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第一份

共有 891 則相關文章

管理

商周CEO學院是全國匯集最多CEO的學習平台,在海嘯掀起的第一時間,四月六日到八日,學院對企業家學員進行問卷調查,以理解企業第一線情況。 問卷發現,企業對今年營收與訂單普遍悲觀,首要之務是控制成本,中長期將進行產品與商模調整,以因應此核彈級衝擊。 以下為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對問卷的解讀。 發現一:今年營收會下滑,三年後收斂,前景未必全然悲觀 近七成企業預估今年營收下滑,普遍覺得受到關稅威脅。其中,逾二成認為下滑幅度高達21%-30%及30%以上,也有近四成下滑幅度為11%到20%間,幅度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預估三年後營收會下滑者,從一年內的七成縮減為五成,意味有二成企業,雖認為短期威脅大,但中長期有機會拉回,甚至有危機入市的機會。 發現二:企業最急迫的事——成本控制與現金流管理 企業主認為,三個月內最迫切的事是成本控制與現金流管理,意味企業將進行全方位的成本細項評估。 其次是客戶經營與服務優化,在此危機時刻,優先顧好客戶。 先前因應美中貿易戰,進行的供應鏈重組與管理,這次不在優先項目內。這可反映企業主普遍認知,關稅風暴還沒底定,貿然轉移生產基地或產能,不如先顧好財務與客戶。 發現三:企業認知這是長期戰,需做結構性調整 至於一年內企業最想做的事,選擇「產品與商業模式調整」這項目達36%,遙遙領先前述成本控制、客戶經營、供應鏈等項目。 顯然企業主對於三個月內、一年內的任務,有明顯區分,短中長期的策略認知很清楚。 這也代表,企業普遍認知,這是一場長期戰爭,短期內或可用成本控制來求生,但長期而言,必須調整產品與商模,才能在危機中找到機會。 發現四:企業最需要政府支持與策略顧問,遠超過資金需求 至於企業主最需要那些外部協助? 逾三成認為是政府支持、近三成是策略顧問,逾兩成為市場資訊。 資金、人脈網絡、人才與組織優化、供應鏈布局等,典型的企業需求,比重反而不高。 這顯示,經過近年的中美貿易戰與疫情衝擊,台灣企業對資金調度、客戶維繫、供應鏈管理等,已有相當經驗;但面對這前所未見的關稅衝擊與地緣緊張,並非先前經驗所能因應,因此最需要政府做的,是政策支持與引導,而非資金補助;最需要充分、完整、同步的市場資訊,以利企業判斷。 發現五:企業對新台幣匯率走勢,看法分歧 調查顯示,近6成企業認為未來半年,新台幣將走貶,但也有近3成認為台幣會升值,逾一成認為持平,台幣走貶、走升與持平的比例,是57:43。 看法分歧,代表匯率風險升高,對企業的成本與獲利預估,埋下極大變數。 商周CEO學院的三項提醒: 一、此風暴為核彈等級,呼籲政府須有積極作為 七成公司認為一年內營收下滑,五成在三年內都不看好,代表此衝擊為核彈等級。危機伴隨著機會,受訪企業對政府有高度期望,呼籲政府應跳脫補助角色,提供充分供應資訊,並主動幫企業爭取機會。 二、勿將關稅風暴想像為疫情風暴,這次複雜太多 疫情雖使許多企業營收下滑,但對商業模式並未有巨大衝擊,企業當時練習的課題,是線下轉線上、虛實整合的技術。且歐美各國在疫情爆發後,很快就採取開放政策,台廠以歐美市場為主,有些出口商不但未受衝擊,反而有疫情紅利,主要受創企業為內需產業。這次是結構性改變,且目前還有六十多個國家,排隊跟美國談。縱使台灣談完,但生產基地或終端市場在其他國家的台商,在該國與美國談判還未底定前,變數依然難以正確估算。 而全部國家談完後,個別產業與市場,又會面臨激烈調整,因此骨牌效應既大且久。 三、企業不要只踩剎車,也要找機會踩油門 觀察調查結果,各項目持觀望態度的企業,多在二成以下,八成均在短中長期,有所期待與作為。 410 清晨最新更新 商周CEO學院院長邱奕嘉老師的提醒 美國昨晚再度戲劇性宣佈:關稅Pause 90天。但企業界真正該思考的是:90 天後呢?而這 90 天,真的會只是Pause嗎?政策可以暫停,企業家卻不能單純跟著踩煞車。煞車與油門得同步操作,才能在不確定中穩住節奏。 看懂這 90 天的人,才有機會搶得第91天的主動。 ...

