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TikTok打造親中新世代?台灣高中生對獨裁者喪失戒心 二○二四年春天,台灣南部嘉義女中的學生面臨一個不尋常的年度作文考題:「如何與獨裁者談判?」 學生們必須為一個面對強大鄰國的小國選擇最佳生存策略——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還是通過實力嚇阻?試題提到俄羅斯對烏克蘭所發動的攻擊,但這與中國對台灣威脅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 選擇丟盔卸甲,容忍中國騷擾 老師們表示,看到答卷時大為震驚:幾乎所有青少年都認為台灣必須盡一切努力避免刺激中國發動攻擊。「幾乎毫無例外,他們寫道,身為弱小國家,台灣必須避免讓中國視為威脅,」國文老師朱怡君(音譯)說,「無論他們如何騷擾我們,我們都必須容忍。」 這種順從的情緒與台灣整體社會形成鮮明對比——傳統上,年輕人一直是台灣最熱情愛國和支持獨立的群體。「他們沒有準備好對抗中國,」朱怡君說,「他們不覺得我們必須保護這片土地。」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表示,台灣的高中和大學生,這些第一代抖音(TikTok)使用者,比起前幾代更不願意參與政治。「過去幾年,年輕人投票意願大幅下降,」他說,「我們擔心他們可能會對政治冷感而退縮,這將對台灣的政治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去年發布的數據,二十至二十四歲的人不再是「台灣認同」最強的年齡層,打破了長期以來的模式。有跡象顯示,在年輕人中,台灣數十年來支持獨立日益增強的趨勢可能正在逆轉。 TikTok不一定能讓台灣年輕人,認同中華民族或同意與中國統一,但可能降低對中國的戒心和抵抗意願。 美化中國形象,植入學生腦海 這些變化有許多潛在原因。但對許多台灣社會科學家和執政黨來說,主要原因之一是TikTok,這款有爭議的中國應用程式在全球已擁有每月超過十億活躍用戶。 「TikTok不一定能讓台灣年輕人認同中華民族或同意與中國統一,」台灣民主實驗室正在進行首個系統性調查TikTok對台灣社會影響的研究員Eric Hsu說,「但它可能降低他們對中國的戒心和抵抗意願。」 不只是台灣,許多國家都對TikTok的影響力感到擔憂。在美國,TikTok正面臨被迫出售或禁止的命運(編按:後來川普宣布TikTok有七十五天緩衝期,要求其美國業務由美企持股五○%),主因是擔心其演算法可能被操控,每日影響數百萬用戶的認知。 據二○二四年台灣網路報告,僅有二二%的台灣人使用TikTok。然而,這在年輕人中情況大不相同。根據政府支持的《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四四%的小學生使用TikTok,國中生使用率接近六成,高中生使用率只略有下降。 研究顯示,使用TikTok的台灣青少年越來越容易陷入同溫層——但在台灣這具有額外的政治意涵。「在我們的學生中,TikTok讓每個人都停在自己的小圈圈,越來越無法也不願意聽取他人想法,」朱怡君說。 這些看似無害的內容可能成為更具政治性內容的入口。研究人員建立模仿台灣女學生的TikTok帳號,發現在觀看舞蹈短影音幾天後,該應用程式的演算法開始推薦軟性政治內容。一些是在台北西門町進行的街頭採訪,其中台灣青少年被引導比較中國的「民主」與他們自己政治制度的弱點。 根據中研院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顯示,最年輕的世代始終是「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比率最高的族群,有超過八○%。直到幾年前,台灣年輕人經常形容自己「天然獨」。在二○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中,數萬名學生占領國會,抗議當時政府與中國的密切關係。 然而,台灣的政治格局近來變得更為複雜。雖然去年的選舉由民進黨繼續執政,但反對黨控制了國會,造成政治僵局。有人擔心這使台灣特別容易受到政治兩極化的影響。 