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第一步

共有 3566 則相關文章

職場

該如何擺脫低薪?首先是必須先脫離基本工資的水準,往更高薪的工作前進。 社會上只給基本工資的工作,通常都是偏向勞力活的工作,內容也是比較單調、重複性高、面對的人事物變動不大的那種;換句話說,就是門檻低,即便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也可以做。 我的經驗是,若出社會工作了幾年,仍舊在低薪職業打轉時,就必須得要思考,自己未來到底要的是什麼,要如何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 社會上有哪些工作是相對高薪的呢?像是民生必需品、或是人們會想消費的東西,如食衣住行育樂相關的產業,相對於勞力工作,薪水就比較高。近年台灣走向高齡化社會,因大眾持續消費,也讓健康醫療相關的產業不斷成長,因此也是相對高薪的工作之一。 想領高薪,要先進入高薪產業 台灣的產業近年逐漸轉型,手機、平板、筆電和穿戴裝置等電子產品,已深入大眾的消費習慣,成為人人都要消費的民生必須品,其中也不乏高價位的品牌。 相對傳統民生用品,電子產品的利潤更好、公司更賺錢。而這就帶動電子生產製造業、科技業和半導體業公司,在這些產業工作的人,自然也就能獲得高薪。 想要領到高薪,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得選擇進入賺錢的產業,這就是「選擇比努力重要」的原因。雖然傳統產業也有不少很賺錢的公司,但以目前的局勢,科技業基本上就是和高薪畫上等號。 說到這裡,我也要強調一件事,那就是——絕對不要害怕改變!...

