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曾和主管無話不談,一提離職就關係生變⋯多年後才理解主管變臉真原因 前陣子因為朋友介紹,我重回職場擔任某外商公司主管。在加入這家公司前,有段日子我任職於大公司,同事間的勾心鬥角是家常便飯,但我已經厭倦這樣的辦公室生活。 在過去幾段工作中,我遇過一些很好的同事,好到離職多年,仍舊會傳訊息聯絡或相約吃飯;還有人在我出書時,二話不說的支持我。因為這些經驗,我不會斷然認為,職場上沒朋友,甚至還覺得,有職場友誼工作才會開心。 我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曾經跟一位主管非常要好,我跟她幾乎像朋友一般無所不談,在專業和能力上也極度互補。在職期間,她在金錢上沒有虧待過我,我這輩子能脫貧也多虧了她。不過好景不常,某一次她的盟友發現我有想離職想法,我和她的關係就逐漸生變了。 我提離職那天,她打給我說,其實我一直都知道妳想走,因為我的盟友已經告訴我。在電話中,她故作大度,並祝福我未來一切順利,但很可惜的是,我離職後再也沒有跟她聯絡。因為,當時她一掛電話,就開始找接替我的人選,讓我覺得自己被利用、被真心換絕情。 直到多年後,我換了幾份工作,遇到更多表面上喜歡我、但只是為了利用我的人,我這才發現,第一任主管其實是人品很好的人。真正造成我們無法延續關係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不在同個圈子裡了,我們已經沒有「共同利益」。 能貢獻價值,才能成為別人的人脈 離職後,前公司的主管或同事會不會繼續和你聯繫,比起交情、人品、自己做人成功與否,更重要的是,你的價值是否還能幫到你的前同事和前主管。你得先是一個有用的人,才能得到你想要的幫助。 怎樣的人,才是離職後,前同事、前主管才會想繼續保持聯絡的人?其中一個重要基準就是,你在職期間,是否能毫不保留的貢獻自己的價值。 說到底,人在職場上,本就該付出自己的專業與人脈,只要是公司的事,就算是跨部門也就該協同合作、一起解決,而不是同事間互扯後腿。你的人品和能力如何,同事都能從日常工作中看出來。 我自己從出社會以來,無論是當基層員工還是當上主管,一直都是毫不保留的付出價值,甚至不求回報的幫助自己的同事跟學生。因為我相信,怎麼對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我。很幸運的是,最後在我人生落難時,這些人都成為了我的最強後盾。 3個重點,成為有價值的人 以下這3點,是我展現價值的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將自己的職場人際關係經營得更好,同時也成為他人眼中,有價值的人。 1.無論同事是離職或在職,都要保持聯絡,並善用自己的專業協助解決問題 這一點在我待業時感受很深。我以前的同事離職後換了間新公司,他還不忘我的專業,長期找我寫文章,讓我在離職照顧家人時,還能有收入支撐生活。我早年擔任外商人資時,還有同事在我不認識他的前提下,私下教我行銷跟撰寫英文履歷的技巧,幫助我轉職成功。 現在回想起來,其他人願意幫助我的關鍵就在於,我也曾經毫不保留的幫助過前同事。甚至在前同事被公司資遣時,主動說如果需要人資部門的推薦信,請找我寫。 2.善用人脈幫公司解決問題,雖然你是誰很重要,但你認識誰更重要 另外,我想提醒只為了私利而出來工作的人,最好別機關算盡太聰明。其實同事和主管都看得出來,誰是在無私幫公司解決問題、誰能不吝嗇掏出自己的人脈幫公司解決問題。 有關係可靠、可貢獻的人,在老闆眼中才是有價值的人,因此,無論在哪個產業,都要累積不同專業的人脈存摺。一個人的能力很有限,但很多事情往往就因為有人脈,可以很快的水到渠成。人脈就是你遊走江湖的資本。 3.分清楚什麼是工作上的人脈、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兩者皆非 最後一點最重要。無論你多麼無私、不求回報的幫助別人,也請認清,有些人就是人品差!雖然多數時候,你會因為懂做人而得到幫助,但還是有許多人只是想從你身上詐取利益。 我曾經幫助過一位學長介紹工作,最後他竟然想跟我借很多錢。他為了借錢鋪陳許久,平時請我吃飯只是希望我放下戒心。只想從你身上得到好處的人,既不能當朋友也不能當作人脈。 有一位同校的學姊,我跟她是在校友會上認識,剛好很聊得來,我們成為不錯的朋友。後來我在工作上有需要她幫助的地方,她都基於友誼而不求回報的幫我,像這樣的關係才是真朋友。 想知道一個人究竟是人脈還是朋友,其實方法很簡單,你可以要求這個人幫你一個小忙。如果對方不願幫忙,那就不是人脈,也不可能是朋友;另一種情況是他願意幫你,而且是非常自願的幫了,這就是朋友。而以學長的例子為例,他向我借錢、求我幫忙,我不但沒借他錢,也沒有再跟他聯絡,那我就不是他的人脈,而他也不是我的人脈。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5.08
