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福特

共有 939 則相關文章

財經

幾年前,在一場現場講座的觀眾提問環節上,有人要求我履行經濟學家的職責,對未來進行經濟預測。 不過,這個提問人對預測有相當嚴格的標準。因為他告訴我,前一位主講人是一位知名科學家,他警告全球將發生致命的流行病。那時是2019年秋季,我的預測會跟他一樣好嗎? 我用兩個反問來回答:首先,這位提問者永遠不會聽到,任何比他在2019年時聽到還具影響力的預測。不過,就算他事先在2019年知道了這個預測,他會因此做出任何不同的決定嗎?我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是這樣,他又為何要對另一個預測感興趣呢? 現實是:人們聽到預測卻不行動 沒錯,我的確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這番對話也指出了另一個問題,即使預測者往往提前給出警告,但人們卻經常選擇忽視。除非大家能夠誠實說明,自己將會如何使用這些預測,否則他們要求一瞥未來,似乎是相當徒勞的。 又或者,可以引用19世紀的名作家艾略特(George Eliot)的話,「在所有不同形式的錯誤中,預測是最不需要承擔後果的。」 可靠的預測,還是能成為我們行動的寶貴指南,天氣預報就是一個例子。即使對於下雨的預測,不像明天太陽一定會升起般精確,但仍有助於我們規畫一整天的活動。 但這名提問者並非要求天氣預報或其他類似預測,他希望的是我能編織一個,關於不確定未來的有趣故事,就像那位科學家編織了一個有趣故事一樣。即使他的故事確實成真了,但我們也不要過分崇拜他。 因為有許多類似的故事:關於人工智慧的危險,或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這些預測通常是無用的,不因為它們是錯的(雖然通常是錯的),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這些預測。 俄國名作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對1812年的俄法戰爭,做了一個詼諧的評論。50年後,他將這個評論寫進了《戰爭與和平》中,「每個人都預期有戰爭,但沒有人為此做準備。」後來,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特別顧問卡明斯(Dominic Cummings),在英國的COVID-19調查中引用了這段話。 如果要從20世紀挑選一個案例,則是2次世界大戰前,美軍在1932年進行一次戰爭模擬演習。演習指出,來自太平洋對岸的空襲,可能會對美國軍事基地造成危險。 但就如科普作家強森(Steven Johnson)在著作《遠見:我們如何做出最重要的決定》描述的一樣,美國海軍戰略家已提前看到珍珠港潛在的災難,但他們沒有做出任何回應,而是寄望會發生最好的結果。 很容易理解為何一些預測者,喜歡將自己比喻作特洛伊的公主卡珊德拉,擁有看見未來的能力,卻被眾人忽視。如果要避免與卡珊德拉相同的命運,我們可以採取一些行動來使預測有用。 即使預測者往往提前給出警告,但人們卻經常選擇忽視。除非大家能說明如何使用這些預測。 預測描述生活場景才易被採信 首先,預測必須明確而生動,希臘神話中卡珊德拉的預測雖然生動,卻相當隱晦。比如她預測阿伽門農國王將被他的妻子謀殺時,「公牛必須遠離母牛,她將抓住他,使他在她的黑角上掙扎。」這段預測只有在謀殺發生後,旁人才能明白。 美國未來研究所(IFTF)資深研究員麥高妮格(Jane McGonigal),在最近的著作《想像未來》中寫道,要使人們更願意採信預測,就要促使人們想像一個預測成真後的具體生活場景。這種做法有時也被稱為「未來情節思考」,本質上就像是一場心理上的時空旅行。 在2019年對於COVID-19疫情的預測,若是能加入人們在疫情影響下的生活:包含每天跟著線上健身教練運動、只有少數的幸運者擁有足夠的口罩、衛生紙及義大利麵條等。加上這些想像,預測的警告性將更加真實。 我不能保證「未來情節思考」真的能解開未來的謎團,我們也不太可能在2019年10月,就精確想像2020年4月會發生的事,但任何嘗試以具體、日常的方式去猜測未來,都能為我們帶來驚人的洞察。 從預測者那裡得到的,是打開我們對不同未來的眼睛,激勵我們預見不同的威脅和機會。 好的預測是給出兩個矛盾情境 第二,雖然這有點矛盾,但一個好的預測,必須承認未來是無法預知的。《戰爭與和平》中也有這樣一段話:「萬物之中唯一能被科學確定的事就是,所有事情的發生都依賴於無數的條件上,而這些條件只在某個時刻會突然變得很重要,只是沒有人可以說明那一刻何時來臨?」 這就是為什麼我寧願在預測時提供兩個生動、合理但相互矛盾的情境供參考,而並非只有一個。單一的預測注定了虛假的可能性,因為它假設我們完全相信這個預測。 但如果有兩個引人入勝卻又相互排斥的預測呢?我們就會從無聊的「將會發生什麼」的問題,轉向更有用的問題:「假使任一情境實現了,我們該怎麼做?」 最後,預測需要針對不同受眾來設定。在理想的情況下,這個受眾應該積極參與預測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消費預測結果。戰爭遊戲、角色扮演活動、和情境研討會都對此有所幫助,因為如果一個預測沒有辦法理解受眾目前的擔憂和盲點,這個預測一定會被忽略。 預測並不需要也無法太準確,雖然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們通常只能在事情發生時才知道預測是否正確。我希望能從預測者那裡得到的,是打開我們對不同未來的眼睛,激勵我們預見不同的威脅和機會,因為未來無法被知道,它們只能夠被想像。 ...