2024.10.10

職場

▌作者簡介: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整合心理治療師、關係專家和靈性導師,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從業40年,致力於結合心理、身體與靈性的工作,特別強調身體的覺知、情緒素養以及人際關係的成熟發展。 潔絲有個習慣,每當有人質疑她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她經常會過度防衛。昨天,父親只是提到她兒子的學業狀況,她又反應過度了。如果換成丈夫,她的反應會更劇烈,所以丈夫已經學會和她相處要小心翼翼,以免遭到攻擊和拒絕,但是丈夫這種態度反而讓她火冒三丈。 喬是典型的好好先生,常被妻子和老闆欺壓,無論多努力討好,始終覺得自己渺小又卑微。妻子希望他坦率表達情感;他試過了,但是妻子永遠覺得不夠,明顯對他不滿,他真希望一切能有所改變。 艾倫面對悲傷,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的,無論悲傷背後的原因,他總是反應遲鈍,極不自在。母親快要過世了,他陪伴母親走過人生的最後時光,但卻盡量避免動情,已經很久沒哭過了。 凱薩琳總是情不自禁愛上冷漠的男人,她的心裡很清楚,但似乎無法抗拒。現在的伴侶對情感麻木,她想找對方一起做伴侶諮商,但是對方不肯去。其實她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交往的並不是那個人,而是她對那個人的期望。 潔絲、喬、艾倫和凱薩琳4個人,有什麼共同之處?他們都被自己的陰影驅使著。 我們的陰影猶如內心的儲藏室,存放著自己否認或拒絕接受的東西,或是以其他方式隱藏的東西,例如憤怒、羞恥、同理心、悲痛、脆弱及尚未化解的創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影,聚集這一輩子學會隱藏的特質。我們為了生存,學會否認或埋藏深層的痛苦和核心創傷。許多人拚命把這些事情藏起來,以為這麼做就安全了,可以獲得愛和接納,但是往往有一天會突然爆發出來,令人措手不及或不安,或者在生活中形成暗流,不知不覺的掌控我們的行為。 當陰影變成主導者,往往會破壞我們與他人或自己的關係,不管人生看起來多麼美好,內心仍充滿痛苦和不幸。 每個人都有陰影,但不是每個人都認得自己的陰影。我們對陰影認識的深淺,決定它對我們的影響、控制和掌控。但是只要我們轉向自己的陰影,探索並處理陰影內部的東西,反而會開始擺脫暗流,不再被控制、驅使和束縛。 除非我們停止逃避,真正面對內心的陰影,否則它會繼續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一開始,你只需要懷抱好奇心和意願,看看以前避而不見的自己。但不要擔心,深入自己的黑暗,探索那些沒去過的領域,是一種勇敢的行為,也是在坦誠面對自己的弱點。 爬梳自己的陰暗面,改變人生 當潔絲探索自己為什麼會過度防衛時,她發現了羞恥感,尤其是在小時候,父母常責怪她的能力不足,讓她覺得羞愧。那時候,她想要逃避羞恥感,不經意的把它轉化成攻擊反應。想要打破這種舊模式,她不僅要面對羞恥感,還要找出源頭。 小時候,父親對喬特別嚴厲;每當他頂嘴或是用其他方式自我辯護時,就有可能惹禍上身,於是他學會隱藏力量,這樣會比較安全。直到現在,他依然否認自己的力量,把它「安全的」藏在陰影中。他探索陰影的過程,就是要重新找回他的力量,練習用安全的方式展現出來。 當艾倫覺察自己的陰影時,發現了大量的悲傷和哀痛,童年生長的家庭充滿一堆壓抑或凍結的情感,任何悲傷的表現似乎都不得體。隨著他深入探索陰影,淚水逐漸湧現,包括過去和現在的。他學習接納這種情感流露,並連結內心的小男孩,這個內在小孩至今仍壓抑悲傷,深怕會失去父母的愛。 凱薩琳探索陰影之後,終於明白她為什麼總會愛上冷漠的男人,因為她在童年時期一直渴望連結情感麻木的父親。她必須深入黑暗,將內心的小女孩帶出來,重新與她產生連結,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只是和她融為一體(導致她反覆愛上同一類型的男人,重演童年創傷)。 我們起初看到陰影裡的東西,可能會覺得沮喪,裡面有一些令人不適和不光彩的東西,不會因為被我們發現就永遠消失。我們面對陰影,有2條路可走:一是逃避黑暗混亂的陰影;二是直接面對,開始清理,一點一滴的把陰影帶出黑暗。 探索我們的陰影,最初可能只停留在頭腦,但是只要越來越深入,逐漸觸及內心不那麼舒服的角落,遲早會發生質變,不再只是理智的思考,也不是簡單的自我成長練習,這會通往更深刻的體驗和探索,撼動存在的根基。聽起來有點可怕,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但它的回報也很大! 把我們的陰影帶出黑暗,有什麼好處呢? 跳脫制約(conditioning,根深柢固的慣行模式),獲得更多的自由。探索陰影並不會消除制約,但是會改變我們和陰影的關係,直到有一天,陰影不再掌控我們為止。 更能建立親密健康的關係:越了解自己的陰影,陰影越不會破壞你的關係。 一種更豐富、更踏實的完整自我:探索陰影的過程,可以轉化內在的矛盾,讓我們的生理、精神、情感、心理及靈性層面,達到最完美的和諧狀態。 學會從困境中成長:主要是因為舊創傷對你的影響大幅減弱,即使面對痛苦,也不再覺得有問題,而是會了解痛苦的來源,懂得如何應對。 更有活力:將陰影藏起來,壓抑它,會消耗一堆能量;相反的,當你開始探索和處理陰影,其實會比逃避或壓抑它更省力。 更強的行動力:你未來的行動,無論有多強烈,都不再源自隱藏的陰影,而是帶著同理心,直接面對自己和別人的陰影。 *本文摘選自商周出版《你現在的辛苦,來自還沒告別陰影的自己》 {DS_BOX_3886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5.01.04

