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2023金鐘獎58》把握人生,不要空手就離開了!感動致詞、完整得獎名單一次看 戲劇類節目造型設計獎 樊仕清、蘇怡如、張嘉復、林素幸、郭俊岳、許振峯、張銘科、顧雅菁、周素月、翁靖宜... 2023.10.22
職場 沒有公民身份、經濟即將斷炊⋯在紐約找工作,我領悟到一件事 最重要的競爭力是「受挫力」 在美國找工作時,我的心理壓力極大,身為國際學生,沒有美國公民的身分找工作已經比較困難,還要面對即將斷炊的經濟壓力,最痛苦難熬的,大概就是每天都會收到各家公司的拒絕信。以前在臺灣找工作,我明明就是面試常勝軍,怎麼到了美國,收拒絕信就像是家常便飯,我常跟臺灣的朋友笑說:「在美國找工作真是件傷自尊的事,收拒絕信收到信箱空間都沒了。」 面試不受尊重,受挫加倍 我在研究所畢業前兩個月,我看見一間結合新聞、AI、社群媒體大數據的科技公司在找有記者背景、了解亞洲議題又會說中文的人。「這100%是我吧?」信心滿滿地投了履歷後,果然隔天就接到HR的電話,他簡單了解我的履歷背景後,跟我介紹了公司、公司福利、薪資,並且承諾如果應徵上,協助辦理工作簽證沒有問題。最後他告訴我面試程序總共會有5關,只要能順利通過,我就能獲得在美國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第1、第2關是跟同組同事進行30分鐘的電話面試,對方也有記者背景,在亞洲生活過,我們聊得非常開心,順利過關;第3關跟第4關則是在限時內,把中、日文翻譯成英文、以及英翻中、日文的筆試。畢竟英文不是母語,考試時我超級緊張,幸好還是過關了。一路過關斬將後,終於來到第5關,這時我已經花了整整1個月面試這間公司,最後一關,是要前往公司位於紐約的辦公室進行「onsite interview」。 「onsite interview」代表你已經通過了前面的重重考驗,拿到總決賽的門票,有資格進到公司裡跟面試官聊聊。美國幅員廣大,許多大型企業甚至會負擔應徵者的機票、住宿,用盡全力吸引最佳人才。 在實際面試之前,人資通常會告知你的面試官是誰,讓你在面試前有充分時間做準備。不料面試當天,人資本來告訴我要跟4個長官面試,一人30分鐘,進了辦公室後才突然被告知其中有3個人不能來,會安排另外2人來跟我面談,也就是說,我之前在LinkedIn的背景調查都沒用了。 第1個進來跟我面談的組長是個白人女生,臨時被拉進來面試的她,語速是我此生聽過最快,滿臉寫著「我很忙,沒空聽你講話」的樣子;第2個組長則很開朗,跟我談笑風生,我也因此稍微放鬆心情,甚至覺得自己表現得挺好的。到了第3個長官,也就是唯一一個沒有取消行程的長官,他不僅遲到了15分鐘,一進房間後才匆匆打開手機找我的履歷,整個談話過程也是一臉興致缺缺。 離開公司後,我覺得面試失敗了,他們根本就對我沒興趣。沒想到,隔天接到HR電話,說其中一位當天沒來面試的高階主管,要跟我通電話。我納悶地想,這應該是個轉機吧?至少我還在他們的考慮名單裡。但講完電話隔天,我就收到了拒絕通知。理由是我沒有處理即時數據(Real-time data)的實際經驗,而這項技能明明是他們在第一關或看履歷時,就清楚知道我沒有的。 這次的面試過程與結果都讓我非常沮喪,明明我在亞洲找工作無往不利,到了美國卻要把過去一切經歷抹去。這間公司是我在紐約找工作以來,第一次離理想的工作offer這麼近,花了1個多月準備,就這樣失敗了。我躲在家裡痛哭了1天,上演了電視劇演的悲傷5階段,一下怪自己沒有處理數據的能力、一下怪自己英文不夠好,哭累了又氣那間公司明明一開始就知道我沒有數據經驗,幹嘛浪費我時間,而且當天才換面試官、還有人遲到,到底有沒有尊重人?5階段跑完一輪,我擦擦眼淚,日子還是得繼續過下去。 面試過五關斬六將,依然被刷掉 整理好心情,繼續投履歷,不久後就接到美國一家大型零售連鎖店的通知,這是一個公關部門的職位,我再度過關斬將,最後一關跟直屬上司面試時,氣氛超級好,相談甚歡。