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為愛付出」卻落得血本無歸⋯伴侶創業「記住10件事」避免關係生變剩後悔 許多伴侶喜歡一起創業,就像是Andy與家寧。然而,公司就跟愛情一樣,每次開始都悱惻纏綿,也能相安無事幾個春天,然而他卻一天一點的改變。當我們自以為無怨無悔,最後竟然是夢一場,難免會有強烈的怨懟。 (編按:Andy和家寧為台灣YouTube頻道「眾量級CROWD」創作者,訂閱人次高達225萬,因兩人於2024年年底分手,頻道停更。Andy在3月11日指控前女友家寧一家人奪取頻道,並列出股權分配不公、失去頻道管理權、被解除董事職務等罪狀。) 即便是女友或老婆,兩個人一起創業,只想著往後要過的美好生活。一起吃苦、一起挨餓,最後終於小有成就,公司有點規模、也賺了點錢。當另一半是董事長、老闆時,我們以為自己是董娘、是老闆娘,我們什麼薪水也沒拿、什麼職位沒掛、什麼股份也沒有,總以為終能撥得雲開能見月。 但是有一天,他變心了、想要把我們掃地出門,這時候才突然發現,幾十年一場空。不只是伴侶或是婚姻,其實所有關係都是如此。 當自己以為替對方做多少事,而若干年後回頭一看,自己竟然什麼都沒有,對方卻想無情的離開你。被甩掉的這一方,就會不斷的想以各種手段來表現自己的不甘心。所以,在進入這樣的關係之前,我有些話想要跟一起創業的伴侶們說: 1.沒有不求回報這種事,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當你「為了愛情」願意替對方做牛做馬,你的回報就是愛情,不會是錢。而愛情,是最容易消逝與消磨的一樣東西,因為愛情這件事,幾乎都掌握在別人手裡。別人愛或不愛你,絕大多數時候都由不得你。 2.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選擇。 當你選擇之後,請不要說你別無選擇。該開口就要開口,不論是股份、薪水,或是頭銜。你不是靠空氣、陽光與水,就可以活下來的。 3.一起工作很好,你的身份可以是股東、是總經理、是會計,但不可以是老闆娘,沒有股份的老闆娘,只是免費的傭人而已。 其他的親屬,如果引進公司,又沒有實質貢獻或法定職權,那叫做任人唯親。公司不是養老院,不應該拿來作自己人情,還沾沾自喜的說,這叫做內舉不避親。 4.不要以為自己無私奉獻叫做愛,那叫做慢性自殺。如果選擇跟伴侶一起工作,該有的股份要有、該拿的錢不要客氣,薪水照算、紅利要照分。 5.你如果選擇當家務管理者,請記得為自己準備「隨時可以復出」的條件。要求給予你適當的報酬,不是家用,是自由處分金。你得要把這些錢存下來,作為以後自己復出的本錢。 6.身為在職場上創業或工作的人,也請你有點自覺,你的伴侶不是讓你拿來當奴隸使用的。 該給的請不要等人家來要,這些怨氣是會累積的,請不要當人家是白癡,況且天底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 7.金錢好賺、人情難還,給錢是最簡單的事情,不要錢的最貴。創業的時候,把伴侶當無償的伙伴使用,以後要給人家什麼? 8.如果另一半把公司股份給他老媽、負責人登記他姐姐、會計交給他弟弟,那你就要有自覺,這家公司完全跟你無關。你是個奴隸、奴隸、奴隸!因為你連薪水也沒有! 9.關於錢這檔事,你真的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請你坦然的告訴他,你很介意「沒錢只有愛」這件事。錢,一點也不俗氣,沒有錢要跟人家借錢的時候,才真的是滿身俗氣。 10.過度的體貼,叫做自虐,成語稱為姑息養奸。請不要寵壞他以後,再告訴我他真的好壞,他的壞,是你給他機會的。 在伴侶或夫妻的關係裡,無怨無悔是不實際的,因為這4個字,底下是滿滿的期待與愛,等著以後拿來兌現而已。而這些期待,如果跳票無法回報,最後傷害的不只是自己,也是那個認為無怨無悔卻換來一身傷痕的另一半而已。 而我們自己,請不要嚮往「無怨無悔」這種情緒,這4個字是騙自己的。夢醒時分,我們通常會為了這4個字,痛到不行。 *本文獲「呂秋遠」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14