財經 她30歲前還清百萬學貸,變身存錢KOL:人們對存錢的理解是錯的 很多人認為「存錢」很難,覺得是一件永無止境的苦差事,特別是在廣告滿天飛的社會中,要抵抗消費誘惑,又是另一種天人交戰。 然而,身為Z世代的菲律賓裔美國人伯娜·阿納特(Berna Anat),才30歲就靠著存錢,還清超過5萬美元的學貸和卡債(約合新台幣163萬元)。 她認為,存錢是實現自由的關鍵,並將所有理財心得出版成《Money Out Loud》一書。 如何以正確的心態存錢? 當你只是為了存錢而存錢,會覺得是一種懲罰。更有人覺得存錢煩悶又無聊,還是一種心理負擔或壓力。 「你應該有非常具體的存錢目的,並且通過制定非常具體的儲蓄目標來給自己指明方向。」阿納特對《商業內幕》說。 阿納特認為,當你把錢存進帳戶中,就像是把錢放進自己未來的口袋裡,感覺非常美好,「有一天,未來的自己會感謝我。」 她希望大家改變心態,擁有好的儲蓄習慣,實際上是在為了未來的自由做準備,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對於從來沒有存錢習慣的人來說,該怎麼開始第一步? 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存錢? 阿納特強調,存錢需要意志力和規劃。首先給自己一個方向,設定「具體的」儲蓄目標,才能去追求並實現。她說:「制定預算,讓我開啟了成年生活中所有最美好的部分。」 如果儲蓄目標或理財計劃不夠明確,很可能缺乏持續的動力。而「存錢」的關鍵就是數學:為了存到錢,你的收入必須超過你的生活成本!如果你每個月都花完所有的薪水,那麼就沒有餘裕為未來儲蓄。 存錢,能成為生活的主人 存錢不僅能帶來自由,還能給自己安全感。阿納特認為,有了錢才能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化,而不是反過來被生活主宰。 能提前達到財富自由的人,都相信「勤儉致富」,並且堅信「存錢」或「金錢」,只是為了實現財務和生活目標的工具——真正驅使他們累積財富的動力,都是為了擁有更多自由。 目前阿納特經營的個人Instagram帳號上,也分享了許多關於金融理財的知識,她擅長用潛顯易懂的方式,教導美國年輕人如何存錢,她在其中一則短影貼文裡,就分享了她用海報畫出存錢目標,並在每次成功達標後與室友開心慶祝的畫面。 「在你一生中做過的所有事情中,存錢可說是其中一件最棒的事情,」阿納特說。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BI2、HeyBerna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4.27
生活 金馬60》2023最暖心的親情電影《本日公休》:無法理解彼此沒關係,只要繼續相愛就好 我想起,當年考大學填科系時,母親無法理解,為什麼明明分數夠,我就是不願意去念師範學院;大學畢業後求職,... 2023.11.22
財經 超高齡社會來臨 中國信託銀行提供財富管理解方 善用信託顧好「退休三本」 晚年生活自主有尊嚴 「大通膨+超高齡」時代來臨,善用新型態工具照顧未來的自己! 臺灣成為「高齡社會」已經超過二十年,明年更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加上平均壽命呈現逐年攀升趨勢,絕大多數人都有危機意識,盡可能提早存退休金或養老金,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近幾年,從疫情、通膨、升息到地緣政治衝擊,前景未明的總體環境因素,導致不少退休族乃至準退休族的資產配置縮水,結果原本預設的各項開銷支出必須做出取捨,心理壓力逐年增加。 