2025.04.10

職場

近期Dcard有一則熱門討論是某網友在面試某科技大廠時發現,公司無培訓制度、不說清楚公司的福利制度,面試HR甚至說「公司不是來學習的地方」。針對「公司是不是學習的地方」這點,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 朋友問起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我說,公司當然是學習的地方,而且你必須一直學,但這個發文的人的確只停留在學生階段的思維,放錯面試重點。 身為前外商人資和現任外商主管,我發現,很多新鮮人在面試時,總是將焦點放在公司能給我什麼,卻沒想過公司老闆和主管們要的是什麼。老闆花了錢請員工來上班,當然是希望員工來貢獻和解決問題,所以面試時就應該要積極表現,讓面試官了解你能為公司帶來什麼。 在職場上如何學習?沒人有義務要主動教你 過去曾有一位管顧老闆跟我說,公司請一位業務,他就必須做出薪水的10倍貢獻(業績),幕僚則至少要做出薪水的3到5倍貢獻,這會是他衡量是否聘請一位新人的標準。因此,新鮮人們都應該深知,公司在意的是你能創造多少結果。 進入公司後,你就必須有自主學習能力。如果同事和主管願意教你,那都是賺到的,沒有人有義務像老師那樣,一步步帶著你前進。 回首剛出社會的自己,曾在入職後犯過一個錯,那就是我期待主管說的「會教你」,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來,非常仔細的那種。 當時,我做的人資工作是負責歐、亞、非30國的薪資及稅務。身為一張白紙的我,很需要從0到1的教學,但主管卻總是只講開頭,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被放生或是被針對。我真心以為自己會過不了試用期陣亡,還好後來我找到方法,成為了主管想要的即戰力。 離職後我才跟同事說,真的很難理解,為何當時主管會請新鮮人做這種工作。同事表示贊同,因為這份工作的挑戰真的很大,不過他也告訴我說,其實我做得很不錯。 可是我真的是連滾帶爬,一邊問顧問公司、一邊自己查資料、一邊被主管罵成狗,才有後來的成績,老闆不只給我滿分的考績,還幫我調薪。 後來我發現,主管其實也沒想像中的差,他看見我的努力之後,待我也不錯。這段經歷教會我,別期待職場是學校,主管真的不是老師。 職場上人和人的差距這樣來 後來,我轉職去其他公司,當上了主管。當主管後,就能很清楚的看到人跟人的差距,有些人會自主學習,有些人是就算你希望他多上點課、公司出錢讓他去進修,他也不願意。 每個人的自學能力、自我要求程度天差地遠,主管和公司很自然會投注資源到積極上進的員工身上,也更希望他長期配合公司的發展留任。說到底,公司跟主管都會在乎投資到你身上的報酬率,職場就是如此。 我強烈建議各位新鮮人們,要有多一點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懂的東西就不要裝懂。另外,不知道怎麼做時,應該自己思考過,再請示主管。如果你思考過還是不懂,主管多數會願意教你,因為你不是帶一個空腦袋、伸手就要答案。 大家應該明白一件事,職場沒有人有義務教會你,你不懂就是應該開口詢問,想辦法在入職蜜月期、大家還對你有耐心時,趕快把事情弄懂,而「自主學習」跟「主動請益」本來就是員工的責任。以下我將新鮮人必知的3大注意事項,提供給大家作為剛入職的參考。 工作如何快速上手?3個重點職場新鮮人一定要知道 1.把握蜜月期,摸熟工作流程 請在蜜月期時,或同事、主管對新人還有耐心時,盡可能的趕快搞懂工作流程,所有不懂的事情,可以趁這段期間儘快請教同部門的同事和主管。我自己的作法是寫下筆記或自己的工作SOP,發現有不懂的就問同事。 切記,千萬不要裝懂!要以最快的速度摸熟公司流程,成為大家的助力,別成為負擔。 2.帶著plan ABC ,再去問主管該怎麼做 如果前手沒時間跟你交接,或是你經過一番摸索,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時,一定要請示主管,多數的主管都會願意協助自己的部屬。相信我,主管更怕別人不懂不敢問他,最後做錯事。 建議大家,只要你經過思考,帶著plan A、B、C去問主管該怎麼做時,主管多數會給你必要的協助或建議。 3.邊做邊學,培養自學能力 當然,我也遇過非常沒有耐心的主管,通常這種主管非常討厭部屬直接問沒思考過的問題。因此,我會建議你在不會搞砸事情的前提下,邊做邊學,自己研究出該怎麼做比較好。如果研究不出來,也可以先問學長姐或同業,趕快把工作所需的技能惡補起來。 別讓學生思維害慘你!新鮮人該有的3個職場思維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身為新鮮人應該有的3個職場思維: 在要求公司給資源之前,先問自己能夠給公司什麼貢獻。 沒人有義務主動教你,想辦法自己主動問或做中學,或是偷偷學。 做好工作是你的義務。責任先來,升遷、 加薪才有你的份。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7.1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