職場 真正的職場高手做事不只憑經驗,腦中隨時記住3個數字 前陣子輔導一家企業,他們選定4個專案,希望推行持續改善文化(PCIT, Professional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eam)。我要求他們將問題量化,並利用「AIG法」來辨識問題。 其中1個專案是縮短新產品的開發時間,我請負責這個專案的小組組長Ken說明這個問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他說:「根據AIG法,我們收集到的線索顯示目前開發作業流程時間需要6個月,目標是縮短到4個月。」 接著我問他:「你們目前6個月的開發時間,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Ken說:「我們參考最近剛結束的案子,它的總開發時間為6個月。」 我進一步詢問:「你們公司1年會開發多少個新產品?」 Ken回答:「大概1年會有10個新產品,過去2年約開發20個新產品。」 我再追問:「這20個新產品的開發時間,你們都有記錄嗎?」 Ken想了一下,問了副組長May,May說:「應該有記錄,不過我現在不確定具體數字,我得用電腦查看。但我印象中每個案子的開發時間都有紀錄,而且我們的主管也會針對每個案子進行討論和分析。」 聽完Ken與May的回覆,我指出問題,「從剛才的對話來看,如果只依照你們先前說的數字,其實存在著盲點;即使現在解決這個問題,未來還可能會再次發生,因為問題沒有被徹底解決。」 Ken聽到我的回答後感到困惑,於是我進一步解釋。 透過3個統計量,破解分析盲點 在問題分析中,有3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統計量,分別是:樣本數、平均數與變異數。 1.樣本數 Ken說新產品的開發時間是6個月,但這數字只參考了最近的案子。實際上,該公司在過去2年開發的新產品多達20個。你認為在分析現況時,1個和20個樣本數,哪個更準確呢? 如果你只拿1個樣本就進行推論,這樣會有很大盲點。因此,你應該抓過去一段時間的樣本數進行分析,從過去1~2年,甚至是3年的新產品開發時間當作樣本數。 2.平均數 只有1個樣本,也代表沒有「平均數」的概念。當樣本數變成20個,平均開發時間也許就不是Ken認為的6個月。 3.變異數 變異數是一個用來衡量數據之間的分散程度。變異數越大,代表數據分散得越廣;變異數越小,數據則越集中在平均值附近。 用下列舉例說明,假設你是公司供應商管理部門負責人,記錄了每月2家供應商的交貨時間(以天為單位),用來了解是否符合公司的標準。 這2家供應商在過去5個月的交貨天數: 供應商A:10天、12天、11天、13天、12天。 供應商B:15天、30天、5天、20天、10天。 從上述時間可知,供應商A的交貨時間變動不大,集中在10~13天之間;供應商B的交貨時間變動較大,有時早、有時晚。 計算變異數後,我們會發現供應商A的變異數較小,代表交貨時間較穩定;供應商B的變異數較大,代表交貨時間不穩定。變異數幫助我們判斷供應商交貨的穩定性,進而選擇更符合公司需求的供應商。 回到新產品開發時間,假設20個樣本的開發時間介於5~7個月之間。計算變異數的好處是,可以了解公司在開發這20個新產品的時間範圍。如果每個都很接近5.5個月,代表變異小。 如果有時4個月、有時5個月,甚至7個月,就代表變異很大,這時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是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有狀況,必須個別改善不同類型產品的開發流程,這樣才能集中資源在特定類別上進行優化。 當你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如果沒有搞懂樣本數、平均數、變異數,你的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案一定無法說服你的主管。而且這個問題還會不斷發生,因為你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它。 卓越的問題解決高手,都非常重視這3個統計量,千萬不要小看。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11.05
