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當心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轉成阿茲海默症! 及早精準辨識、及早治療 有效延緩失智症到來 勿輕忽記憶力衰退等症狀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視為失智症前兆,通常患者在主觀上會感覺自己好像有認知功能衰退的情況... 2025.04.02
職場 「為目標刻苦耐勞」是美德嗎?沒有這個認知,就會變成缺點 「工作啊,就是遇到再怎麼討厭或痛苦的事情,都要咬緊牙關忍耐,只要不斷努力就一直會獲得成果!」偶爾會聽到有人這麼說,但我覺得這段話非常奇怪。 人生在世,不需要過得這麼自虐 會這麼說的人,代表當事人自己喜歡「忍耐痛苦,為某項目標努力」,單純只是個人的癖好。這種人自己恪守這份原則去努力,我倒是沒什麼意見。但如果硬要把自己想法灌輸給別人,叫其他的一般人也接受「就算痛苦也要努力」這樣的觀念,我覺得只會帶來不幸。 在工作上獲得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是了解自己的適性,並且一心一意不斷做適合自己的事情。 「遇到再怎麼討厭的事情,也要咬牙苦撐下去」說這種話的人也是一樣,他們的個性就是適合「遇到討厭的事情,也可以努力下去」。 我辭掉工作的原因,與其說是「不努力」,倒不如說「不適合」才是真正的原因。 上班族時代,我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準時起床,穿上筆挺的衣服,和許多人在相同空間,度過一段漫長的時間」,對我而言這樣的情況十分痛苦。但是在公司裡,很多人好像對這樣的生活不以為意。 「我拚了命才能勉強在公司裡上班,其他人卻完全不覺得辛苦。跟這些人在相同條件下競爭,肯定只會輸得很慘,一想到就覺得自己愚蠢至極。」 於是,我便辭去工作。說句實在話,即使費盡千辛萬苦,最後到底會不會成功,兩者之間關係並不大。 努力不一定有所回報,不如就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人生中的成敗,與時機有很大的關係,諸事不順的時期,不管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帆風順的時候,只要隨便努力一下,任何計畫都會有長足的進展。 能長期持續某一件事情的人,都是因為「可以依自己的步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內,最近在網路上,很多人寫文章、做音樂或畫圖,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默默的做自己喜歡的事物,再上傳到網路,只要網路上的鄉民覺得「這個人的作品很有趣」,自然就會廣為流傳,接下來出版社等相關企業就會找上門,問我們「要不要把作品拿出來販售 ?」 只要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總有一天就會連結到某種商業模式。 當然,人生並非事事都能如願以償,有時候即使感到痛苦,也必須去做自己討厭的事情。這個時候,也只能無可奈何的全力以赴。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認為:「都已經這麼努力,不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報。」因為努力與否和能不能有所回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情。 追根究柢,身陷痛苦的時期,也只是時機的問題而已。 因此,不順利的時候,只要這麼想:「雖然最近沒什麼好事發生,但這就是人生嘛」,低下頭來靜靜等待,風水輪流轉,總有一天會否極泰來。面對沒興趣或是討厭的事情,沒必要勉強自己去接受,我們應該盡量專注於自己覺得有趣的事物。 只要保持心理健康,游刃有餘的狀態,自然就會對各種新事物感興趣,如此一來,面對自己必須做的事情,自然會覺得有趣。 如果對這世上任何事物都覺得興味索然,代表精神和肉體都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這個時候就稍微休息一下吧!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不辦清單》 {DS_BOX_38327}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0.09
減碳ESG 綠學院創辦人真心話:祈願國家新領導人 讓碳中和的努力有價值 因為大腦這顆過熱的CPU處理器運算會員資料庫不夠用了,於是我們(綠學院)通過數位轉型,進行了一次認知升級... 2024.01.10
