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認證

共有 2678 則相關文章

焦點

「低薪」已成年輕人之痛,更被形容為「國恥」,但究竟收入多少算低薪?勞動部長何佩珊昨表示,依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定義,低於總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就屬低薪,代表薪資若低於3.1萬元,就是「低薪族」。根據推估,這群族薪資的勞工約120萬人。 日前召開的行政院經濟發展會議顧問會議,要求勞動部先定義「低薪勞工」,再制定改善低薪的對策。立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邀勞動部就「如何有效提升國內薪資水準,落實保障政府機關單位內勞工之權益」進行專題報告,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質詢時說,要求何佩珊回答低薪定義。 何佩珊表示,目前台灣薪資中位數為4.6萬元,其三分之二約3.1萬元,等於只要台灣勞工薪資低於3.1萬元就是低薪族。不過,何佩珊隨即遭林淑芬批評,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今年九月開出的承攬人力薪資僅2萬9261元,另一個職缺薪資則在2萬9261元至3.2萬元之間,勞動部帶頭給低薪,且政府機關近6年運用的承攬人力成長19.3%,勞動部卻高達47%。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也質疑,勞動部一邊說降低非典勞動,一邊卻大量進用承攬人力。對此,何佩珊坦承勞動部「是非典(非典型勞動)大戶!」 高低薪資差距 約為4.12倍 不過,昨日經發會的會議,沒有太多時間討論低薪議題,關於低薪定義尚未有定論。 勞動部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台灣的低薪定義,所取薪資為本國籍全時受雇員工全年總薪資的三分之二,但OECD其實沒有確切定義所選的薪資,而由各國自己選擇、填報,部分國家看總薪資,有的國家則看經常性薪資,更有國家將本國籍以及外籍勞工薪資共同列入計算,代表沒有一致性標準。 至於勞動部有無定義低薪定義後的解方,黃維琛說,邊際勞工已經透過調升基本工資,發揮薪資提升的效果,須先定義低薪勞工,才能知道需協助的對象、困難點為何,才能對症下藥。他說,根據主計總處數據,高低薪薪資差距為4.12倍,希望透過政策拉近差距。 學者:薪資權在企業手上 台灣工人鬥陣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表示,低薪定義對提升整體薪資絕對有幫助,未來大家訴求方向,會有明確目標;他更建議建立良好的企業利潤分享制度,在勞基法條文明定當事業單位有年度盈餘,應有明確的一定比例分給勞工獎金或分紅,讓經濟成果勞資共享不會淪為口號,而是能真正實質增加勞工收入。 不過,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卻認為,匡列低薪族群意義不大,因薪資分配權掌握在企業手上,政府必須創造外部市場即內部員工參與機制的制衡力量,否則喊加薪喊破喉嚨,仍是「老闆說了算」。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4.10.18

