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巴菲特明明在拋售股票,卻對蘋果死心塌地!理由超乎想像 在全球股市近期波動之際,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持有高達3,342億美元的創紀錄現金儲備,去年總共售出價值1,340億美元的股票。 但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股神去年大賣股票,蘋果仍是其最大單一持股,約佔波克夏投資組合的28%。這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後,隱藏著擁有「奧馬哈先知」之稱的巴菲特深思熟慮的投資哲學。 巴菲特對蘋果不尋常的愛 巴菲特於2016年首次買入蘋果股票,此舉曾讓許多長期關注他的投資者感到意外。自那時起,波克夏不斷在不同時間點增持蘋果股份,在向美國證交所提交的最新申報文件中,蘋果佔波克夏股權投資的28%以上。 對巴菲特來說,蘋果的吸引力源於三個關鍵因素: 首先,他視蘋果為消費品公司而非科技公司,認為其擁有強大的品牌忠誠度,降低了持有風險。 其次,蘋果擁有強勁的現金流和對股東友好的政策,持續回購股份並派發股息。 最後,是蘋果的「經濟護城河」——消費者一旦進入其生態系統就難以轉換,這替此間公司創造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蘋果不僅僅是一家科技公司。它提供具有強大品牌忠誠度的有價值消費產品,」巴菲特在接受CNBC採訪時曾這樣評價。這種獨特視角解釋了為何一位長期避開科技股的投資大師會對蘋果如此青睞。蘋果穩定的盈利、巨額現金儲備和核心產品線,完美契合巴菲特對成熟公司的投資偏好。 耐心不僅是美德,更是武器 隨著納斯達克和SP 500指數近期進入調整區間,跌幅一度超過10%,市場猜測巴菲特是否會在股市低迷時增持蘋果或其他股票。波克夏確實進行了一些適度的股票買入,但並未有大規模動作。 在2月份最新給波克夏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重申了他多年來的觀點:市場估值仍然偏高。「他對於把握市場底部時機不感興趣,也不追逐短期反彈,」研究機構Bigdata.com創辦人岡薩雷斯(Armando Gonzalez)說,「相反,他等待恐懼將價格推至風險回報方程式明顯傾向於他的時刻。」 岡薩雷斯補充道:「在巴菲特的世界裡,耐心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武器。」 不論市場如何變化,巴菲特對蘋果的堅持反映了他選擇長期看好的公司後,願意在市場波動中保持信心的投資風格。正如一位資深分析師所言:「即使市場混亂,真正優質的企業仍然值得持有。這正是巴菲特幾十年來不斷強調的投資邏輯。」 在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巴菲特那種「耐心不僅是美德,更是武器」的習慣,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值得投資者深思。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Fortune 核稿編輯:林易萱 ... 2025.03.24
管理 有些人能力沒特別強,卻總是上電視受訪?資深公關揭背後理由 有次我和一位中醫朋友共進晚餐,那天正巧是大暑,電視新聞播放一位「知名中醫師」在提醒民眾該注意的養生方法。 朋友不滿的嘲笑道:「其實他的醫術非常普通,投訴也很多,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他卻總能上電視,記者應該來訪問我才對!」 我告訴他:「因為人家有做公關啊。如果你不服氣,就該開始經營公關和事件行銷,讓你成為『刻在客戶心底的名字』。」 還有2個案例: 一位執業經驗不長的律師,因為時常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客戶的困境、他如何拆解個案,甚至主動協助一些社會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訴訟,這讓他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家事類訴訟案件」的指名律師。 他的專欄也經常被媒體轉載,只要發生相關事件,媒體就會訪問他。