2023.12.21

財經

立誓戒菸、戒酒或戒甜點——這類新年到來的儀式,並不適合我。一直以來,我覺得新年新希望最好是增加一些正向的目標,而不是去減少壞習慣。每當新年到來,我通常會決心要多運動、參加更多現場演唱會、或多花時間與我的孩子們相處。 我的希望並非總是實現——結果有好有壞,只是添加好目標總是感覺更有建設性。我認為生活要更加美好,應該添加好東西,而不是去減少壞的東西。 不過我也開始懷疑了。即使是「正向的」和「有建設性的」,這兩個詞也意味著一種添加上什麼的心態。我該學的也許是減法。 減法,不是去掉那些負面的東西就好,有時要減少一些好東西以騰出空間。 減法的藝術:好東西也得捨棄 英國音樂製作人伊諾(Brian Eno)和藝術家施密特(Peter Schmidt)為了激發創意,發明了一套極富影響力的白色卡片,稱為「迂迴策略」(Oblique Strategies),其中的建議包括:「使用更少的音符。」真是太對了。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克羅茲(Leidy Klotz)在著作《減法的力量》一書主張,像我一樣缺乏減法本能的人無所不在。 假設有一座用樂高積木堆出的橋樑左高右低,你會往低的橋墩增加積木?還是從高的左邊拿掉一些支撐?儘管從左邊拿掉積木會更容易,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往右邊多加積木。 克羅茲在跟兒子一起玩積木時,注意到這種傾向,他很快與其他研究者合作,以正式實驗測試這個樂高假設。這個研究用了一個又一個例子,展示了克羅茲所謂「減法忽視」(Subtraction neglect)的現象。 如果研究者要求受試者去改良一道湯品的食譜,結果幾乎總是建議添加額外的食材,而不是去掉一些。若要求修改一段重複的音樂,受試者會添加額外的音符,而不是削減既有的段落。 其中一個實驗,要求受試者去優化某個華盛頓特區一日遊的行程。原本的行程緊湊到不合常理,要在14個小時內造訪十幾個目的地。即使如此,也只有4分之1的人想到,只有刪減一些活動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這並不表示,我們從來不考慮減法。新年新希望向來是要戒掉壞習慣,許多節食計畫也在要求減少攝取熱量,或排除不健康的食物。我也記不清有多少例子,都是在說企業要擺脫惱人會議。 但關鍵在於,減法是門藝術,而不是去掉那些顯然負面的東西就好。有時候,你需要減少一些好東西以騰出空間,讓其他的好東西也得以喘息。 寫待辦事項時也要想停辦事項 就像《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1939年所寫:「完美最終達成,並非是不能再添加什麼,而是不能再刪減什麼的時候⋯⋯。」 這感覺很像極簡主義,但「少即是多」的極簡主義,和減法之間仍有微妙的差異。一個人可以通過添加一些裝飾,設計出一棟極簡主義的房子;但克羅茲關心的是,當你積極去掉已經擺在面前的東西,究竟會發生什麼。 做為一名經濟學家和作家,我是減法福音的信徒。編輯更多時候是減少而非增加文字的過程,而經濟學家的養成更少不了「機會成本」的概念——你購買的每樣東西、做的每件事情,都代表你犧牲了購買其他物品、或從事其他事情的機會。 但當我思考未來3個月內,我每週訂下的行程、以及希望實現的待辦清單時,卻陷入了掙扎。我還能減少什麼?我想完成所有的事情。 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建議,將同一類物品都收集到一個地方,然後逐項問自己:「它能讓我怦然心動嗎?」這個程序對T恤來說很有效,但當我看著我的目標和承諾時,也沒有什麼幫助。 所以我寫信給克羅茲尋求建議,他能否提供一些生活技巧、一些聰明的經驗法則,幫助我少做一些事?「當然,」他寫道:「如果你寫下待辦事項,同時也要考慮停辦事項。每次想到一件新活動或新責任,就強迫自己停止兩件已在做的事情。」 如《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所寫:「完美,並非是不能再添加什麼,而是不能再刪減什麼的時候。」 做反向試驗決定哪些事可以不做 但他隨後巧妙指出,光是我自問了「我應該少做什麼?」就已經擺脫了減法忽視的認知偏見。如果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卻想不到能夠停辦什麼,也許的確沒有什麼需要減少。 克羅茲建議了一個他稱之為「反向試驗」的實驗,要求暫停做某件事。「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他寫道,「有時沒有辦法確定,停辦一件事會得到什麼結果。」 也好。雖然我仍然想不到生活還能減少什麼。少運動嗎?不行。少見孩子嗎?也許孩子們希望如此,但這不像是個高尚的計畫。少點藝文活動、音樂,或是朋友聚會? 從達文西身上,克羅茲提出一個建議,也許我就減少工作就好?就如達文西所說:「有時天賦異稟之人,在工作最少時反而成就最多⋯⋯。」 天賦異稟!讓人也想要同樣自負。如果我工作得更少,成就反而更高,這個保證更讓人心動。若是我的編緝能隱晦的知道這一點,那就太好了。 ...

2024.02.07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