職場 發現客人不滿的真原因!一個飯店故事教你,如何讓主管記住你的貢獻 在電梯剛問世時,能夠引進電梯的飯店不多,原因是除了安裝電梯所費不貲以外,電梯的速度也出奇的慢。 有間飯店的總經理為了解決問題,把各個部門的主管都抓來開會,希望透過腦力激盪找出解決「客人覺得電梯太慢」的辦法。 前台部門的就開始說:「我們可以幫忙導流,讓客人走樓梯,節省時間。」房務部門說:「還是我們註明電梯要等待多久?讓客人提前知道?」工程部門說:「我們應該升級系統,讓電梯速度變快!」 後來發現,大家的方法雖然都可以,卻沒有真正解決到客人的痛點。 因為,行李員在送行李時跟客人聊天得知,客人覺得電梯很慢,是因為「等待的時間很無聊」。 行李員把這個意見向上呈報給總經理,總經理才知道,應該要解決的問題不是「電梯很慢」,而是客人「等待緩慢電梯時的無聊感」。 於是,總經理決定在電梯內外裝上鏡子,讓客人們可以在等待的時候有事情做,像是照鏡子整理衣服等。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客人不再抱怨電梯很慢。 電梯速度很慢的問題,在沒有花費大量金額升級的情況下,就被解決了。 想要解決對的問題,得先問對問題 看了剛剛的故事,是否也覺得似曾相似? 有時候大老闆看到某個極端客戶抱怨的例子,就馬上動用所有資源來解決問題。結果,弄半天卻解決錯了問題,事倍功半。以下這些方法,能幫助你在職場上解決對的問題: 1.問5次為什麼,打破砂鍋問到底 5個為什麼是一種由豐田公司創立的分析工具,透過不斷追問「為什麼」來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重點在於對事不對人、避免責備,專注於系統或流程的缺陷。 使用五問法的關鍵是「逐步限縮問題範圍」,而不是無限發散。這個過程就像在剝洋蔥,應該是越剝越小,慢慢聚焦問題。 以電梯的問題為例子,不好的問法是,「為什麼客人一直抱怨?」 好一點的問法是,「為什麼客人會覺得電梯速度太慢?他們抱怨的內容除了速度以外,還有其他的回饋嗎?」 如果套用五問法就會像是這樣: 問題1:電梯速度太慢,客人抱怨。為什麼?答案:因為等待時間長。 問題2:為什麼等待時間長會引發抱怨?答案:因為等待時無事可做。 問題3:為什麼無事可做是一個問題?答案:因為客人感到無聊。 問題4:為什麼無聊是問題的根本原因?答案:因為無聊讓時間顯得更漫長。⋯⋯ 這樣一來就可以抽絲剝繭,不再讓問題停留在表面。 2.魚骨圖(Ishikawa Diagram),從大方向延伸出小問題 有了大方向後,就可以利用魚骨圖將問題拆解成多個小項目,系統化分析問題,進一步探索可能的癥結點。 以「客人覺得電梯太慢」為例,主軸是「電梯速度慢引發顧客抱怨」,魚骨圖可以從以下幾個大方向切入: 1.設備 電梯的運行速度設計本身較慢。 維修頻率不足,導致電梯運行效率下降。 電梯使用老舊技術,無法升級。 2.環境 電梯等候區沒有足夠的座椅或設施讓客人舒適等待。 等候區內缺乏視覺或娛樂設備,容易引發無聊感。 電梯所在樓層的使用流量過高,造成長時間等待。 3.人員 客人不了解電梯的運行情況,缺乏等待的心理準備。 飯店員工未積極引導或分流客人使用樓梯等其他選項。 4.流程 未設定高峰時段的使用規範,例如分層搭乘或限制載重量。 電梯運行的呼叫優先規則不明確,導致無效率的運行。 客人呼叫電梯的按鈕設置不夠智能,無法優化調度。 透過這樣拆解,我們可以看到「客人覺得電梯太慢」並不僅僅是設備問題,還可能與環境、流程和人員有關。 也有助於找到更有效、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例如:增設鏡子讓客人分心、調整電梯運行優先規則,或在高峰時段採取分流措施。 魚骨圖:以電梯的問題為例子。圖表製作者:Peter Tu 3.3G原則,到現場觀察一次 最後一種我會利用的方式是:到現場走一遭,親自觀察驗證問題的可能性。像我出差的時候會強調顆粒度的概念,直接坐在一線員工旁邊觀察流程,看看他們怎麼處理事情。 其實這個又稱作為 Gemba(現場),是源自於日本的管理概念,尤其在精實製造中被廣泛應用,意思是到問題發生的地方,或實際到現場去觀察。 核心概念在鼓勵管理者親臨現場觀察,透過3G原則*找出問題,不要只會坐在電腦後面單純的靠報告或數據作決定。 *3G原則:去真實的地方(Gemba)、觀察真實的事物(Gembutsu)、收集真實的事實(Genjitsu)。 延續電梯的例子就會是: 現場觀察,拆解時間的顆粒度:親自去電梯區,記錄高峰時段人流與電梯運行細節,看是否符合標準。 事物分析,拆解流程的顆粒度:檢視電梯按鍵使用頻率、樓層等待時間的實際數據,是否與住客抱怨一致,是否有無效停靠的情況發生。 事實回饋,拆解使用者體驗的顆粒度:與客人對話,了解等待過程中的情緒和需求,從中發現心理層面的影響。 一起使用這2種方式,可以驗證問題的癥結點,然後把等待經歷拆解成「按電梯後的時間流逝」、「人群聚集的心理影響」與「樓層停靠設計」等來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 找到問題癥結點之後,才考慮怎麼解決問題 透過上述的方法,我們可以逐步找到問題的真正癥結點。例如,使用五問法深入挖掘問題的本質,使用魚骨圖從不同角度列出問題的來源,最後再透過現場觀察進一步驗證假設與事實。 這些方法的目的是協助我們定位到真正的「Why」,而非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減少解決錯問題的損失。 以上3個過程強調了一個關鍵:解決對的問題,遠比單純解決問題重要。如果我們沒有精準的找到癥結點,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就會空浪費資源,越搞越糟。遇到問題時利用上面的方式順一次思考流程,多做幾次對的決定,主管就會記得下屬的貢獻。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1.16
