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追蹤

共有 3753 則相關文章

焦點

一場影響世界的選舉,即將揭曉。 它不只是美國的總統大選,更牽動美國、中國、台灣三邊關係。 過去6年,2位美國總統發動的關稅措施、供應鏈政策,即便攻擊準心瞄準中國,但它掀起的蝴蝶效應,卻讓台灣與台商屢遭波及。 2018年,川普開啟的美中貿易戰,撼動過往台商「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商業模式,打破供應鏈高度集中在中國的現象。鴻海、和碩、廣達等電子五哥,開始將產能往台灣、越南、印度、泰國移動,打造分散化的供應鏈。 2020年拜登接棒總統,任內推出《晶片法案》,帶動台積電、環球晶分別在亞利桑那、德州,興建大型晶圓廠;他的「友岸外包」政策,更促成另一波供應鏈重塑,電子五哥、特斯拉供應商,紛紛東進,在美墨邊境招工建廠。 統計數字也印證了這場台商大遷徙。20年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台灣出口第1大國;今年,美國再度取代中國,成為台灣第1大出口國。 兩度黃金交叉,背後是無數台商從西進到東進的複雜歷程。 如今,美國大選再度上演,兩黨對陣的火藥味濃厚。截稿前,川普與賀錦麗各自的支持率,差距僅不到3個百分點,這讓舉凡美國民眾、觀察家到權威外媒,沒人能篤定押注誰將勝出。 不論誰上任,美國往「川普化」靠攏 抗中態度、重建製造業兩浪潮不變 儘管結果未定,但目前各方專家的共識是,我們終將迎來一個更為「川普化」(Trumpification)的美國,告別以往擁抱全球化、自由主義、外來移民的它。 這是《經濟學人》最新觀察,它指出,捲土重來的川普,已無疑義的影響美國政策路線,即便是他的對手賀錦麗,在移民、貿易、稅收、傳統能源等政策,也變得更往保守主義、更往「川普化」靠攏。 也因此,包括美國智庫與台灣企業家,一致向我們指出,未來有2股推動時代巨輪的力量,將不會改變。 第一個不變,就是美國抗中的態勢。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向我們用「板塊推擠運動」,來形容美中的大國角力,「檯面上你以為是地震,檯面下其實是地殼變動,是兩個新舊板塊在相互擠壓,」他說,其中的舊板塊叫美國,新板塊叫中國。 這股焦慮引發的,就是第二股力量:美國重建製造業的決心。 不只美國,全世界都掀保護主義! 張忠謀喊全球化已死,點出台商難題 然而,這種現象並非美國獨有,舉凡歐盟、日本、印度、印尼,都有類似保護主義的舉動。譬如,日歐都有晶片法案,而歐盟10月更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35.3%反補貼率。 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指出,印度近期對個人電腦(PC)祭出進口限制,背後目的,就是藉此迫使電子五哥在內的電腦製造商,能在該國建立其過去從未有過的筆電產線。 「不只美國,全球都有川普化現象。」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說。 前進北美現場,看見「新台商」崛起 講西語、棄規模經濟,長出新能耐 這次,商周團隊飛越7,600英里,在近年台商移入最多的北美3大現場:德州邊境、加州邊境、鳳凰城,與一群每天在美國住家與墨西哥工廠通勤、被認為現在應該很「緊張」的台灣人對話,更見證了一群「新台商」的崛起。 過去的舊台商,他們說著中文、工廠在中國,信奉著軍事化管理、規模經濟;現在的新台商,說的是英文、越文、泰文,甚至西班牙語,他們在美墨邊境與東南亞的工廠,用對接當地文化、尊重工人方式管理,即便規模分散,卻認為地緣風險更勝成本。在接下來的章節,你會看到,面對大選的不確定,他們卻流露出一股篤定。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近期的公司運動會中,提醒現場上萬名台積人,「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也已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的挑戰就是要繼續求發展。」晶圓教父這段話,也點出台商共同面臨「川普難題」的挑戰。 更多完整報導,將分析:川普化的美國,會如何影響台積電?匯聚電子五哥、因美中對抗「製造業復興」的墨西哥,會被美國「開刀」?「全球在地化」現在進行式!前進墨西哥「謀殺之都」、「雙子星城」、美國鳳凰城,為何台商都提到「尊重」?川賀誰上,他們為何都不怕沒生意? 一鍵訂閱》美選時刻,前進美墨邊境!直擊「美中板塊擠壓運動」下的台灣贏家・迎戰川普化美國 新台商出列・現場1》電子四哥加碼,謀殺之都大翻身 墨西哥製造怎追上中國製造・現場2》吉茂、貿聯、台達電征美之旅 比起大選,更拚尊重管理・現場3》他讓台式熱炒飄香、她中年轉職闖美 5個逐夢「矽沙漠」故事・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世界觀不同了,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英業達總經理》蔡枝安:只要是追求供應鏈的韌性,就是打破規模經濟・貿聯執行長》鄧劍華:就算川普對墨西哥汽車課100%關稅,我們也不擔心・東元總經理》范炘:美國不管換哪一個黨執政,我們德州廠都有生意做・連張忠謀都宣告全球化已死 解讀川賀共識:全球在地化・川真懂如何抗中?賀跟拜登不合?9本書讀懂美國大選 ...