重視老本、病本與保本人生下半場無後顧之憂 陪伴無數金融客戶迎接人生各階段的理財規劃,中國信託銀行深知高齡退休族群的資產配置,無法承受過大波動與損失,於是為了協助做好全方位資產準備,避免被通膨壓力、投資風險,甚至已成全球新興威脅的金融詐騙所吞噬,特地提供符合高齡世代需求的退休安養信託、預簽型安養信託等金融工具,確保擁有無所畏懼的人生下半場。 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楊淑惠進一步解釋:「許多人以為存夠錢就能退休,但計畫容易趕不上變化,想擁有不走調的老年生活,應該從及早重視『老本、病本與保本』開始。」所謂「老本」,是高齡退休族依循最初設定目標,能夠持續獲得穩定金流,滿足必要、需要及想要的各種開銷;「病本」是除了日常重視身心健康,可再購買實支實付保險、長照險,或設立專款專用信託專戶,不讓隨年紀增加的醫療支出,嚴重影響退休生活品質;最重要的「保本」,則是高齡退休族可以預先透過退休安養信託、預簽型安養信託,約定退休金專款專用,替自己擬定妥善照顧與資產保全計畫。 退休安養信託專款專用保障晚年生活金流無虞 高齡八十歲的張奶奶,正是聰明運用退休安養信託,確保晚年生活自主有尊嚴的最佳案例,由於她前年確診失智症,已取得監護宣告,在臺灣任職醫師的大兒子,以及長年旅居海外的二女兒與小兒子,一起協議送往安養機構,接受更妥善的全天候照護,同時為了管理媽媽的財富資產,用於支付生活費、看護費與醫療費,去年再交由中國信託銀行量身規劃退休安養信託。 有了這份大兒子擔任監護人、二姊弟擔任信託監察人的退休安養信託,身為受託人的中國信託銀行,會定時從帳戶撥付相關費用給安養機構,不怕子女一時忙碌無暇支付,也能減輕例行性金流負擔;而且三位子女共同擁有信託帳戶指示權,一旦臨時有額外資金動支需求,只要過半數同意,即可指示受託人進行撥付,避免資產運用或未來傳承引發爭議。 「獨立與透明,正是信託帳戶的兩大特性,中國信託銀行又會定期提供財務報告,讓子女隨時掌握資產運用狀況」,楊淑惠強調退休安養信託,不僅讓長輩辛苦存下的財富,得以專款專用照顧好自己,就算子女在國外,也能查看各項支出細節,不怕有心人覬覦或侵占,一起守護長輩的晚年生活。 預簽型安養信託低門檻實現守財與理財雙重夢想 至於針對準備退休的中壯年族群,中國信託銀行推出與時俱進的預簽型安養信託,希望鼓勵更多人及早替自己穩健規劃未來,因為比起傳統的安養信託,信託受益人年滿五十五歲即可申請,成立門檻僅需新臺幣十萬元或等值外幣,成立後也可隨時存入資金,大幅增添運用靈活度。 尤其為了因應不同理財屬性需求,中國信託銀行將預簽型安養信託的資金運用分成二大類,第一種是受託人可將資金做定存管理,適合不想傷腦筋又不想承擔投資風險的族群,第二種是由委託人、受益人或信託監察人,決定投資標的或辦理定存,適合願意承受投資風險又想自主投資的族群,藉以累積放大資產。 「無論屬於哪一種類型,信託既能靈活理財、穩健保本,還能確實防範詐騙,是高齡退休族或準退休族的最佳資產配置工具」,楊淑惠執行長指出,中國信託銀行目前有三百一十四位同仁取得「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認證,另有一百五十五位同仁取得「家族信託規劃顧問師」認證,讓客戶可以安心信任,提供信託、保險、遺囑等整合服務,以及協助量身訂做家族財富傳承、家族信託等全方位規劃,滿足伴隨高齡化社會而來的各種資產保全需求,真正創造富足第二人生。 加入中國信託「財富管理LINE官方帳號」,即可掌握最新退休、理財重要資訊! https:lin.ee0uy1A4M中國信託銀行官網人生財富學院專區提供各世代理財解方,歡迎上網查詢https:reurl.cc4Wvqy3 ... 2024.07.02
生活 《進擊的巨人》10年動畫完結:我們就像艾連,從懵懂少年變成理解「世界很複雜」的大人 (提醒您,內文有部分段落提及《進擊的巨人》的劇情,若還沒看過此部作品的讀者,建議先觀賞完作品後再來閱讀。) 《進擊的巨人》動畫自2013年在日本首映,至今剛好10年完結,很多人的青春似乎跟著最後的The End一起結束。 跟著動畫在這10年裡一起長大的我們,也被每一季的「To be continued」分隔成一個個階段,跟著主角艾連・葉卡一起改變看待自己的人生及世界觀。 《進擊的巨人》之所以經典,除了他龐大的世界觀與敘事架構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部長達10年的連載,主要觀眾和艾連一起長大成人。