財經 億級投資人怎麼看全球股災?不用太悲觀,記住6個字 投資市場情勢轉變,原本瀰漫的樂觀戛然而止,轉而變得悲觀保守。投資人的操作又進入半信半疑、逐漸接受、小試身手、大膽搶進、瘋狂追價、高檔滿手持股、股市崩落、認賠停損、極度悲觀、滿手現金的循環,這樣的情景是否相似? 上述情況時常上演,這也是為什麼股市贏家總是少數。所以現在該如何看待全球股災呢? 高科技股的跌幅已不少,但再回顧先前的漲勢,仍有許多整理空間。不過,因為市場上的資金也很龐大,轉移速度很快,這種排擠效應很容易造成投資標的價格超漲或超跌。因此應該保持平靜心看待。 至於美國聯準會(FED)降息已經是肯定的事情,市場開始擔憂美國經濟是否陷入衰退,悲觀的氣氛似乎開始蔓延,也意味著短期修正的底部也不遠了,投資人不需太過悲觀。 既然如此,持股就該汰弱留強,保有現金,以便能在低檔時,承接你想買但嫌價格太貴的股票。可採取「跌越多買越多」的金字塔操作方式來因應,反之則是「越漲賣越多」的倒金字塔方式。 另外,多留意這段股市下行期間,哪些股票特別抗跌或逆勢走強,或許可視為防禦型標的或潛力股。目前可先看台積電及美國7大科技龍頭股的表現為觀察指標。 至於大部位ETF的配置,助漲助跌股價的情況已經出現,投資人應當警惕一窩蜂的後遺症。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8.07
職場 LinkedIn認證面試官:面試講這8個故事,讓你被牢牢記住 履歷上展現的你是相對平面的,只包含你的背景和經歷,但對於一些更加複雜的因素卻無法展現。比如: 「你為什麼要應徵這個職位?」「作為一名教師,為什麼會對雜誌社編輯的職位感興趣?」「如果需要你提出一個不同產業的企劃案,你能做到嗎?」「這個專案壓力這麼大,你究竟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回答這些問題的一個好方法,就是講好故事,透過故事來展現你的初心、你的思考、你的信仰、你的潛力。 只有一個有故事並且鮮活的個體,才能引起面試官的興趣。而興趣,正是治癒遺忘的良藥。 一場好的面試,要講好哪幾種故事? 一般而言,一場面試需要講好8種故事,可以用口訣來概括,那就是「描繪初心、挖掘潛力、證明能力、展現勝任、強化特點、打磨優勢、刻畫細節、解決壓力。」 實際執行起來,可能不需要在一場面試中把這8種故事都提到,但提前準備能讓你靈活應對面試官的提問。 1.初心 第一種故事是初心故事,回答的是你為什麼要從事這個產業,為什麼應徵這個職位。這能幫助面試官瞭解你是否穩定,遇到困難會不會輕易退縮。 2.潛力 第二種故事是潛力故事,回答的是你是否具備靈活適應的潛力。世界上沒有兩個職位是完全相同的,而潛力可以幫助你快速上手新職位,獲得突破。 3.能力 第三種故事是能力故事,展現的是你在真實工作狀態下的能力。履歷上的文字和數據不足以證明你會在新職位表現出色,但好的故事或許可以。 4.勝任 第四種故事是勝任故事,展現的是你面對責任時的反應。一個能力強的人不一定能勝任職位,但一個責任心強的人會不斷創造勝任的可能。 5.特點 第五種故事是特點故事,展現的是你與目標職位相關的特點,可以為面試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6.優勢 第六種故事是優勢故事,展現你獨一無二的優勢,從而擊敗其他競爭者。 7.細節 第七種故事是細節故事,透過細節加深面試官對你的印象,帶動他的情緒。 8.壓力 第八種故事是壓力故事,展現你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從而讓面試官瞭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你。 *本文摘自寶鼎《掌握主動權的Highlight面試法:沒有矚目的背景,也能脫穎而出》 {DS_BOX_37483}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