財經

數十年來,無論市場如何波動,巴菲特的投資與理財心法始終如一,且適用於各階段的投資人。他的價值觀一向直指人性的弱點,提醒人們避開那些不知不覺浪費時間與金錢的壞習慣。 來自美國的伯恩斯夫妻(Steve Burns Holly Burns)共同創辦的投資網站New Trader U,近期整理出,巴菲特認為對累積資產沒幫助的10個壞習慣,藉此提醒大家改善這些心態,希望能幫助大家建立自己的財富。 壞習慣1:先花錢後儲蓄 「不要把花剩的錢存起來,相反的,要先存錢再拿剩的錢來花。」-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強調「用心」消費(Mindful Consumption),而非衝動性購物。研究顯示,平均美國人每月花費約314美元(約新台幣1萬元)在衝動購物上。 巴菲特建議,先儲蓄目,再將存完剩下來的錢,自由分配給非必要支出。這種簡單的心態轉變,對於財富累積可能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 壞習慣2:拖延投資 「今天有人坐在樹蔭下乘涼,因為很久以前有人種了一棵樹。」-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11歲就明白,投資應該越早開始越好。他在11歲時買下了人生第一支股票,這讓他早早體會到複利的力量。 如果你計劃投資1萬美元,選擇了一支年平均成長率為8%的股票,並從25歲開始投資,到65歲時,資產將成長到217,245美元。若你延遲到35歲才開始,同樣的投資到65歲時僅能累積到100,627美元。 這種差距生動地說明了拖延投資的代價。當你又拖延一年才投資,複利增長的效果就被大幅削弱,進而阻礙財富成長潛能。 壞習慣3:嘗試預測市場走向 「股市是一個把錢從沒有耐心的人手中,轉移到有耐心人手中的機制。」-華倫.巴菲特 根據歷史數據,只要你錯過2002年到2022年間,股市表現最好的10個交易日,投資報酬率就會減半。因此,巴菲特主張進行穩定、一致且持續的投資,而非試圖預測市場波動。 巴菲特認為,即便是最專業的金融交易員,也難以成功地掌握市場節奏,但許多散戶投資人卻試圖超越市場。一般來說,長期投資往往比追逐短期走勢更有效。 壞習慣4:忽視自我學習 「每天閱讀500頁,知識才會像複利一樣累積。」-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每天把80%的時間用於閱讀和思考。他強調持續學習的重要性,而這種習慣也直接影響財務決策。研究顯示,經常閱讀的人通常具備較強的金融知識和判斷能力,有助於制定更明智的投資策略。 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中,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一樣,可以隨時間不斷增值。 壞習慣5:盲目追逐投資趨勢 「我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華倫.巴菲特 2008年金融風暴和「.com」網路泡沫事件這類危機,顯示了「羊群效應」的從眾心態所造成的昂貴代價。當所有人都在1999年一窩蜂的買進科技股,或在2007年搶買房地產時,巴菲特始終保持冷靜,維持其嚴謹的作風。 與大眾背道而馳需要堅忍不拔的心態,但過去的事件證明了,這種做法通常會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 壞習慣6:做出太多承諾 「成功人士與極度成功人士的區別在於,後者對幾乎所有事情都說不。」-華倫.巴菲特 時間管理不善會帶來隱藏的財務成本。每一項承諾都代表著機會成本,這些時間和精力可以用來進行更有利可圖的活動。巴菲特採取的「選擇性承諾」方法,讓他能將資源專注於最重要的決策。 壞習慣7:專注於快速回報 「我們最喜愛的持股期限是永遠。」-華倫.巴菲特 巴菲特執掌的波克夏海瑟威投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大多數成功的案例都來自長期持有的投資,如可口可樂與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短期交易不僅產生費用和稅金,也錯失了增長的機會——專注於長期回報比短期交易更能避開這些陷阱。 壞習慣8:過於頻繁的交易 「無為是種智慧:不活躍的交易是一種明智的行為。」-華倫.巴菲特 股票平均持有時間從1960年代的8年,降低到今天的不到6個月。每一筆交易都會產生成本,包括看得見的(佣金)和看不見的(買賣差價)。 至今,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周轉率仍然非常低,證明成功的投資往往什麼都不需要做,耐心等待和無為,可以讓你在市場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壞習慣9:過度依賴借貸 「我見過許多人因酗酒和槓桿傾家蕩產——槓桿指的是借來的錢。」-華倫.巴菲特 無論是使用保證金借貸,還是透過期權和期貨放大槓桿,這些行為都會在股市大跌時,加劇你的虧損,甚至迫使投資人在最不合時宜的時候拋售資產。巴菲特堅持避開借貸的策略,這幫助他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健。 壞習慣10:過於頻繁的做出財務決策 「一個投資人應該表現得好像他一生只有一張決策卡,上面只有20次決策機會」-華倫.巴菲特 研究表明,頻繁的決策會耗損心理能量。巴菲特的「20次決策卡」規則,提醒投資人謹慎行事,每一次的投資決策應該都是經過仔細考量後進行的,而不是根據短期市場波動頻繁交易。 資料來源:NewTraderU、Steve Burns 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4.11.2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