財經

二○二○年的清明節,葉素秋內心憂愁的到父母親靈前,請先生替她問父母:是否支持她升任總裁?她是基督徒,理應不能擲筊問事,但她心底實在太迷惘,只能對祂們叩問。 擲出的銅板噹啷落地,一反一正,她心裡才終於踏實了些。 當時,葉素秋是輝瑞亞洲區財務長,卻已被亞太總部三度徵詢,希望她擔任總裁一職。旁人眼中的大好機會,對她卻彷彿是燙手山芋,猶豫不決長達兩個月。 「財務是我熟悉的領域。我若當總裁,失敗風險很高,會不會最後成了業界笑話?當總裁勢必變忙,我的家庭會不會失和?」 {DS_BOX_38051} 她財務出身,卻當藥業總裁開員工批評大會,從中學習 進入輝瑞之前,她曾是台灣微軟財務長。非藥學出身,沒跑過業務,讓她自我懷疑,怎麼可能勝任總裁? 「我沒有接過一張訂單,怎麼管理業績?」她說:「別人聽到財務長來當總裁,第一個想法是,來砍預算的吧?」 更何況,前任總裁林達宗在位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一位藥業資深同業觀察:「藥業非常保守,一個非專業的人要帶,要取得所有人的信任很難。」 攤開各大藥廠如賽諾菲、葛蘭素史克等,不是外國人擔任台灣最高主管,就是藥業背景出身。而葉素秋卻是藥業的例外,那年她五十四歲,她大可擔任財務長直至退休;最後卻決定中年再戰,坐上一個毫不熟悉的位置,成為台灣輝瑞六十年來第一個女總裁。 「我小時候很窮,所以我自尊心非常高,我很害怕失敗。」她形容自己。 然而,這樣的她,就任總裁第一件事,並非急著樹立權威,竟是對外展現脆弱。 「前三十天,我每天都跟同事面談,開頭就對業務、行銷承認,我是新任總裁,這些事情我都還不熟悉,要向你們請益,」接著,她雙手伸直,把身子往前彎曲,一副五體投地的樣子比喻:「我真的幾乎是趴在地上了!」 為了學習,她的身段可以放得很軟。她不僅坦承不懂,還加碼要求人資開批評大會。她堅持不出席,給員工安心發表己見的環境,待人資蒐集完意見,再以不記名的方式跟葉素秋報告。 員工的批評毫不留情,大方向直指不懂她的領導理念,小地方更說她開會時間老是拖得太久。 問她,難道聽了不會傷心? 「不會耶,我就是一步步去學,總比不懂裝懂好吧?」她說:「只要有情緒,我就告訴自己,再大的挫折,頂多傷心兩小時就夠了,接著只要想怎麼學,怎麼改,後續一、二、三、四的步驟要如何做。」 面對困難,她總把自己放在最後,用理智逼自己繼續前行。 「我從小家裡很窮,為了生活,我是沒有退路⋯⋯,我不想讓貧窮傷害我身邊的人。」因為沒退路,讓她養成在逆境下保持理智的能耐。 窮到當童工,養出一身韌性遇困境沉得住氣、隨時優化 葉素秋是宜蘭南澳人,國小時舉家搬遷到台北,全家八人擠在不到十五坪的員工宿舍裡生活,父親是貨運司機,媽媽在成衣廠工作,為了貼補家用,童年時她也跟著去當童工。 她記得,只要包裝跟剪線頭速度最快,就能夠領到獎金,母親便會帶姊姊跟她一起去吃陽春麵當犒賞。陽春麵清湯寡味,卻是童年最珍貴的美食。為了吃一碗麵,他們不斷優化包裝流程,變換隊形,每月都拚速度第一,直至國三。 這些經驗讓她深刻理解,窮沒關係,重點是要學習、再優化,總有一天一定能透過努力,脫離貧窮,也奠定她碰到困難都能沉下心解決問題的習慣。 貧窮為她帶來強韌,卻也留下不少苦澀。 