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空姊

共有 3 則相關文章

焦點

為期17天的長榮空服員罷工,終於在7月6日第三次協商會議後,勞資雙方簽署團體協約,畫下休止符。總結這場台灣航空史上最多空服員參與、歷時最長、影響航班與旅客數最多的罷工行動,儘管工會的訴求,資方多半沒有答應,但空服員的薪資待遇及與公司高層建立溝通管道等方面,仍進一步獲得改善;長榮也守住底線,未讓提高日支費的訴求闖關成功,避免人事成本膨脹。 換言之,17天的拉鋸戰,過程看似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但最後勞資雙方皆安全下莊。觀察這場罷工的學者認為,這是一場「沒有贏家或輸家」的戰爭;6日主持協商會議的勞動部長許銘春讚揚,這是女性罷工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罷工落幕的關鍵為何? 仔細觀察這場罷工,其實都知道,當罷工超過一個星期後,由於長榮立場強硬,罷工大有演變成消耗戰之勢。但歷史經驗顯示,罷工時間拉的過長,對勞方本就不利。參與罷工的空服員,除了罷工期間沒有收入,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日益孳生的恐懼心理:我會不會真的丟了飯碗? 罷工決心開始動搖,要求拿回「三寶」(護照、台胞證、工作證)返回工作崗位的空服員人數持續上升。工會知道必須設下停損點,否則只會不斷耗損士氣。 原本工會以為6月28日就能簽署團體協約,未料長榮堅持要懲處25名空服員,並堅持一系列被工會視為「秋後算帳」的要求,導致工會內部主戰派勢力抬頭,只好跟長榮繼續戰下去;即使勞動部介入協調,成效也有限。 眼見罷工快變成拖棚爛戲,原本立場中立的交通部,突然風向丕變。5日交通部長林佳龍放話,若長榮無法處理好勞資爭議,未來會對長榮的航權、各航線進行檢討。 無獨有偶,對長榮罷工惜字如金的的蔡總統,同日也發表談話,指雙方應理性坐下來做完整溝通跟解決,航空公司對於員工要抱持著珍惜、疼愛的心情。 就在總統及交長同日做出偏向勞方的言論後,當晚長榮與工會的律師就碰面協商,隔日就簽訂團體協約,原本對工會不利的局勢,突然快刀斬亂麻式的逆轉,轉變之快讓人霧裡看花。 黨政人士表示,罷工初期,社會輿論一面倒向長榮,批評空服員貪婪之聲四起,令府院高層不敢輕易表態。但罷工拖棚延戲,工會加強輿論戰,越來越多離職的長榮空服員,在網路上爆料長榮如何高壓管理,不僅讓長榮疲於奔命回應指控,也讓力挺勞方聲音逐漸抬頭。 眼見失衡的民意天秤開始回歸平衡,網路上的論戰也愈來愈白熱化,府院高層認為若不再踩煞車,事態會演變成更複雜的局面。這也是為何,儘管不少人批評,交通部不該拿航權來威脅長榮,但在政壇上打滾成精的林佳龍,不可能未獲政府層峰授權,就輕率脫口檢討航權。 ★這場罷工,到底誰輸誰贏? 長年研究台灣工運的學者表示,工會讓步不再堅持原先訴求,有人視之為「失敗」,但在罷工過程裡,勞資雙方本來就會討價還價,並在衝突與妥協中尋求共識。