2024.10.31

焦點

一顆十八摺的鼎泰豐小籠包收服了世界,如今,卻包不住中國的經濟下行,以及合夥二十年老友的破裂情誼。 八月二十六日,鼎泰豐發出一紙結束營業公告,宣布撤出經營了二十年的中國華北市場。兩個月內,陸續關閉十四間門市、資遣八百名員工。 然而,一個月多前,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才剛高調慶祝一大里程碑——選在紐約精華地段的曼哈頓區,開出美國東岸的第一間門市,旁有時報廣場與中央公園等指標景點,開幕首日甚至得採全預約制,才能消化洶湧人潮。 面對兩個都有數億人口的大市場,為何鼎泰豐的選擇大不同? 鼎泰豐在中國,是疫情與一連串經濟衰退打擊下的受災戶。 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二○二四年上半年,北京年營收達人民幣兩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九百萬元)以上規模的餐飲業者,獲利較去年同期大減超過八八%。光是上半年,全中國就有逾百萬家餐飲門市倒閉,逼近去年一整年數量。 連鎖餐飲業顧問李培芬觀察,華北鼎泰豐的困境,「是因為消費降級,中產階級殞落,其實整個中國零售餐飲業,都還沒適應這個新常態。」 「二○二○年起,因為疫情,經營開始碰到瓶頸,」主導華北鼎泰豐營運的大成集團副董事長韓家宸接受商周獨家採訪時證實,再加上,三成左右顧客是外國商務人士,「客群少了,就造成虧損。」 原先楊紀華、韓家宸及股市名人孫鐵漢,二○○四年合資成立北京巨人公司,再以該公司投資北京恒泰豐,於中國華北營運鼎泰豐品牌,被視作成功西進代表。 長達二十年的合作,不敵經濟下行,成為黯然退出中國華北的導火線。 合作一年前就陷僵局對續展、清算程序沒有共識 原以為是三方股東一致決議,二○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那天,外界才發現,原來,三人早已不同心。 孫鐵漢方先是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撤換北京恒泰豐的董監事;韓家宸也以個人名義發出聲明,針對華北鼎泰豐結束營業一事,提出嚴正指控: 「⋯⋯是預謀性的惡性設局,目的是坑殺恒泰豐公司在華北地區數十家店鋪,上 下游合作方以及近千名員工。」 韓家宸更在越洋電話裡對商周坦言,「我也不想關啊!我九十三年到大陸,把我最好的年齡,給了鼎泰豐……。這麼多員工從一開始就跟著我們,(知道要閉店)他們掉了很多眼淚,我捨不得員工的努力。」 原來,這群合資做生意的老友情誼,早已變調,演變為三方股東的投資糾紛。 韓家宸主導營運華北鼎泰豐20年,打造出北京必訪餐廳。來源:本刊資料 圖表製作者:游羽棠 韓家宸回憶,因為疫情,「確實碰到瓶頸,就有股東有意見,說賠錢就關掉,」他嘆了一口氣解釋,「做餐飲不容易,本來就有賺有賠,眼光不能這麼短,但那個股東的心態⋯⋯,是因為他做股票出身。」 二三年底,三方股東到了是否展延北京恒泰豐營業執照、繼續合作的關口,遲遲無法達成共識。 孫鐵漢方委任律師徐履冰解釋,「三方對於恒泰豐的財務有點爭議,韓家宸先生一直不願意說清楚,幾次董事會,另外兩方都不同意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延長。」 該公司未能在營業執照截止前申請續展,遂進入清算程序,「那時候開董事會,韓家宸想當清算小組召集人,大家都不願意,又僵住了,」徐履冰轉述。 三方合作陷入僵局的同時,爆出楊紀華已把北京巨人的股權賣給孫鐵漢,讓持股局面,從原先韓家宸逾四成,另兩人各近三成,變成孫鐵漢如今持股近六成,成為絕對大股東,韓家宸原先也不知此事,感到譁然。 畢竟,楊紀華一向愛惜羽毛、在乎品牌形象,每回展店都積極掌握控制權,選擇出脫持股,有違往日作風,對此,鼎泰豐僅回應「謝謝關心。」 徐履冰解釋,「(恒泰豐清算程序陷入僵局)楊先生就把北京巨人的股權讓給孫先生,由孫先生來處理這件事。」 熟悉公司經營權之爭的律師周兆龍分析,「楊紀華持有股權相對少,清算後能獲得多少盈餘分配,還很難說。不如先出場,這是在做損失控管。」 以後,這顆揚名世界的十八摺小籠包還會出現在北京嗎? 目前仍是未定數。事件已從原先韓家宸仍想繼續經營,但孫鐵漢與楊紀華不願,如今演變成孫鐵漢成為大股東後,將向主管機關申請展延營業執照,並再與楊紀華討論能否繼續授權經營華北鼎泰豐。如不成,再讓公司結業清算。 從西進代表變最難看拆夥專家:合資要先談怎麼分手 鼎泰豐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二十年前的歡欣合作,演變至分手時,得在法庭上兵戎相見,多數人與夥伴創業時,往往全心努力往成功邁進,卻忽略合資生意總會有盡頭。 「合資就像是婚姻,無論是離婚還是有人先離開人世,結果一定是分手,」KPMG安侯建業執行董事暨私募基金產業主持人張維夫說。合作初期並未在合約中擬定「分手」時的處理方式,也是許多合資公司企業主時常忽略的事。 張維夫說明,最常見的合約錯誤是並未清楚闡述各方的權利義務,像是出資義務、營運義務、盈餘分配、後續增資該如何進行,這都必須白底黑字講清楚。 他強調,特別是台灣相當盛行的「技術入股」,「有人出錢、有人出技術,該怎麼做股權占比的分配?都沒有對錯,只是該思考如何合意。」拆夥的時候該怎麼做,也應該在創業初期就達成共識。 另一個台灣企業的常見錯誤,就是忽略拆夥時的股東「出售權」也是可以提前擬定。像是領售權(Drag-along Right),規定小股東必須把股份依照大股東的價格,一併賣給第三方;或是隨售權(Tag-along Right),指小股東也有權利跟隨大股東將股份賣給第三方。 不同企業、股東會有相異考量,但可以在立約時談定。畢竟,時空會變,人心更是,合作時就想好怎麼分手,把最壞狀況想清楚,才是保守情分的好做法。 ...