她讀士林葫蘆國小四年級時,導師顏金瑛對她非常關愛,看見她頭髮不整齊,便會幫她梳頭髮。當顏金瑛成立舞劍社,葉素秋卻沒報名,老師有點落寞,把她叫到辦公室問:「為什麼不參加呢?」 「因為我家太窮,那把劍很貴,我不想造成家裡的負擔,」但她當時年紀小、又好強,什麼也說不出口,只能在老師面前一直哭、一直哭:「這一直是我心裡很大的創傷⋯⋯。」 這樣的創傷,使她下定決心,有弱點就改、只要學習就能變好,不讓貧窮再傷害身邊愛她的人。 三十歲時,她曾經十分孤傲。當時她任職於惠普(HP)營運部,求好心切,只顧做好自己的工作,跟同事完全不互動,是公司裡的一隻孤鳥。有天主管把她叫去,提醒:「如果你未來想當主管,就一定要跟人維持關係。」 她立刻擬定計畫,每天要跟多少人互動、參加多少社團聚會,強迫自己要變成互動無礙的人,因為她得往上爬才行。 她到台灣輝瑞擔任財務副總經理,從軟體業跳到藥業、隔行如隔山。她得要審批各種投資可行性,可是當時她連藥名都不懂。 她自知不足,便天天到行銷部去「逛街」,蒐集所有行銷目錄,下班後加班研究,每日工作超過十八個小時;她也到業務部串門子,藉著能跟醫院分享財務管理的理由到處跑醫院,快速掌握市場。 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與同事總是熱情互動,她的形象溫暖、樂觀,這也是她能與一個不熟悉的團隊建立信任的關鍵。來源:輝瑞提供 鼓勵同事們跨部門歷練疫情一戰讓台灣人才登國際 每個弱點,都是葉素秋成長契機。哪怕別人藉機挑戰權威,她也不在乎。唯有如此,她才能直面弱點再改進,也與原本不信任她的團隊,建立信任。 她就任近三個月時,發現台灣人才應該更受亞太總部重視,但台灣人任用率非常低。 於是她推動敏捷組織,鼓勵同事跨部門協作,在各部門累積歷練,也送同事上培訓課,讓他們有能力跟新加坡、印度人比拚。 然而腰很軟的她,只要找到可施力的地方,卻又變得無比嚴厲。二二年COVID-19在台灣爆發,她強力要求全員橫跨十一個部門搶口服抗病毒藥物,對內,向政府申請藥證、緊急授權;對外,向總部搶藥、訂飛機。她全程緊盯進度,不斷寫信給輝瑞高層,還被總部暗示:「全世界不只有台灣有事,不要再催了!」 藥物一度排不上班機,她打電話對國外大罵:「要一班飛機為什麼這麼難?」簡直成了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裡的總編輯米蘭達。 三十七天內,他們讓抗病毒藥物進到台灣,成為亞太最快,成功讓總部看見團隊的高效。之前她為台灣人才苦苦累積的歷練基礎發威,總部擴大任用台灣人擔任要職,目前輝瑞亞太區人才發展計畫,高達四成用的都是台灣人。 人才們有了舞台,更願意跨部門合作,效率變快了。經過疫情這關鍵一戰,葉素秋也坐穩了總裁的位置。 轉眼間,總裁也當了四年,她回望當初猶豫,笑自己顧慮太多:「起碼,我還有自己的財務專業,就算失敗了,也真的沒關係!」 強大有各種形式,沒有凝視脆弱,就無法成為真正的勇敢。她凝視脆弱,讓自己再進化,生命也產生了新意義。「當我發現,我的工作能夠救人,在疫情下救了這麼多人,我對生命更有熱情!」她說。 時過中年,當你迷惘、失去生活的動力,不妨從凝視脆弱開始,克服了,背後就是無數的祝福。 {DS_BOX_38052} ...