反過來說,若資方對工會的訴求照單全收,代表公司對罷工毫無招架之力,這也是一種不正常的勞資關係。 一名在長榮航空服務近20年的前主管指出,長榮同意每季董事長或總經理跟工會座談,建立管理階層與基層勞工的對話管道,從這點可看出,在創辦人張榮發逝世後的「後總裁時期」,長榮也在調整原本家長式管理,一切上頭說了算的管理模式。 ★台灣社會是更能接受罷工,還是更加排斥?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現象,就是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社會輿論幾乎一面倒,同情且支持空服員走上街頭爭取權益。但時移勢易,三年後的長榮空服員罷工,網路上卻充斥對空服員的謾罵與仇視;「貪婪」、「統統開除」、「不爽不要做」等字眼,幾乎成了鄉民對這場罷工的詮釋。 更不解的是,上次華航及本次長榮罷工,主要訴求中都包含日支費由每小時3美元提高至5美元。但受到的輿論待遇,卻彷如天壤之別。 為何轉變如此之大?一名勞動學者認為,第一次空服員罷工,民眾是出於新鮮感才予以支持。但新鮮感褪去後,台灣社會對罷工認識的淺薄,就會展露出來,他一點也不意外。 這名學者分析,在勞動法規相當成熟與完善的德國,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中,就教導組織工會及發動罷工的內涵,並告訴學生,不要排斥罷工,等於從小就將勞權意識,深植在國民意識裡。 反觀,台灣的國民基本教育,對於工會及罷工隻字未提,勞權教育是一片空白,所以許多人對工會第一印象是恐懼,認為是在鬧事。他認為,正是因為沒有從教育紮根,導致台灣工會組織率相當低,只有個數位,壓抑了台灣工運的能量。 不過,他仍樂觀看待台灣工運的發展與前景,因為台灣年輕世代對同婚、罷工等進步價值,漸漸沒有排斥感,還樂於去理解並接受,「觀念的轉變需要時間,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至少我已看到進步的種籽正在萌芽」。 ★罷工結束後,有何需要檢討之處? 勞資簽署團體協約後,長榮旋即發布新聞稿,呼籲正視「罷工預告期的設置」。尤其今年兩場航空業罷工,旅客都被突襲,是否要在「勞資爭議處理法」設置罷工預告期,再度成為風口浪尖上的議題。 勞團認為,在台灣取得合法罷工權已非易事,再設置罷工預告期,罷工恐難上加難。但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副教授盧衍良認為,台灣取得罷工權只是程序很「繁瑣」,並非「困難」,「否則怎麼會五個月內就有兩起航空業罷工?這哪裡困難?」 也有人主張,工會取得合法罷工權的那一刻,實質上已有預告的意味。盧衍良認為,那是「警告」,不是「預告」,預告應是告訴社會大眾,工會要幾月、幾日、幾時啟動罷工,哪些航班受到影響,讓旅客有充足的時間因應,更改行程,而不是在機場內不知所措。 責任編輯:葛林 ...