2024.10.31

生活

常有人說,每天睡滿8小時能讓身體更健康,但新的大規模研究發現,規律的作息比拉長睡眠時間更能預測出健康風險,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擁有高度規律睡眠的人,死亡風險會比作息不規律的人還要更低! 復健科醫師王思恆日前在臉書粉專「一分鐘健身教室」中分享,根據《睡眠》期刊上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科學家分析超過6萬名參與者的睡眠數據,利用加速度計來記錄一週的睡眠模式。 他們發現,規律的作息時間比單純的睡眠時長更能預測健康風險,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率。擁有高度規律睡眠的參與者,死亡風險比作息不規律的人低了20%至48%。 為何規律睡眠如此重要?王思恆列出3個重點:1.生理時鐘:規律的睡眠(清醒週期)有助於維持生理時鐘的穩定。這些節律影響到一系列生理過程,包括激素分泌(如皮質醇、褪黑激素)、代謝功能、免疫系統、腫瘤抑制基因等。2.心血管健康:睡眠不規律會升高血壓、發炎指數、惡化胰島素敏感度。3.睡眠品質:不規律的作息容易導致睡眠片段化或品質較低。 不過王思恆認為,儘管這項研究提供了重要見解,但也伴隨著一些限制,包含逆因果關係(健康狀況不佳的人,本身就難維持規律作息)、數據時間有限(睡眠數據僅來自一週的記錄)、人群組成偏差(參與者主要為年齡較大的白人族群)等。 王思恆建議民眾,每日的作息應在彈性範圍內保持規律,「如果目標是11點,那麼在10:30到11:30這一小時內上床都可以接受。即使晚上沒睡好,或是不用早起的日子,也盡量在固定時間起床,以免影響隔日生理時鐘」。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5.01.14