2024.08.22

職場

聽別人說話時思緒容易飄走;明明在做一件事,心中卻想著另外一件事;明明需要專心工作,卻常忍不住看手機⋯⋯,如果以上描述符合你的狀況,你可能有「分心症候群」。 朋友與我分享一篇報導:某飾品品牌招募門市店員,除了開出高於市場行情的薪資條件,也提出相應的要求,例如上班時要專心,即使店內沒客人也禁止滑手機、使用其他分散注意力的3C產品,或跟朋友聊天等分心行為。 朋友說,「專心的成本好高喔!」,對此,我回答道:「分心的成本,更高!」 畢竟當門市店員上班時分心玩手機、聊天、做無關於公務的事情時,等於抽離自己的心神,而對周遭空間的敏感度、對客人的觀察力、應對的反應力下降,有許多潛在商機就是這麼流失的;更別提店員常在玩手機,長期下來也會影響品牌形象。 專心誠可貴,分心價更高。其實不只是門市店員,不論是什麼工作,只要能夠減少分心,對效率與效能一定會有顯著的幫助。 至於,要如何從分心快速回到專心狀態?我在課程中常帶領學員做這個練習,你也可以試試看:每當察覺自己有分心的跡象時,深呼吸,動一動自己的手指頭、腳趾頭,告訴自己「我現在正在⋯⋯」,就能快速的讓自己回到專心於當下。 不過,每個人難免有真的難以專心的時候,這時又要如何處理?我們可以把專心的情況分為兩種,並用不同的策略應對,兩種情況分別是:「沒能力專心」與「沒意願專心」。 1.沒能力專心:與其掩飾不如坦承 沒能力專心,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問題,如身體不舒服、太累、血糖太低等;也可能是心理的,例如心中正被其他事情佔據。 就拿我自己為例吧。有一次,我正在進行簡報的最後修改,準備30分鐘後上台演講,此時同事剛好過來跟我回報另一個專案的進度。其實他報告的內容都在我們的期待之內,所以當時我認為只需要用餘力來聽就好了,因此,一面修改著簡報內容、一面聽他講。 然而,當同事報告完轉身離開,我的眼角餘光瞥見他從眼神、表情、肢體語言透露出沮喪的訊息。 演講結束後,我找了這位同事來聊,才發現他以為我不重視這個專案。我連忙說明「這個專案做得很好,你講的我也有聽到,只是當時在趕簡報,所以表情看起來沒有很專心。」這才解開了他心中的誤會。 這件事讓我明瞭:當我用「餘力」做一件事的時候,是需要讓對方知道的。 往後,我與同事對話如果有類似狀況,總是會說:「你繼續講,我有在聽。」而若同事跟我討論的內容,已超過我用餘力可以處理的範圍、需要我全神貫注,但當下並沒有辦法立刻空出全部心神時,我也會告訴他說:「這件事情我想專心聽你說,等我5分鐘把手上的事處理完再找你好嗎?」 2.沒意願專心:為自己設定上限 有時候我們分心,不是因為不能,而是因為不想。例如,覺得對方講話空洞、一再重複相同話題,但卻不得不聽,思緒就常會在聽的過程中漸漸飄走。然而放空、心不在焉的微表情,看在對方眼中,會覺得「你看起來沒有聽進去,那我就要更講得更用力」。這,就是溝通的惡性循環。 對此狀況,有一個很簡單的解方:為自己設定一個時間上限(如10分鐘),且告訴對方「我們聊個10分鐘吧」,並且在這段時間內完全專心聆聽對方。 你會發現,你投資的10分鐘看似「浪費」,事實上卻是報酬率最高的方式。因為當對方感受到已經被你聽到了、關注到了,就不需要繼續加碼,而你也就可以獲得清靜。比起心不在焉的聽,這顯然是更省心省力的方式! 當你學會方法,讓自己從無意識的分心,到有意識的專心,就能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溝通效能與關係品質。願以上這些簡單而有效的做法,能陪伴你從分心回到專心,更充實的體驗生活每一刻。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26