2019.07.07

國際

從上海浦東機場下飛機,我快速疾走,發現前面是我客戶,趕快上前去跟他打招呼。 「董事長,您怎麼也到上海來了?這次來是出公差嗎?」 他是一個電子業的老闆,但我記得他的營運據點在南方,在上海和蘇州好像沒有工廠。 「哈,我是來看一些個人的投資,這幾年我早就不太管公司經營的事,交給年輕人去處理。」 作為一個banker,我保持職業的好奇心,接著問他以投資什麼為主。 「說來不太好意思,都是一些小玩意兒,但簡單的說就是和老年人和小孩子有關的行業。」 我很羨慕他可以為自己的興趣而工作,同時也思考他所講的話,不愧是有敏銳的商業頭腦,抓住了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龐大商機。 台灣因為少子化,所以沒有兒童商機,這幾年不少幼兒業者都轉赴大陸發展;但老年化的趨勢兩岸皆同,與其說是商機,更多是危機。 上週印尼宣布,自2017年起,將逐步停止輸出幫傭至台灣、香港等亞洲地區,我爸爸、叔叔都是靠印傭照護,看來未來要想其他辦法。 行政院毛治國說,自2016年起,台灣15歲至65歲的勞動人口,每年將減少18萬人,呈「拋物線」下降。 長榮航空因為找不到足夠多空姐,最近主動召回一批35-45歲媽媽級的空姐,印度更誇張,開始回聘60歲「阿嬤級」空姐。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倒是老神在在,他說未來三年,七成人力將被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取代。 不要恨郭董,機器取代人類工作是全球現象,internet已成熟到一定程度,創造出許多新商業模式。 至於高端人力呢?則是大量外流,外籍高階白領人力引進卻呈現停滯,大部分都是補習班英文老師。 台灣的年輕人雖然往大陸跑,但也不見得有競爭力,海基會最近辦座談會,一位大陸台商表示台灣青年在陸工作像在打工度假,「人才談不上,奴才做不來」,十個有六個陣亡。 這就是台灣人口的big picture:小孩子很少,老年人越來越多,中間的勞動人口快速減少,年輕人和有經驗的中年人不斷外流,但外籍精英卻進不了台灣。 坦白的說,在這個圖象中,年輕人的位置並不差,雖然社會整體仍存在不公不義問題,但工作機會相對良好,最近一些科技大廠工作起薪都接近40K。 年輕人就像一塊海綿,有很大的伸展性和可塑性,比較慘的是四、五十歲的人,不知該如何轉型,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志難伸。 如果你問我,年輕人有沒有比到香港、新加坡外資公司去上班更好的機會,我會改口說有,那就是「在台灣創業」,現在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創業」背後的關鍵字是「創新」,唯有創新才能改變台灣,帶領台灣走出現在的困境,如果沒有創意和創新,就算創投給你錢,也註定失敗。 但現在創新的機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我想到很多很棒的idea,自己都有跳下來的衝動,但畢竟我已經老了,應該換一個方式。 上一次我有這個願望是15年前,2000年前網路熱潮之際,那時亞洲金融風暴剛過,我以為internet馬上要改變世界,於是辭去原來的工作,成立一家投資銀行專門協助年輕人募資創業。 問題是時間點不對,way too early,我的商業模式也不對,拿了一堆新創企業的股票,後來都變成廢紙,二年後我將公司賣給別人。 第一代的大陸網路明星企業,很少存活到現在,而他們也被阿里巴巴和騰訊所取代。令人驚奇的是台灣第一代的網路企業PCHome到今天還活得好好的,至於奇摩則賣給了雅虎。 台灣電子商務落後大陸十年,但網路起步並未晚很多,為什麼?除了法令限制,主要是因願景太小,夢想不夠大,這也是台灣新創事業普遍的問題。 但並非每個台灣人都是如此,曾經有個台灣人運用想像力,勾勒出比大陸人更宏偉的網路夢,並且得到他們的尊敬。 他就是2003年過世的英業達前副董事長溫世仁,他在當年提出「西部開發,十年可成」理論,表示大陸西部農村可以利用網路力量,跨越工業時代直接進入資訊時代。 溫先生不只是說理論,他還身體力行,在大西北甘肅最貧困的黃羊川投資數位化中心,推廣「千鄉萬才計畫」,創造「絲路」新模式,他說「網路是上帝送給窮人的禮物,是他們獲得財富的工具」,表示「如果把這些鄉改變了,整個8億農民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請注意這是2003年,你會驚訝溫先生多麼有遠見:網路學習、扶助窮人、開發西部、改變世界,所有他預見的事情,今天都實現了,早了12年。 溫先生過世前不久,我在上海香格里拉餐廳和他巧遇,他一個人,一部電腦,跑遍中國,和我很像。我之所以感到激動,是因為溫先生離開時的年紀(55歲),正好和我今年相同。 溫先生的遺願,另一個人替他完成了,他的名字叫馬雲,本周要到台灣來對年輕人演講。 馬雲透過阿里巴巴,改變中國的商業生態,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平等的參與,創造財富,無遠弗屆,打破窮人富人的藩籬。 自成立之日起,馬雲就將阿里巴巴定義為「幫別人賺錢」,馬雲對員工說「不要盯著客戶口袋裡的5塊錢,你們要負責幫客戶把5塊錢先變成50塊錢,然後才從中拿走五塊錢」,換言之,「利他」就是「利己」。 我的工作也是幫別人賺錢,大學時有長輩曾幫我算命,說我最適合當「師」,我當時不了解,律師、醫師、老師、會計師,好像都不對。很多年後我才知道,師就是別人的顧問,幫人策畫,並協助實現夢想,這正是投資銀行在做的事。 今夜,我從山頂望下去,遠方的燈火閃爍,繁星點點,有一種潛在的浮動,好像在預告:黑夜即將過去,光明馬上就要來臨。 再給台灣一次改變的機會吧!協助他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台灣,and I will try my best to make it happen。 {DS_BOX_8273} ...

2015.03.0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