焦點

深秋,東北季風信守承諾、年復一年如約而至,讓佇立在台灣海峽372座風機,發出破紀錄的綠電量。但台灣本土的風電製造業,卻遭遇史上最強逆風,昔日的風電國家隊被強迫斷奶,未來將走上獨力求生的道路。 台灣的能源轉型將進入新篇章,因為,一道歷史的分界點,已被風電業者口中的「923之亂」硬生生劃下。在此之前,離岸風電的風場開發商,必須提出採購國產化零組件的數量,只要「MIT」的比率越高,得標的機率就越高。 5年前總統喊風電國家隊創1.2兆產值 5年後國產化喊卡、掀爛尾樓恐慌 5年來,台灣想利用台灣海峽的風,打造在歐洲之外,亞洲的風機製造基地。 這個願景,在2019年更被正式定名為「風電國家隊」。時任總統蔡英文在當年國慶日後,參加世紀鋼台北港南碼頭廠辦啟動儀式,喊出離岸風電產業可創造「1.2兆元產值、2萬個工作機會」,先吃內需再打國際盃,大賺綠能財。 今年,同樣是國慶日,政府卻放下了「國家隊」的夢,拚發電成了唯一目標的宣示,所有阻礙都必須掃除,包括MIT的國產化要求,都必須讓路。 風電國家隊為何要放棄?9月9日,經濟部先開了一場秘密會議,起因是台灣的國產化政策,被歐盟以歧視進口商品為由,告上世界貿易組織(WTO)。 然而,另一個官員隱而不宣的動機是,過去2年,政府發標的10座風場,僅1座風場已發包採購,其餘9座不是拿不到銀行融資,就是找不到企業買綠電,導致工程迄今還沒發包、進度延宕,而國產化,就這麼被指控是一切延宕的兇手。 2週後,釀成「923之亂」的事件登場。這場閉門會議,6家風電案場開發商齊聚經濟部,下午2點半,出身半導體業、上任僅100多天的經濟部長郭智輝,只花60分鐘,告訴現場開發商,只要承諾如期併網,讓風場「準時」發電,國產化「將不受約束」。 通俗的說,只要能發電,開發商愛用哪一國的風電產品都放寬了。 60分鐘會議定生死,台廠、外商怒斥 風電國家隊上書行政院控被犧牲! 一時之間炸了鍋,有製造商的合約被客戶重談、砍價,更引發遵守國產化政策的開發商不滿,「遊戲規則可以說改就改嗎?」 長年來,外資開發商不斷遊說政府,國內業者相關製造經驗是「零」,不宜訂出最高達100%的國產化目標。放棄MIT要求,理應讓他們喜出望外,但實情,卻是滿腔怒火。 「政府這麼做,是罔顧行政法的信賴保護原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灣區董事總經理許乃文指出,「政府對國產化怎麼會有如此錯誤的了解?怎麼會認為它是成本暴漲、風場延誤的原因?」 最不滿的是本土風電國家隊,9月24日,一群悲憤本土製造商發起南北大串聯,撰寫一封陳情信當天遞交給行政院長卓榮泰,他們控訴政府,當初響應政策的自己,如今竟變成被犧牲的一群人。 這些本土製造商擔心的是,「開放進口後,可能⋯⋯會掀起本土廠商的倒閉潮。」 而這,就是所有人最害怕的情況:整個產業鏈可能出現全面性、包含製造商在內的「爛尾樓」效應。 「先發電、後產業」大方向確立 國家隊退場、淘汰賽提前上演成定局 眼見風暴越演越烈,10月3日,當全台灣還在放颱風假,晚上9點,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緊急發出一紙新聞稿,洋洋灑灑寫下3大要點。巧妙的公文讓業者各自解讀。這安撫了利益受損人,也有業者看清了大方向,「我不是很樂觀⋯⋯。」 商周向經濟部提出正式採訪要求,經濟部派出的代表,不是郭智輝、也不是輔導產業的產業發展署,而是擘畫全國能源政策的「能源署」。 這項安排說明了政府態度。「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期併網,因為半導體、AI都需要綠電,」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指出,假設一家業者因國產化影響如期併網,「那你就可以不用做國產化。」 這意味著,「國家隊、兆元產業、兩萬人就業」的夢退場,取而代之的,是一場產業淘汰賽將就此上演。 風電國產化鬆綁,綠電就能準時嗎?為何外界有「爛尾樓」疑慮?它會發生嗎?完整報導將有專家解謎,並深入北中南,看風電製造大咖如何迎戰進口貨。 一鍵訂閱》半導體用電、傳產升級,誰優先?風電產業分歧點! ・兆元風電夢碎・官員曝兆元產值變調原因:先發電再產業、歐盟狀告WTO・美國產化鬆綁,綠電就能準時?難!三點看風電哪卡關・逆風贏家1》6千頁「天書」結合工匠、工程師 風機外觀件王通吃歐商訂單・逆風贏家2》「台灣土狗」董座以廠為家18個月 造出亞洲最高擎天工作台・逆風贏家3》從沒人看好到全球第二大浮吊船 揭密征服黑水溝台灣之光 ...

2024.10.1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