職場

認識其他人,真的有必要嗎?那些厲害的人又不缺朋友,接近他們、麻煩他們會不會又太「刻意」?會不會有人情要還?要怎麼拿捏分寸? 但就如同《刻意練習》強調刻意,人脈也是要「刻意」經營的——何謂人脈經營的「刻意」?我綜合參加過的講座,歸納出6點自己在人脈經營上的原則,包含線上、線下的人脈誤區,希望對你也有所幫助。 過去我是消極看待人脈經營的,主要因為這3個理由: 是身外之物:只是擔心「自己數字不夠」,感覺好像沒人緣。 難以長久:感覺好像有認識新人,但見面後就沒了。 多談利益:別人只會求你幫忙,很多事還是得靠自己。 如果只跟周遭的人相處,無異就是同溫層,因為每個人擁有的資源都差不多。但我認為,人脈的底層邏輯,在於「價值交換」。要想認識高手,得先讓自己強大起來,倘若自身價值不高、沒有後續維持關係,就只是空有帳面數字而已。 線上人脈:注重LinkedIn連結數量與互動 在接觸到LinkedIn背後的演算法規則和《人脈變現》、《給予》、《結構洞》一系列探討人脈與連結的書籍後,我改變了我的態度——確實就是得「刻意」。 所謂刻意練習,指的是「堅持執著做某件事」。通常看到要「刻意」,有人就覺得過於功利,內向者更會覺得「人生好難」。但這裡的刻意,是指要善加利用網路效應,透過槓桿放大影響力。 如果沒有「刻意」讓人認識你的話,誰有機會知道你呢?就算是內向者,也可以透過線上人脈,透過內容與人建立連結。因為真正的好,不是你說自己好,而是「別人願意說你很好」。 如果你會這樣用LinkedIn,那你就用錯了: 線上人脈誤區1:把LinkedIn當成「放履歷的地方」 使用LinkedIn的一大誤區,在於錯把它當成一般的求職平台、只呈現自己的線上履歷。但其實LinkedIn是個「職場社交平台」,不能只是把資訊放上去,還得把自己的帳號當個人品牌經營、與人互動,讓他人至少在網路上對你有印象。 線上人脈誤區2:連結的數量太少 由於LinkedIn是「社交平台」,因此能見度的關鍵和Meta體系的Facebook、 Instagram類似——追蹤人數和互動決定貼文觸及率。其中,LinkedIn的「連結」分成3種等級,由近而遠分別是1度、2度、3度。1度表示為直接連結關係,2度表示有共同連結,3度則代表彼此在人脈網中毫無關係。那麼,要怎麼提升自身能見度呢?主要有2種管道: 拓展人脈數量:數量是能見度的基本邏輯,盡量拓展直接連結關係。發文互動要有:若有直接連結與你的貼文互動,會推播至其共同連結。 線上人脈誤區3:沒有放關鍵字 LinkedIn背後的演算法運作邏輯,就和Meta體系的社群網站一樣非常在乎使用者行為。更由於平台目的很大一塊是面向人資,因此採用大數據分解,記錄用戶背景、興趣、過去至今的搜尋狀況。另外,LinkedIn不希望企業端過於在乎學經歷背景而忽略能力,也會結合AI對話搜尋替人資找尋潛在人才,因此技能必須以多組關鍵字(keyword)呈現在個人檔案中。 統整經營LinkedIn時,一定要有的項目 Cover photo(這是個社群平台,一定要有大頭照!) Profile video(30秒影片介紹) Industry(方便系統資訊切割) Summary(個人「動態」) Feature content(點進來就可見,想讓人看到的內容) Open to workCreator mode(增加觸及、了解後台分析) 線下人脈:有需求時能用、給得起的才是真人脈 至於線下人脈可以怎麼「刻意」經營?原則很簡單,就是營造彼此都舒服的關係。但這還是不代表「量多就好」,也有3個要留意的誤區: 線下人脈誤區1:過度討好每個人 跟感情一樣,一段關係不能只有你在付出。倘若建立關係但沒有後續維持,這段關係比較像是緣分。但關係也不能強求,若發現對方只是予取予求、或你無法提供任何幫助給對方,彼此差距過大,這段關係走的不會長久。 線下人脈誤區2:人越多越好 有時候「朋友多」是因為沒有篩選。學理上來說,一個人同時能維持的關係,包含弱連結只有 150 人(也就是鄧巴數),而且不是「認識誰、誰就是你的人脈」,重點是有請求的時候,他願意幫忙嗎? 線下人脈誤區3:不好意思麻煩人 關係就是「麻煩出來的」,有互動才有交流!都花心思建立人脈了,就要靠「常用對方的能力」來維持關係,千萬不要吝嗇(前提是,我們想交換的能力也都得是換得起的)。 如果能力強,人脈的價值才能提升,否則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淡、也會持續貶值。所以需要一直存,人脈絕對沒有穩定的一天! 人脈經營時,3點你可以「刻意」去做的事 個人品牌,一定要有「特殊招牌技能」才會被記住。 思考「自己有什麼好故事」?可以參考這個邏輯:Setting(設定)→Conflict(衝突)→Solution(解方)。 有關係、有信任才能讓自己的人脈價值溢價,所以當個常互動、讓人最有印象的人。 *本文獲「怪獸科技公司」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劉怡廷 ...

2024.03.1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