即使他的同業對他頗有微詞,視他為眼中釘,但他的知名度仍遠高於同業。 另一個是一家新成立的SaaS服務商,他們參加一場產業內的大型展覽時,在他們隔壁攤位的同業,比他們早成立許多年,用戶數和營業額都遠超他們。 然而,這家競業的老闆卻對他們說:「你們的產品確實還不夠成熟,但你們唯一贏過我們的,就是公關操作做得比我們好。」 這個成立不到1年的新品牌,其實在產品上市前便邀請我擔任公關顧問,為品牌建立完善的公關機制。於是,新品牌的名字開始鋪天蓋地的出現。無論是針對商業危機的評論、分享行業內幕的專訪,或是財經困局的分析,媒體都樂於報導創辦人的觀點。短短不到1年,他的品牌能見度已經超過了一家成立10年的公司,自然讓競爭者倍感不滿。 「為什麼競爭對手總能上電視受訪?」這個問題正是許多企業主的心聲,也反映出企業急需建立「公關機制」。透過「事件行銷」、「平衡報導」以及「經營媒體關係」等方法,成為新聞話題的來源,才能為品牌創造話語權,增加知名度,進而提高盈利。 做公關的6大招數 正如《雅各書》 2:17所言:「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如果你希望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就必須積極採取行動,不僅要有計劃,還要付諸實踐。 以下是「做公關」的6大招數: 1.找出「目標受眾喜歡的媒體」 在目標受眾喜歡的媒體上創造主動報導的機會。例如,配合時令和時事,分享你的趨勢洞見、成功案例。讓你的品牌資訊能透過媒體報導,不斷出現在目標受眾面前,以此建立信任感和熟悉感。 你可以定期向記者提供新聞稿,當記者需要找人分享觀點時,自然就會想到你。 2.善用事件行銷 事件行銷不能只有自我吹捧,而是分享你如何解決某個痛點、改善客戶的困境,讓故事更能打動消費者。 3.主動、快速的回應趨勢話題 撰寫相關文章,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或是投稿給媒體,讓市場注意到你在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見解。 4.規劃有影響力的活動 主動規劃能吸引媒體關注的活動,例如產品發表會、慈善活動,或是與意見領袖合作,吸引新聞報導,以增強你的品牌影響力。 5.強調品牌差異化定位 在所有宣傳中,你必須強調你的品牌差異化優勢,讓市場知道為什麼要選擇你,而非其他競爭者。 6.建立品牌的專業形象 透過媒體曝光、講座、觀點分享等方式,提升你的品牌影響力,讓消費者在尋求專業解方時,第一時間想到你。 如果你不想再被消費者或媒體忽視,就立即開始「做公關」!無論你的品牌有多小,系統化的公關策略都能幫助你打破沉默,讓你的品牌不容忽視。 市場不會主動認識你,你必須主動讓市場看到你的存在、瞭解你的價值,讓你的品牌變成「刻在消費者心底的名字」。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9.19
管理 在逆境中堅持到底的三個理由 受邀到台大E勢泮演講,我講了創業中屢經虧損,在瀕臨倒閉中煎熬了許多年的往事,聽講的學生很好奇,問了我:在瀕臨倒閉中,為什麼能堅持到底,是什麼支撐我持續做下去? 這個問題我十分熟悉,我陷入逆境多少次,我就問我自己這個問題多少次,這個事業還值得堅持嗎?我應該停止?還是要繼續?我繼續堅持有未來嗎? 每當我問這個問題時,我都會連續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現在經營的這個事業未來有前景嗎?是未來趨勢一定會發生的事嗎? 這是這個事業的本質,是世界上已經有的事業嗎?如果已經有人在經營,那這個事業就沒有創新性,未來前景就不大,也不值得看好。 但是這個事業如果還沒有人做,而我是那個第一個嘗試經營的人,那這是一個創新的事業、創新的事,通常有大發展,值得堅持到底。 這時候,我就會繼續問:這個事業未來一定會出現嗎?如果一定會出現,那我現在面對逆境,代表我還沒有把這個事業做對、做好。只要持續堅持,把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對,未來一定會成功。 我現在會遭遇逆境,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市場還不成熟。那我的堅持也很有道理,因為每過一天,離市場成熟的日子就越來越近,我最後終於等到雲開見月明。 如果第一個問題過關了,代表這是值得堅持的事業,那我就會問第二個問題:這個事業的成功關鍵因素有哪些?