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保溫杯只用清水沖,他狂拉肚子又長大腸瘜肉⋯醫師:這樣洗才安全 冬季冷颼颼,不少人會隨身攜帶保溫杯盛裝熱飲。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即使保溫杯中只是盛裝溫熱的茶水,飲用完仍應每天以洗碗精、菜瓜布或海綿刷清洗後晾乾,才能避免產生腸胃道不適的症狀。 一名網友在Dcard表示,近一年來多用保溫杯盛裝茶類飲料,經常放著過夜直到隔天才用水沖洗。後來他因腹瀉去中西醫掛號看診並拿藥,卻總是痊癒沒幾天又故態復萌,經大腸鏡檢查得知,腸子由於長期發炎長出多顆瘜肉,到頭來才發現是自身的不潔習慣,導致之前不斷花錢就醫,所幸經手術去除病灶,恢復健康。 顏宗海提醒,不常清洗保溫杯,或僅沖清水就重複使用,瓶中容易因瓶口與人體口腔直接接觸,或以吸管間接接觸,及受環境中的致病原附著,形成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腸炎弧菌等病菌組成的生物薄膜,若再用來盛裝其他飲料,就容易引發近似食物中毒的腸胃炎、腹瀉等腸胃道不適症狀, 保溫杯這樣洗才安全 「無論保溫杯中所盛裝的溶液為何,都應以洗碗精、菜瓜布或海綿刷清洗,晾乾或放入烘碗機烘乾後再使用。」顏宗海建議,若是可拆式保溫杯,除了要將零件一一拆下來用洗碗精、軟性的棉質器具清洗完晾乾,在過程中也勿用鋼絲球,否則會使瓶身產生刮痕導致生鏽,而殘留在瓶內的金屬碎屑,被人體喝下肚後也會增加健康風險,但經反覆使用後才出現的生鏽或刮痕,則代表需要汰舊換新。 另外,保溫杯是由不同金屬組成的不鏽鋼材質,杯蓋內則為5號塑膠聚丙烯(PP),可承受達100度以上高溫,許多民眾會用保溫杯裝熱咖啡、牛奶或茶水。顏宗海說,保溫杯只有減緩熱飲降溫的功能,盛裝完熱飲後,盡量在1至2小時內喝完,避免熱飲隨著時間推移降至7至60度的「危險溫度帶」,即為許多細菌皆能生長、繁殖的環境,以免發生意外。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5.02.12
生活 大吃後突然肚子痛的原因:可能「大腸憩室」作祟!這是什麼?怎麼避免? 年關將近,尾牙聚餐吃不停,醫師提醒,這段期間飲食容易放縱,不少人偏重大魚大肉,當纖維食物攝取變少,再加上缺乏運動,都會增加大腸憩室炎風險,小心腹痛纏身,連假泡湯。 60多歲劉先生平時蔬果吃得少,常常便祕,過去大腸鏡檢查發現數個大腸憩室,沒有瘜肉或腫瘤。最近突然反覆腹痛、腹脹,就醫檢查才知是憩室發炎,經醫師詳細詢問得知,憩室發炎可能與過年前聚餐飲食變油膩,便祕更加嚴重有關,幸好在藥物治療,調整飲食後改善。 劉先生的過年前頻繁「跑攤」慘痛經驗並非少數,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今天透過新聞稿提醒,農曆年前,尾牙聚餐活動多,已知有大腸憩室的民眾應更當留意飲食,一旦發生大腸憩室炎,農曆新年假期恐怕泡湯,甚至還有危及生命可能性,千萬不可輕忽。 什麼是「大腸憩室」? 「大腸憩室」是腸道中壓力過大,大腸腸壁向外膨出形成囊狀突起物,康本初說,經常便祕、腸道蠕動異常、纖維攝取量少、久坐族、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有吸菸習慣等,都是憩室的好發族群,推估約半數60歲以上民眾可能都有大腸憩室。 有大腸憩室,會有什麼症狀? 有大腸憩室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平時應避免便祕、油膩飲食,康本初表示,當腸道壓力增加,憩室卡有糞便,或飲食習慣短時間大幅改變,就可能引起大腸憩室炎,引起腹痛、壓痛、便祕、腹瀉、腹脹、發燒、發冷、噁心、嘔吐等症狀,其中以腹痛為最常見。 康本初說,千萬不要小看大腸憩室發炎,未及早治療可能會引發腸道出血、潰瘍、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不可不慎。一旦發炎,症狀較輕者,通常以抗生素治療,並配合清淡飲食數日;但症狀嚴重、憩室反覆發炎或是已有併發症者,就可能需要住院甚至手術。 責任編輯:陳柏燕 ... 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