每個年齡層感受到的事情、最喜歡的場景都完全不同。隨著每一季的劇情推進,艾連一直改變對生命與世界的認知,這樣的觀影體驗真是絕無僅有,絕非是完結之後,才開始花個幾個禮拜一次追完的人能感受,我們也很難再有10年重來一次的成長感受。 2013年,《進擊的巨人》第一季:艾連與人類對抗巨人 10年前還是學生,相對幼稚不成熟的我,一下子就被渺小人類對抗牆外巨人這種絕無僅有的熱血設定吸引。關注的重點是,人類與巨人的帥氣對決,灑狗血的犧牲和奮戰,以及士兵使用立體機動裝置飛翔的精彩畫面。我們跟艾連一樣,單純為了追求牆外的美好風景而努力著。 2017年,《進擊的巨人》第二季:艾連化身巨人對抗巨人 這時是漫威超級英雄全面稱霸影視作品的時代,難得能看到類似於駕駛鋼彈或《環太平洋》的巨大人形概念。由人變身巨人,與其他巨人發生戰鬥。虛長4歲的我初入社會,這時我的思維層次和艾連一樣,渴望獲得超能力,擁有更大的力量對抗敵人、保護身邊的人。 2018年,《進擊的巨人》第三季:艾連身為人類質疑人類 過了1年,我和艾連一樣,一邊帶著更多的疑惑、一邊奮戰。直到牆內的人奪回被巨人佔領的區域後,才揭開城牆與王室血脈希絲特莉亞潛藏的祕密,以及這個世界的歷史。原來城墻內和城牆外的世界,不是艾連認知的一切,他學習到的歷史觀也不完全是正確的。身為人類,竟然不是被巨人所困,而是被另一群人類放逐。 此時的我,已在社會中打滾一段時間,剛好在社會化的過程,我逐漸發現,身為台灣人,原來以前認知的國族觀念與歷史,都是被刻意引導的結果。沒有獨立思考的我們,就如同被關在牆內的人類一樣,卻不自知。 2020年,《進擊的巨人》最終季:艾連以一己之力對抗世界 新冠疫情爆發後,我們被迫思考如何和全世界共同承擔風險,這時候的艾連和我們都不再是只在意自己和小情小愛的年紀。艾連走出帕拉迪島,在世界各國政治權衡與歷史傷痛的衝突間,尋求和平的方案。 故事進行至此,作品的世界觀突然放到全世界這麼大。議題一下子從一個小島人民的存亡,延伸到全世界、甚至是累積2000年的歷史衝突,無力處理紛爭的少年,也只能接受「發動地鳴」的選擇。 社會、新聞、網路社群每天吵吵鬧鬧,但就如同疫情一樣,將人的微觀利益放到世界格局來看,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也無足輕重。 2023年,《進擊的巨人》完結篇:艾連用生命讓所愛之人自由 直到2023年,《進擊的巨人》至今早已過了10年。小學生已是大學生,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成了家、立了業。回頭看看過去追求的夢想、吵過的架、辯論過的議題、支持過的候選人或政黨,似乎早已變了樣,或讓人一笑至之。 到頭來,無論把動機與理由說得多偉大,其實我們都是為了身邊所愛、所重視的人與土地而努力罷了。 人類都是自私的,即便發動地鳴、消滅80%人類的艾連,到頭來也僅僅是要讓自己重視的人活下來,成為世界英雄、享受短暫的和平。「世界和平」,到頭來只是重新開始一個循環,只要有人類,就永遠不會結束,也不會學到教訓。 看完《進擊的巨人》的我們,在感嘆艾連與帕拉迪島人的命運時,也別忘了我們也處在戰爭的高度風險中。我們看著被巨人激發起的仇恨,也看著烏俄戰爭與以巴衝突。思考辯論著我們究竟是為了國族大義的無私,還是為所愛之人的自私而戰時,最起碼,我們身在自由的台灣。 我們在這10年間,能自由的成長與接觸任何價值觀,而不會遇到如同2015年時,以「保護年輕人的健康」為理由,被中國文化部要求各相關單位禁止發布包括《進擊的巨人》在內的38部動畫和漫畫作品的相關內容。 我們和艾連都是自由的,而自由是需要獻出自己的心臟才能擁有。 *本文獲「吳崟睿」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DS_BOX_35028}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11.10
管理 消費者拒喝、股價連年下跌…可口可樂如何靠「傾聽」的力量重回巔峰? 我聽過一個戲謔的說法:我們只聽到了一半所說的話,聽進去一半聽到的,理解一半聽進去的,相信一半理解的,最後只記住了一半相信的...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