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軍演

共有 124 則相關文章

焦點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台灣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領土後,中國對台進行了數十年來最大軍力展示,據信意在測試支配第一島鏈的能力。專家指出,此舉不僅劍指台灣,同時也恫嚇日本、韓國、菲律賓及南海地區國家。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中國集結數十艘海軍軍艦和海警船,展開應是自1996年以來在台灣和西太平洋地區的最大規模海上演習,對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發出強烈警告,表明北京終將掌控台灣。 台灣國防部今天通報,過去24小時內偵獲47架次共機(其中16架次逾越台灣海峽中線進入西南空域)、共艦12艘及公務船9艘,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 台灣高階官員指出,中國部署近60艘軍艦、近30艘海警船。共軍從東部戰區、北部戰區、南部戰區,從東海到南海海域部署軍隊。 華爾街日報指出,相關操演顯然是北京針對總統賴清德近日出訪南太平洋友邦期間過境夏威夷和關島表達不滿。 台灣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表示,這次操演是一大安全挑戰,相關威脅不只針對台灣,也是對這個區域其他國家的威脅。 台灣資深安全官員表示,看起來共軍是要測試支配所謂第一島鏈的能力,第一島鏈北起日本,南到婆羅洲,這將是任何區域衝突的主要重點。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級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共軍這項行動可能「不只關乎台灣。同時動用軍事脅迫,恫嚇西太平洋其他國家,包括日本,可能也有韓國和菲律賓,然後或許也間接脅迫南海其他國家」。 據報導,台灣軍事官員指出,中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海上部署,不只是對台灣實施封鎖訓練,也為致力實踐防止它國軍隊馳援台灣的戰略。 國防部情次室次長謝日升告訴記者,共軍此次刻意避開國際航路,某種程度震懾的對象不僅止於台灣,不僅嘗試對台灣全面封控,也向外延伸兵力,企圖將「台海內水化」。 華爾街日報指出,共軍這次演習是針對台灣最堅定盟友美國的直截了當提醒,因為美國可能因台灣捲入區域衝突。 美國總統拜登任內一反華府「戰略模糊」的傳統,曾多次表達美國將針對台海衝突進行干預,不過他的顧問收回相關說法,強調美國政策沒有改變。 責任編輯:湯明潔 ...

2024.12.11

焦點

亞太城市大洗牌、全球AI硬體重心在南台灣?世界前三大管顧公司之一、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接受商周訪問說,中國被排除、日韓缺乏AI後段組裝產業鏈,讓全球企業在綜合評估投資風險,考量「效率」和「韌性」後,選擇台灣。 我們找到一條好的賽道高雄、南台灣有望翻轉鐵鏽帶困境 以下為專訪摘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高雄跟美國的鐵鏽帶一樣面臨製造業衰退、產業外移的問題,它有機會翻轉嗎? 徐瑞廷答(以下簡稱答):有的,因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好的賽道。 {DS_BOX_39053} 美國鐵鏽帶不太一樣,首先美國製造業回歸這件事,大概十年前就在講,那時候大部分是以成本的角度在看,主要在談中國也越來越貴、美國有能源優勢等。 但現在來看就很不一樣,最大的差別在於地緣政治,更高的層次來說,就是製造的「韌性」和「成本」並重。 高雄現在製造業回流,這還是以cost-efficiency(成本效益)為主,而且是很合理的。首先台灣半導體企業,你不管在哪裡蓋廠,台中、台南、高雄一定是比在離岸的地方蓋的來得便宜。一方面我們的人才和ecosystem(產業生態系統)也都在這邊,然後你哪個廠出問題了,新竹坐高鐵下去也就幾個小時的事情。員工也都長一樣,像你在美國,你要他們週末去工作,這要他們命了對吧,更不用講什麼三班制。 高雄有沒有可能恢復榮景?我感覺機率挺高的。To be fair(平心而論),我覺得就是中南台灣。 問:為什麼半導體產業的企業會選擇進入、留在台灣投資? 答:因為先進製程就只有我們能做。進來的外商,像是輝達(Nvidia)、超微(AMD) 是比較設計的嘛,上游的那些設備、材料,其實很多都是為了先進製程進來的,去其他地方就沒有在地需求,這是為了效率。或是你如果在東南亞或是什麼新加坡那邊去蓋,那蓋完以後你還要把那些材料跟設備運到台灣來製造,那就很不make sense(合理)。 中國被排除供應鏈外、韓國缺競爭力台灣位處AI金字塔尖端,算力成優勢 問:台灣在國際上的科技產業定位、優勢在哪裡? 答:方向已經很清楚了,未來就是AI 的時代。兩個關鍵要素:一是算力(晶片),另一個是數據和算法。數據和算法,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當然是最具優勢的。而說到算力,目前可以說很明顯主要來自台灣。 台灣毫無疑問就是在半導體領域的金字塔尖端。現在這個生態系也逐漸擴展到材料與設備領域,相關企業也慢慢的崛起。像聯發科這樣的公司,在AI的應用經驗上也取得了不錯的突破。整個半導體行業現在是進行式,大家都看得到它的發展。 再說到下游,就是整個系統層,比如伺服器、機櫃等硬體製造。過去這方面或許還會找中國大陸代工,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AI和過去的互聯網時代最大不同在於,AI的技術堆疊的脫鉤更深更廣,從硬體到軟體再到應用,各層次的技術需求上,中美兩邊的生態圈分得更清楚。 因為這些變化,台灣在這裡就非常自然的成為了主要選擇。現在中國大陸幾乎已經被排除在外,韓國也沒太多競爭力,像PC和伺服器這些產品他們早已放棄,而日本也不在局內。所以整體看來,台灣幾乎處於一個獨秀的地位,從上游的半導體到下游的伺服器,甚至包括冷卻設備等相關領域,光是這一整條供應鏈,台灣的企業已經應接不暇。 問:企業投資時難道不會擔心地緣政治的風險? 答:風險是所有跨國企業董事會必定討論的重點,幾乎沒有例外,每當談到台灣,他們都會考慮如果中國持續軍事演習、圍台等,該如何應對。但我不覺得「害怕」是合適的描述,因為企業在做決策時,關注的是風險管理,而不是情緒。 為什麼仍選擇台灣?這是因為台灣在科技產業鏈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問:南台灣科技走廊崛起,高雄可能取代香港,甚至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嗎? 答:隨著香港資金的外流,大部分資金目前選擇流向新加坡,少部分流向杜拜或日本。台灣政府也在思考如何吸引這些資金回流台灣,例如考慮在高雄設立離岸資產管理中心。然而,真正吸引資金的關鍵不在於單純的區位選擇,而是要打造一個「接近香港特質的土壤」。 什麼叫「最接近的土壤」?建立類似「小香港」的概念可能更實際。例如,透過專區設計稅率、縮減投資限制、外幣自由換匯等配套措施,把某個區域打造成資產管理園區,甚至只是幾棟樓的概念。利用「沙盒模式」測試政策,吸引資金管理公司進駐,重點是稅率與法規的設計。 新加坡已經通過降低稅率吸引香港資金,而杜拜和日本也曾嘗試類似策略。台灣需要轉換思維,不能以吸引半導體投資的邏輯來吸引這些資金,這是完全不同的模式。目前看來,台灣在這方面的經驗有限,政府需要仔細考慮並設計對策。 ...

2025.02.1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