面試結束後,我連感謝信都還沒寄,就收到對方在LinkedIn上的好友邀請,我欣喜地認為,這是面試官很喜歡我的「訊號」,收到offer的可能性很高。 結果過了兩個禮拜,我收到了那個面試官的拒絕信,他說我的面試表現非常傑出,只是很可惜,由於預算關係,他們決定從內部調派人員來填補職缺。 他在信裡的最後寫著:「如果妳後續有看到我們公司的職缺,請務必跟我聯絡,我會幫妳介紹,我相信只要有妳在的地方都會閃閃發光,希望我們未來有這個榮幸能與妳共事。」這是我看過最有誠意的拒絕信,可惜,無論寫得多真心誠意,這代表我沒能拿到工作,還是免不了一陣子沮喪跟傷心。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往後找工作的日子還有更多挫折必須面對,甚至面臨失業、被公司解雇的挑戰。現在往回看,在美國找工作,真的是每天都必須在面試時表現出最好的自己,要讓面試官願意聘用你的先決條件,就是你要說服他「你真的夠好」,但往往也需要接受收到拒絕信後的自我質疑。不斷覺得自己不夠好、卻要說服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在面試官面前好好表現之間無限輪迴,這可能是以前在臺灣的我很少承受到的心理壓力。 因此,我在美國找工作的最大心得就是,除了要有好運氣、超群的實力,最需要具備的是受挫的能力。被拒絕、失敗、跌倒都不足以讓你放棄世界,無論遇到什麼困境,只有堅持下去,才有突破的機會。 {DS_BOX_32318} 責任編輯:鍾守沂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2.01.22
職場 歷經失業、被資遣⋯我如何在LinkedIn上結識沃爾瑪發言人? 記得從開學的第一天,無論學長姐、教授或學校的職涯輔導中心,都一直強調「建立人脈」的重要性,坊間也有不少文章教求職者「多去認識人才會有工作機會」。的確,認識的人越多、越能學到許多業界經驗,如果你表現得夠好,對方也可能會幫你留意相關的工作職缺。但是我非常幸運,靠著「海投履歷」的方式拿到聯合國的面試,也沒有靠著建立人脈,就拿到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所以一開始我不是很相信「人脈」能帶來什麼神奇力量。 直到我失業、被資遣,在這場職涯中的狂風暴雨中,幾乎覺得看不見盡頭時,我開始相信,「人脈」應該是多多益善的。失業那段期間,我一天大概有14的時間都掛在LinkedIn上,除了密切關注最新職缺,還會依照職缺開出來的職稱、組別,去尋找開缺的團隊,如果幸運找到主管或人資,我會直接寫信給他們,介紹自己的背景、還有為什麼對該職位有興趣。 直接找業內人士請教心得 我曾經看到美國零售企業沃爾瑪 (Walmart)開出國際傳播部門(Global Communications)的職缺,內容是協助公司高層對公司內部的溝通,因為沃爾瑪是跨國企業,所以需要多語言的跨國人才。當時我在LinkedIn上找到了肯尼,他當時是沃爾瑪的企業發言人,他也讓我親眼看到,找到一份對的、適合自己的工作,竟然可以讓一個人閃閃發光。 我寫信給肯尼時,跟他表明我對沃爾瑪很有興趣,也相信我的專業能力可以對公司做出貢獻,想跟他請教公司的文化,他很快就回覆,說願意跟我聊聊,我們準時打開視訊,他第一句話就問:「告訴我,我能幫妳什麼?」 肯尼不吝向我分享他的故事,他一路曾經當過記者、政治人物助理,再到沃爾瑪成為基層員工,最後慢慢當上發言人。我問他:「你為什麼喜歡在這間公司上班?」肯尼說:「當公關、發言人時,因為這間公司的力量太大,從來不會有記者拒接我的電話。」正當我想質疑這都是外在、辭職後就沒有的光環,他接著說:「這真的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公司,我一開始只是個基層小店員,後來慢慢當上店長、進到總公司、當上發言人。在疫情期間,我跟所有高層一起做出重要的決策,影響了這麼多人,我覺得我的工作,是在為公司的價值觀努力。」