財經 00940登外資買超冠軍,還是回不到10元⋯投資最大錯誤認知:申購先買先贏,上市再買一定虧 ETF常見的4個錯誤認知 不過,從這次現象中,我觀察到有些人對ETF有以下的錯誤期待或認知:... 2024.04.11
生活 經常忘東忘西、思緒卡卡?認知衰退恐40歲就開始! 美國最新研究推估:綜合維他命可減緩認知衰退表現6成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65歲以上老人每4位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其實大腦認知功能在40-50... 2023.11.10
職場 為何專案總在延宕、工程案無法準時結束?是人的「一廂情願」在作祟 我們常低估完成某項任務所需花費的時間和心力,那就是我們常趕不及截稿期限、預算超支,或在完工前氣力耗盡的原因。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用「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來解釋。 規劃謬誤最惡名昭彰的一例,發生在興建雪梨歌劇院的時候。一開始預算抓700萬美元,最後卻花了1.02億蓋了縮小版,而且比原先預估多花10年才完工。 美國丹佛國際機場則是超出預算20億,比預估時間多花了16個月,有人指出,這就是這個工程背後會有那麼多陰謀論的原因。其中一種陰謀論說,興建之所以花那麼久時間,是因為要挖一大片秘密地下碉堡網,讓富翁和政客可在世界末日來臨時藏身避難,另一種陰謀論則跟外星人有關。這些論點是如此風行,使機場儼然成為一座陰謀博物館。 半數IT人士的專案計畫延遲、超出預算 「規劃謬誤」不僅適用於工程案。獨立國際資訊技術研究顧問公司史丹迪希集團(Standish Group),曾針對各種專案提出年度報告。你可能以為IT人士知道怎麼援用過去的資料,精準的預測未來。 但根據史丹迪希的報告,2011到2015年,美國IT人士專案的成功率(成功的定義是所有必要項目皆按時、按預算完成)在29%~31%之間徘徊。半數專案出現延遲、超出預算,或有必要項目遺漏;17%~22%的專案就是失敗,而且數字沒有提升跡象。 規劃謬誤有好幾個成因。其中之一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我們希望計畫盡快完成、不必花太多錢,而這些心願都會反映在我們的計畫和預算上。 承認這點也很重要:相當大程度上,規劃謬誤是一種源於流暢假象的過度自信。規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僅聚焦在計畫該如何運作、必須做哪些事情來讓計畫成功。而且當你在心裡勾勒那些過程時,它們全都運作順暢,這也助長了過度自信。 計畫執行任務前,要有意識:事情不會如你設想的簡單 一項檢視規劃謬誤的研究,既充分揭露這種動能,也教會我們,如果我們想要避免規劃謬誤,就別做哪些事。 研究人員請參與者估計他們要花多久時間完成耶誕採購。參與者平均預估自己能在12月20日之前完成,結果卻成了規劃謬誤的例證,因為參與者平均要到12月22、23日才會完成。 要避免屈服於規劃謬誤,事先擬定具體、詳盡的計畫似乎是個好主意。 研究人員指導另一組參與者,為他們的耶誕採購寫下按部就班的計畫。例如,參與者可列出家族成員,以及可能要送每一個家人哪些禮物;也可以選定要在哪一天進攻哪家購物中心,並打算在那裡為名單上的每一個人尋找什麼。這樣的計畫看來確實可行,但真能更準確的預估時間嗎?恰恰相反,這些參與者表現出更糟糕的規劃謬誤。多數人以為自己能在耶誕7.5天前完成購物,比未擬定逐步計畫的參與者還早3天。但平均而言,他們也是在12月22、23日完成。 擬訂按部就班的計畫,為什麼反倒使規劃謬誤更加惡化?這是因為他們擬訂的計畫營造了這樣的錯覺:他們以為自己的購物會一帆風順、毫不費勁,就像《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裡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一樣,不到半天就買齊所有完美又合身的服飾。 儘管如此,不是說我們不該提出按部就班的計畫。一項不同的研究顯示,當任務被分成較小的子任務,就能稍微減少規劃謬誤。分解一項任務可以迫使人們了解,事情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不過我們也要注意,這也可能營造流暢的假象、讓我們自我膨脹、以為一切盡在掌控之中,使得規劃謬誤變本加厲。 找出阻擋任務進行的潛在障礙、預料外的阻礙 我們要如何抗衡那種假象呢?要減少流暢引起的過度自信,我們可以親身嘗試。偏偏克服規劃謬誤的難題就在:有些規劃是沒辦法嘗試的。 我們沒辦法練習耶誕採購,更遑論蓋歌劇院。