是我擁有的嗎? 成功的關鍵因素,不外乎錢、技術、團隊、市場、生意模式等,對創業者而言,很難面面俱到,要不是缺很多項,就是缺關鍵性的一、兩項,而每個事業的成功關鍵因素也各自不同,確定成功關鍵之後我們才能檢查自己到底擁有多少,還缺什麼? 對於自己尚缺乏的關鍵資源,如何補足,其方法都不一樣,如果缺錢,要去募足,如果缺技術,要透過研發,逐漸強化,如果缺人,要想盡辦法去遊說補強,如果是生意模式,則要靠努力經營去摸索學會。但有一件事非常明確,就是不可以有任何資源是我們絕對無法補足,如果有絕對無法補足的資源,那這個事業我們就必須放棄。 接著是第三個問題,也是最後一個問題:我有信心排除萬難,把這個事業做好嗎? 這是我給自己下的最後通牒,一旦決定堅持到底,那無論如何要做出成果,而自己就是那個關鍵人物,我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有決心可以完成這個事業。 當我問完這三個問題,而且答案都是正面的,那我就會堅持到底,義無反顧。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4.03.28
職場 無關能力,3種最常見卻最意外的升遷理由 ▌作者簡介:Cindy Lu,美國紐約大學(NYU)研究所畢業,20年500強外商品牌行銷工作經驗,熟悉B2C及B2B商業模式,管理過台灣、香港、中國市場,目前從事英文履歷及面試諮詢輔導工作。 你是否也曾看著公司發佈的升遷名單,心裡想著,「天啊,那個誰誰誰明明能力還好,怎麼也升官了!」你不孤單,這是很多上班族都有過的職場經驗。 「績效和能力」是正常公司用來評估升遷的主要考量,但卻不是唯一。我在擔任部門最高主管之後,每年都有機會參與跨部門的員工績效考核,以及升遷人選的討論,從這些討論中,往往能看到各主管心中的愛將人選,並不全是該部門中能力最好的人。 在績效之外,還有哪些因素能讓主管留下好印象,讓那些能力不是最佳的員工,也有被升遷的機會呢? 1.他可能很上得了檯面 很多外商公司都喜歡看起來「Presentable」的人,這個體面不只是看長相,更多是整體給人的感覺,包含:打扮是不是得體、言行舉止是不是合宜、英語說得好不好聽⋯⋯。「看起來像菁英」會更容易讓人相信你就是菁英,很多時候,也能彌補能力上的不足。 2.他可能很會服務老闆 很會服務老闆的人,不見得是狗腿,他可能只是擅長掌握老闆的喜好,能聊老闆喜歡的運動或餐廳、能講出觸動老闆笑點的笑話,在大家都躲著老闆的時候,讓老闆覺得很親近、很貼心。 這樣的人,就算在專業能力上只是平庸等級,也能有不錯的發展機會。 舉個例子,幾年前在某家外商公司工作時,有一位業務部的同事,其實能力和績效都只是中等,但他卻是當時美籍總經理的愛將之一,因為他總能在搭電梯遇到總經理時大方的打招呼、共乘,因而跟總經理建立了比較親近的關係。 之後,總經理在經過他的座位時,也會願意多停留幾分鐘跟他閒聊幾句。在總經理任職期間的幾次組織調整中,這位同事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排。 不要覺得很不公平,一樣的場景,很多同事會假裝要等別人,而不走進這班有總經理搭乘的電梯,有些人甚至會在電梯來之前就尿遁離開現場。 老闆也是人,也會因為大家對他的刻意迴避而覺得尷尬,對於能讓他免於尷尬的人自然會心生好感,這很正常。 3.他可能比較無害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不是每個升職的機會,都適合專業能力最強的人」,由其是當這個位子有一些跟人相關的挑戰時,公司往往會優先考慮提拔不會對現狀造成進一步傷害的人。 例如,一個氣氛緊繃、合作關係差的團隊,公司可能會選擇把專業能力中等,但情商高、性格溫和的人提升為團隊小主管,而不是工作表現最佳但個性強勢的人,因為當下的重點是穩定現狀、改善團隊關係。 升遷決定的背後考量,比你想像得有廣度。績效和能力,的確是重點,但並不是「績效從高到低=升遷機會從有到無」這樣的直接關係。人就是其中的變數,讓主管留下好的觀感,能驅動他願意放大去看、甚至去找你在工作上的優點。 員工平常展現的個性、做事風格,也都是主管用來判斷「哪些機會適合或不適合你」的參考資料。如果你希望掌握最大的升遷機會,就不能忽略平時讓人留下的觀感,以及在個性上應該要有的彈性。 *本文獲「Cindy Lu(職場C引力)」授權轉載,原文:看起來能力不怎麼樣的人為什麼被升職了?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