接著,他說出一句震撼我的話:「我在這間公司,每天醒來都覺得充滿活力,對我正在做的事絲毫沒有負面情緒。」 他這樣說的時候,我看到他閃亮的眼神,我知道他沒有說謊,我隔著螢幕感受到他對這家公司的熱情,最後,肯尼告訴我:「我從來沒有拒絕過陌生人在LinkedIn上要找我問問題的邀約,因為過去也有人這樣幫助過我。」 肯尼很熱心地把我的履歷轉發給人資,我也順利跟開出職缺的團隊面試,雖然到最後他們選擇把被資遣的員工聘用回來,沒有給我Offer,但一路的面試感受都很好。我相信這是一間企業文化良好的公司,也因為肯尼,讓我開始相信「人脈經營」的力量。 拋開害羞,主動出擊才能挖掘機會 在這之後,我都會鼓勵在美國找工作的國際學生不要害羞,一定要把握每個可以跟人家聊天、多了解對方公司的機會,就算對方不一定能幫你在內部推薦,至少可以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了解對方如何成功找到工作,或對其他公司有更深的認識,這些收穫,都會內化成自己的養分。 其實大多數來自亞洲的留學生都有很棒的專業能力,但因為我們的文化習性、語言隔閡,不太敢表現自己,也不敢跟不認識的人接觸或請求幫忙,我自己也是這樣。我從2019年開始,在一個非營利慈善新創機構「NEX Foundation 」擔任義工,這是一個以美國為據點,希望透過研發和經營線上的資源平臺,協助海外人才在國際舞臺上發光發熱的機構,並且提供企業媒合、職涯諮詢、媒體實驗、社群聚會等計畫,期盼建立具有延續性的全球臺灣人才互助圈。我在裡面的Media Lab擔任編輯,寫了好多關於臺灣人如何在海外站穩腳步的故事, 一起做義工的夥伴大多都任職美國的大企業,但我在失業期間,卻因為各種「不好意思打擾別人」的顧慮,沒有好好利用這些資源,現在想起來,都為當時的我感到可惜。 人脈經營要用感情,而非「利用」他人 而建立人脈的過程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保持禮貌、勇於推薦自己、不要害怕被拒絕,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而我個人認為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其實是「感謝」。無論在學校或職場,對於曾經教我、幫助我的人,要一直放在心裡,因為那都不是別人的責任或義務,特別是在找工作時,那些幫我投履歷或推薦我的人,都是在消耗他們的資源跟信用度,更是要衷心感謝。 但感謝這件事,絕對不是放在心上或嘴巴說說就可以了。在美國,拿到Offer、正式加入公司之前,公司通常都會針對新進員工做背景查核(Reference Check),會要求新進員工提出幾個過去曾經一起共事的人做查核作業,這件事情不僅在考驗在前幾份工作是否有結下良緣,也證實了在美國保持人脈真的很重要。我個人會做到的是,無論是幫我跟新公司人資進行背景查核或推薦工作的人,我都會在事情結束後跟他們分享更新狀況,例如我決定接下Offer,或背景查核完成、順利入職了,跟對方聊聊在新職位工作的感想或面試經驗。如果時間許可,我會邀請對方吃飯作為感謝,也趁著吃飯的機會進一步交流、學習。 曾有位新聞圈的大前輩幫我介紹了一家中文媒體的面試,雖然之後我沒有接下Offer,但我還是傳了訊息跟前輩解釋我沒有接受那份工作的原因,並且誠心感謝他的幫忙,他回我:「在異鄉不容易,希望妳之後有能力,也要幫助更多後輩。」 是呀,在異鄉要站穩腳步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臺灣人要幫助臺灣人」是很溫暖、感動的傳承,希望我們都能定期省視自己,我一直警惕自己,不把別人的幫忙當做理所當然,希望能像曾經照顧我的人一樣,有能力幫助別人。 {DS_BOX_32318} 責任編輯:鍾守沂核稿編輯:李頤欣 ... 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