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藉由考慮潛在的阻礙,來讓心理模擬沒那麼順暢。有兩類障礙可以考慮,其中一類比另一類更容易被心智接受。 我們比較容易設想的,是與手邊任務直接相關的障礙。就節日採購而言,耶誕前的那個週末一定會塞車;你覺得超適合你祖母的那件豹紋喀什米爾羊毛衫,店家可能會賣完,這種與任務有關的障礙都該在規劃時納入考量。 會被忽略的,往往是與任務無直接關係的阻礙,例如感冒、貓走失、熱水器漏水、兒子扭斷腳踝等。這種預料外的突發狀況是難以先做打算的,因為可能性太多了。另外,就算你記得你兒子去年剛好在耶誕採購週扭斷腳踝,害你得在急診室耗一整天,你也不會預期今年會再發生一次。 預料外的事件是已知的未知,對於人生,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無常。我們就是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自己的解決辦法(不是基於科學實證,而是得自親身經歷的無數次規劃謬誤)很簡單:永遠在原先預估的時間上加50%。當我跟共同研究者說我可以用3天把稿子看完時,實際上我覺得我2天就看得完,這個策略對我而言成效卓著。 {DS_BOX_35841}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7.28
財經 老年給付一次領卻歸零,他錯在哪?沒有這3個認知,小心越有錢越窮 前幾天回南部老家與家人聚聚,與家人聊到有關退休的話題時,父親說了朋友的故事。那位朋友,我暫且稱他為阿土伯。 電視不斷播放著勞保未來有破產可能的新聞,看完這些新聞的阿土伯,很擔心自己的退休金可能會因而減少或領不到。於是,他選擇了一次性的請領勞保老年給付。 本該拿著這筆錢好好度過餘生的阿土伯,恰巧遇到小孩創業,需要大筆資金。他在憐憫小孩的情況下,將自己大部分的退休金,都挹注在小孩的事業上。 結果呢?最終小孩創業失敗,阿土伯的退休金也沒了。後續,在小孩過著還債生活之餘,阿土伯也只能靠打零工換取生活費。這真是晚年悲歌。 父親因為心疼朋友遭遇,所以認為,朋友都是因為媒體及政策才落得此下場。假設沒有這些新聞報導,阿土伯就不會選擇一次性的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而會選擇分批領取,這樣就不會有大筆閒錢可以借給小孩。 阿土伯的故事,告訴我們3件事 而我呢?我看到的是事件背後隱藏的3個問題。 1.財商不足,會提高家庭的財務風險 缺乏財商知識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上,也較無法傳授小孩正確的理財觀念,以及正確的風險概念。 高財商的父母,會懂得保留安身立命的錢,而不致於將大部分的退休金都借給小孩創業。 高財商的小孩會知道,創業槓桿開太大會帶來多大的風險,不會過度借貸、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不致於賭身家創業。 2.退休與小孩的未來,本該獨立看待 退休金是一個人在沒有主動收入的情況下,支撐人活下去的後盾。小孩成年時,也該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不該將支持小孩的經濟,列入運用退休金的範疇。阿土伯把自己的退休金交給小孩,等同於暴露自己的退休生活於高風險中。 3.退休規劃要趁早,靠自己別靠政府 為什麼退休金要儘早規劃?因為,時間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年輕時,有體力賺取主動收入,若能將部分薪水存下來並投資,就能享受複利的效果。 我們過去繳納的勞保,都可能因為政策改變使可領到的金額逐漸變少,而投資的成果,就可以補足老年年金的不足。 況且,每年的通膨更會讓金錢購買力下降。如果沒有儘早投資、年金越領越少,再加上每年的通膨,等到屆齡退休,才發覺存下來的資金不夠生活時,才真是個悲劇。 現在投資,等於投資未來 從小開始落實財商教育真的很重要,這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小孩。很多人都認為,學習都是小孩子的事,但其實對大人來說也相當重要。父母唯有不斷的進步,才能用更廣、更深、更高的視野,帶領小孩看待這個世界。 回到阿土伯的例子,我也很同情他的處境,難以想像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得靠打零工賺錢過生活。但他的故事不只是個案,很可能也發生在你我周遭。 若不想成為故事中的主角,就開始學習理財、將相關知識帶到家庭教育中吧。現在開始投資,等同於投資你的未來生活。 *本文獲「懸緝」授權轉載,原文:領完退休金本該享受退休生活的人,如今卻靠打零工度日,只因做了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