圖表製作者:王貞懿 禁用?國安與言論自由陷兩難 相較於九○年代和二○○○年代台灣企業在中國的投資已連續十多年下降。同時,旅遊和學生交流已降至極低,在中國生活工作的台灣人數量從十年前的超過四十萬人降至一半。但隨著實體交流減少,社群媒體的影響力卻與日俱增。 林宗弘認為,TikTok和其他平台填補了訊息真空。「隨著許多聯繫被切斷,中國試圖通過社交媒體接觸我們的年輕人。這導致從未去過中國、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年輕人產生幻想,然後他們將對台灣的不滿投射到這個幻想的中國上。」 這種世代差距,因許多台灣年輕人感到在經濟和社會處劣勢而加劇。自二○一○年代起,起薪停滯不前,而房價卻飆升,部分原因是台灣科技出口持續繁榮。同時,台灣也是世界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這威脅著健保和退休金。 曾擔任民進黨地方黨部主委的吳怡農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在黨內頗受歡迎,呼應了美國採取的方式:台灣政府應將TikTok列為國家安全威脅而禁止。然而,反對黨主張政府不得干預言論自由。 台灣如何解決這些困境,對於許多國家來說將是一個有價值的案例。台灣的執法機關指出,即使禁止或將其從應用程式商店下架,決心使用的民眾仍可輕易的通過一些工具取得服務。以印度為例,在二○二○年六月政府禁止TikTok後,使用者人數反而增加。 Eric Hsu認為這不只是一款應用程式的問題,更牽涉到台灣民主的未來:「我們需要找到一種與年輕人溝通的有效方式。」他強調,禁止TikTok只會破壞年輕人對台灣民主的信任,「一旦我們的社會分裂,我們的民主制度不再被信任,台灣將失去抵抗中國的能力。」 (譯●王貞懿) ... 2025.02.06
焦點 路透:五月天遭北京施壓,在台灣大選得「表態親中」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和一份台灣國家安全備忘錄披露,中國已向台灣具影響力的搖滾樂團五月天施壓,要他們在下個月台灣重要大選前發表親中言論... 2023.12.28
焦點 台商戰法2》打不贏就加入!融入紅色供應鏈「向西走」擁抱一帶一路 中國則有拉攏發展中國家、南半球國家為主的金磚國家組織,以及以中亞、南亞國家為主的上海合作組織來分庭抗禮,且這兩大親中組織的經濟量體分別占全球... 2024.11.07
財經 馬斯克要當政府效率拯救者,他的生意變多壞? 然而,馬斯克一再展現「親中」態度,也曾高調反對美國政府向烏克蘭持續軍援、呼籲美國應退出北約等主張,都引起美國部分政壇人士與歐盟國家的警惕... 2025.03.20
焦點 挺美或親中?一個大馬房產業者的告白:我們要當國際的馬來西亞人 「這裡大概再一、二十年,有機會變成竹北吧,當然,如果台積電來投資,大概就只要5年了,哈哈,」站在買來準備出租的新房子陽台,40多歲的鄺文政指著眼前黃土、建築工地交雜的峇都加灣新區對我們說。 他曾在澳洲念書,畢業後在新加坡、杜拜、甚至衣索比亞都工作過,如今在馬來西亞、泰國、中港台等地從事房地產投資與移民生意,開設「第二家園交流中心」,抓緊有錢人在動盪時局下,想在海外置產、「買保險」的心情。 看著如今獲得百年一遇機運的馬來西亞,他清楚,機會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因為自己的國家在中、美兩國博弈裡,相對中立。「馬來西亞老一輩的人,會偏中國一點,但年輕一代,都希望他們自己是國際化的。」 他的女兒雖然才16歲,但近2年已經跟著他去美國、紐西蘭、中國、澳洲和台灣,不只玩,更是參訪學校,讓女兒決定未來要在哪裡求學。 他說,馬來西亞人,不該當中國的,或美國的馬來西亞人,而應該意識到,自己是東南亞、是國際的一分子,打好跟越南、印尼等鄰國的關係更重要,「我們要當國際的馬來西亞人。」 雖然台灣的地理位置比馬來西亞更敏感,很難有在中、美之間游移的本錢,但至少做為個人,或許我們也該跳脫中、美的框架,當一個國際的台灣人。 ... 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