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無關能力!職場上能被信賴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 以正向姿態自我對話 為了避免自己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令人後悔的行動,可以先試著用正向、理性和自我肯定的陳述,取代負面和非理性的想法... 2024.06.26
職場 一味把負面情緒倒給別人⋯有這5個特徵的朋友,不一定要交 偶爾聽對方分享1、2次心情還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是每天無止境的聽到負面的故事,那麼聽的人也會感到疲憊,還會逐漸被負面情緒所淹沒... 2024.09.21
職場 KO負面情緒的3個方法!學起來,以免衝動誤事又後悔 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一種循環:我懂→我憤怒→我發飆→我做錯事→我後悔⋯⋯我又懂了。 為什麼這種情況總是發生?因為大家總是在試圖控制情緒,但其實情緒是控制不了的。你要做的,是讓情緒與決策徹底分開。 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係。比如,你不認可父母提出的方案,又無法和他們斷絕聯繫,所以只能以爭吵達到某方的妥協。 若將情緒和決策看成一對相愛的情侶,為了避免自己犯錯,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分手。因為你在一時的情緒影響下做出的大多數決策,其實都是錯的! 人在開心的時候,往往容易做出冒進的決策。如果你今天發了獎金,逛商場時就容易買很多根本用不上的東西。 人在難過的時候,往往容易做出保守的決策。如果你連續1個月都找不到工作,甚至連個面試的機會都無法得到,就很容易產生隨便一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的想法。 我們在心態平穩、情緒沒有波動的情況下,能更好的判斷自己是否有購物需要及評估自身能力。所以我們最好在心態平穩時做決策,而非在自己心態大起大落時。 但是,我們總是喜歡在情緒影響下做出決策。 比如在吵架時提分手,在浪漫時刻說出求婚的話,在委屈時提離職,在發現同事的薪資比自己高時跳槽⋯⋯如果情緒是一頭凶猛的大象,決策就如同一隻軟弱的綿羊;當大象奔跑起來時,綿羊必須想好往哪個方向跑,否則就會被踩扁! 如何避免衝動決策?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嘗試控制情緒大象,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往往越想控制,越容易適得其反。有些人甚至會給自己貼上一個「不成熟」的標籤:既然我不是成熟的人,就讓自己的情緒為所欲為好了! 其實,當你面對一輛奔馳而來的汽車時,應該做的是躲開,而不是和汽車比誰跑得更快!情緒上來了,你完全可以先暫停決策,去哭、去笑、去大喊大叫。 1.出去走走 如何做到把情緒和決策分離?我有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多出去走走。 我曾有一名情緒波動較大的下屬,總是習慣在衝動時做決策。這給他和整個團隊都造成很大的困擾。 後來我發現,一旦他的情緒開始波動,就會情不自禁的攥緊拳頭。於是我找了一個他情緒正常的時候,約他下樓轉轉,以平和的語氣描述他的狀態。他非常坦然的承認自己的情緒問題,於是我給他一個建議:以後再有情緒波動時,不妨果斷離開座位,下樓走走。 他將信將疑,我告訴他我會幫助他。 過了幾天,在一次團隊開會時,我注意到他的手攥成拳頭,於是果斷走到他身邊,悄悄的說了一句:「你下去走走吧。」 他聽到這句話後,整個人就完全緩和下來,本來很尖銳的發言以一種柔軟的方式結束了。此刻,他明白了我的用意。 我們與其思考如何消滅或控制情緒,不如思考如何不讓情緒影響自己的發展。讓情緒的大象在空曠的環境中盡情奔跑,跑累了大象自然會停下來,與此同時我們也保護了決策的小綿羊,讓牠免於被狂飆的大象踩傷。 2.想想物極必反 在這裡,我再向大家推薦一個我自己常用的方法:興奮時多想想失敗,沮喪時多想想成功。 得意必然忘形,失魂必然落魄。所有事情都遵循物極必反的道理,你的人生不會一路長虹,也不會永沉地獄,更多的時候是盛極而衰與否極泰來的周而復始。 3.覆盤決策 除了以上2種方法,我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覆盤決策。 請注意,決策復盤並不是讓你對結果復盤。 我第一次創業時,幫助我的投資人是一位交友廣泛的性情中人。平時他有很多酒局和飯局,可是一旦喝多了,就容易在醉酒狀態下做出重大決策,比如投資某個項目幾百萬。 幾乎無一例外,在這種狀態下決定的投資都失敗了。 他痛定思痛,告訴幾位副總經理:「以後我喝酒時說的話一律不能作數,要等我第二天早上酒醒了再找我確認!」自此,他的集團少了非常多「性情投資」,投資的筆數變少,成功率卻變高了。 很多人知道我們要對結果進行覆盤,但是很少有人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覆盤。無論你今天做了什麼決定,都可以在第二天找一個獨處的時間好好思考一下這個決策是否合理。單單這一個動作,就能幫你少走很多彎路,減少很多無謂的付出。 一個人的格局再高、使命再遠大,也會有喜怒哀樂。畢竟人始終是人,而非機器。所以,當情緒波動時,既可以嘗試挑戰去「馴服」情緒大象,也可以尋求一些外在幫助,比如少見影響自己情緒的人,或者尋找一個供你吐槽的樹洞、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 能否控制情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控制自己的決策。當車撞上來的時候,如果跑不過汽車,記得躲開,而不是與之比賽誰跑得快。 *本文摘選自楓書坊《職場坦白局》 {DS_BOX_3797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