出更合理的採購決策。「這樣的系統化知識,會讓許多企業菁英跳脫以往的經驗法則,用更有系統、更可以長期執行的方式,來處理工作,建立更好的工作模式。」施人英說。 在財務管理課程,除了評估投資併購,以及在財報中找出問題這類的硬底子功夫之外,臺師大EMBA也站在趨勢前沿,帶入最新的金融科技,讓經理人快速上手最新的Fintech工具,與企業的實戰無縫接軌。 有了「人」的溫度,才是真正的「軟實力」 有時,在商不言商,才是更深層的「軟實力」。臺師大EMBA將人文藝術學科的精髓融入商管教育,事實上有其深意。 「在人文相關課堂上,學生常被觸動心靈,不禁感動到落淚。」施人英執行長說,臺師大EMBA的全人教育,幫助了許多商界菁英,跳脫營利的思維,從「人」的角度重新思考,改變與員工及客戶溝通的模式,讓商業更有人的溫度。 「一位學生說,他在臺師大EMBA,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後,終於跳脫以往的金融本位思維,學會了換位思考,不再只從『錢』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事。」施人英說。 面對全球進入高風險時代,不安意識高漲。在這樣的時局之下,企業菁英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更多的資本籌碼,也不只是更強悍的商業廝殺手段。企業經理人更需要的,是一次重新思考、重新出發的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胸懷人文,能從不同角度面對風險的思考者。在臺師大EMBA,我們看到了這一種更好的可能。 ...

2024.09.19

職場

臺師大EMBA參訪屏菸1936文化基地 「企業面對的挑戰愈大,領導者愈需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臺師大)EMBA執行長王仕茹說。 面對急遽變化的國際政經局勢,以及席捲全球的永續轉型浪潮,企業主及中高階領導人普遍面臨日益複雜的挑戰。然而,該如何成為一個有能力面對挑戰、做出正確決策的領導人,並讓這些決策不僅幫助企業成長,更能對社會人群帶來正面價值?臺師大EMBA的教育精神,給出了一個深具遠見的答案:「全人管理教育」。 「傳統的商管教育,目的過於單一,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企業領導者需要擁有從人文出發的信念,如此做出來的決策,才不會對企業與社會造成傷害。」王仕茹說。 正是基於全人管理教育的理念,臺師大EMBA的教育目標與內涵,與台灣其他同類型的學程相較之下,顯出更寬廣的格局。 跨界思維、換位思考,型塑未來永續領導者 「除了商管知識,企業主同時也需要學習『換位思考』,知道員工、客戶在想什麼。」王仕茹說,企業中高階領導者,經常必須面對新舊世代的思維差異,也必須能夠理解客戶的需求與想法,才能獲得信任。 「這樣的跨界能力,就是臺師大EMBA能帶給學員的獨特價值!」王仕茹說,臺師大長期被評選為全國最佳文法商類大學的榜首,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底韻,正是幫助企業領導者提升自我格局的絕佳環境。 在課程設計上,除了需要修習紮實的商管學分,豐富的人文、藝術相關選修課程,更是臺師大的獨家特色。「我們以管理學院的師資群為主,更結合了來自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等頂尖權威師資,加上經驗豐富的業師,就是為了培育出具有開放心胸、懂得團隊合作的企業領袖。」王仕茹強調。 招牌海外學程,深入探究一流企業成功之道 今年起,臺師大EMBA也恢復了以往最受學員好評的【海外管理實務研習】課程,進入日本龜甲萬、大金等國際一流企業,由企業高層親自接待,深度分享如何面對文化衝擊與世界局勢挑戰,並成功轉型的經驗。這樣的實境教育,更能幫助學員提升思考格局。 臺師大EMBA 海外管理實務研習參訪日本龜甲萬Kikkoman株式會社 「跳出同溫層,就能得到跨界的洗禮,成為更好的自己!」王仕茹建議有心突破自我格局的企業領袖,只要下定決心,勇敢走向不同的風景,在臺師大EMBA必能遇見一群擁有同樣勇於突破的夥伴,遇見更多的可能! 藝文大師講座課程,主講人:王海玲,國家文藝獎得獎人、中華文化薪傳獎得獎人、台灣豫劇皇后,講題:豫劇戲曲人生 臺師大EMBA校友會參與2023政大理事長盃校際龍舟賽 臺師大EMBA 2023龍荃會 ...

2023.10.1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