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IG訊息5大更新》已讀不被發現!聊天室已讀功能一鍵關閉教學 5大更新,包括訊息發出後15分鐘內可重新編輯、在收件匣中置頂3組對話、開啟或關閉訊息已讀的設定,並加入更多聊天室主題... 2024.03.06
職場 為什麼凌晨看到促銷訊息最容易衝動消費?看「決策疲勞」如何影響你的判斷力 很多網站的大促銷都在半夜12點開始,為什麼呢?因為心理學家發現,決策者在連續做出大量決策之後會出現決策能力下降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決策疲勞。 當我們出現決策疲勞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想尋找捷徑,降低決策難度。而這條捷徑,就是魯莽決策。依靠本能採取行動,而不是花費精力動用理智去考慮後果,這個時候,衝動消費是非常常見的。 除了衝動消費,還有一種情況是消極或者保守決策,甚至是延緩決策。也就是拖延時間,不做決定,來緩解決策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壓力。雖然你暫時沒有決策,但是你心裡一直在惦記這件事,也就是它還在大腦後台運行著,無形中消耗著你的精力。 舉個例子,你想買一個包,但是對於價格、款式有猶豫,雖然說在工作,但是腦子裡一直時不時飄出來:到底買不買?要不要等等優惠價格? 因此,決策是非常耗能的。那麼如何讓決策更簡單一些,減少決策疲勞呢?我們可以提前建立一些決策的公式,也就是「決策範本」。這樣我們在決策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件事的決策精力需求成本降到最低。 降低決策成本,建立決策範本 小到你每天吃什麼食物、聽什麼音樂、看什麼書籍,大到在哪個城市定居、從事什麼工作、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人們經常在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糾結」。當我們提前為工作與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準備好決策範本,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從「吃飯」這件足夠日常和常見的事情說起,你是不是有為「今天吃什麼」而絞盡腦汁的時候? 首先,我的日常飲食是相對固定的,每天吃的東西基本進行一些替換和輪換就可以了。 早上:蔬果汁、雞蛋、芝麻糊、牛奶、麥片等。 中午:肉+青菜,比如煎鮭魚、牛排,烤羊排等,加點蘑菇、蔬菜、水果。中午很少吃精緻碳水類。 晚飯:家常炒菜,雜糧粥,味增湯煮菜等。晚上會吃一些碳水,但是如果晚上要有高腦力工作則絕對不會吃麵條之類的食物。 家裡還準備了一些家常菜的清單,每天可以在裡面挑選1、2樣。或者你想進一步降低決策成本,可以提前安排好一週的菜單。 其次,我有一些時候是叫外送的。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一週叫外送要少於3次。優先叫外送的時間點是生理期,其次是做長時間的個案諮詢。特殊情況下我可以超出3次,比如偶爾會有一些飯局,這個不是我能完全控制的。 叫什麼我也是有範本的,如果是我自己叫,我平時收集了一些適合一個人吃的餐廳,直接在裡面選擇就可以了。如果有案主來做個案的時候需要叫外送,我會儘量點一些清淡的。 除了在家吃飯和叫外送有決策範本,在外點餐也是可以有範本的。透過不斷觀察、試錯、調整,我總結出來一套「萬能範本」,基本可以應對大部分場合。 選址:主要考慮規格和用餐時間。如果規格很重要,就優先選好一點的餐廳,忽略距離,這種情況大部分是晚上。如果是中午的話,大部分是優先考慮距離。 點菜數量:考慮餐廳的菜量大小以及人員組成比例。首先看男女比例,如果男多女少,大概肉菜和素菜的比例是6比4,如果女多男少則會5比5或者4比6。 其次看客人喝不喝酒,如果喝的話,會多一點肉和下酒菜。最後看菜量,如果菜量正常,則人均一道菜,如果菜量小就每5個人多加一道菜。 點什麼菜:主要靠熟悉的同事推薦,參考網路評價,抄熟客的作業或者問資深的服務人員。現在網路上都會列出一些經典菜品,選擇這些踩雷的機率會減小。此外,去觀察餐廳的人點什麼菜,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個性化選擇:主要考慮地域和季節差異、口味和鹹淡等。我還會適當考慮客人的性格,有一些人比較喜歡嘗鮮和獵奇,那麼我會點一些比較新奇的、他沒吃過的菜。夏天的話涼菜會多一點,冬天會點個湯。如果請外國人吃飯,有不踩雷的3道菜:宮保雞丁、栗子雞、麻婆豆腐。 以上是我自己總結的一些關於「吃」的範本。吃飯是我們生活中最日常不過的小事,也許你吃一次飯只糾結5分鐘,但是一天3頓飯,一年365天,一輩子好幾十年,當我們有決策範本可參考的時候,節省下的精力是非常可觀的。 決策3步驟,避免失誤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決策的事情,我也會有一個「決策範本」來幫我做選擇。這個範本主要包括3條: 資訊收集(資訊是否完整,樣本數量是否單一)。 決策的邏輯或認知。 可能風險。 拿我回國這件事舉個例子,2021年我第一次申請回國是4月15號,且買了當天的機票。這中間涉及一個回國申請書,問了2個剛回過國的朋友。他們都說這個申請非常容易。然而當我興致勃勃到了機場,卻被通知未通過審批,直接浪費了一張機票。 這是一次決策失敗的經歷。復盤這件事: 第一,我的資訊收集是不全面的,我詢問了2個人,一個是六十多歲的老人,她申請的理由是家裡有八十多歲的老母親要照顧;第二個是學生,拿的是學生簽證,說自己很想家,並且很快就回來上學。我當時調查的樣本單一且不全面,他們的情況都跟我不一樣。 第二,我不知道澳洲政府是如何審批這個申請的,我完全沒有這個決策邏輯或者認知。 第三,當時我對風險考慮不足,忽視了被拒的風險而輕易訂了機票。這種風險不僅僅是一張機票的事情,因為當時我已經退了在澳洲的車和房子,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大家現在就開始建立這個意識,每面臨一次選擇都去考慮,我為什麼這麼選擇?背後是什麼原則指導我做出了這個選擇?這個選擇真的是最優解嗎? 當你面臨決策的時候,去看自己的資訊收集是否全面,是否清楚這件事情的決策邏輯,考慮清楚可能的風險。 透過不斷的覺察、反思、試錯、優化,你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決策範本,活出更有品質的人生。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 {DS_BOX_39139}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08
焦點 用「我訊息」對話、設Line大群溝通,校園CEO重建信心3現場 不過,面對不同家長群組的海量訊息,潘致惠則是和其他校長一樣直搖頭,表示錯誤訊息太多,需要澄清,可是群組又不是校方正式管道...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