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期待

共有 10000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工作中,內向者經常發現這樣一種情況:自己做事很認真,也很踏實,周圍的同事和主管也都認同這一點,但就是得不到重視,在職位上遲遲無法晉升,或者晉升得很慢,薪資待遇也是處於止步不前的狀況。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難道真的就是我們常常認為的,公司主管不知人善任,只喜歡會討好自己的下屬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正反兩面做簡單分析。首先,踏實的人通常有哪些優點: 認認真真做事,更喜歡用做事來展現自己。 不會去刻意宣揚自己做出的業績。 不管主管安排什麼樣的工作,都會認真去執行。 很少與人爭論,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踏實的人有哪些不足: 很少與人溝通,不了解別人的想法和關切點。 不善於表達自己,很少向主管和同事表達自己的想法。 被動希望別人看見自己的付出,不會主動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 由此可見,做事踏實認真確實是職場中讓人按讚的品質,也是很多成功人士反覆褒獎的特質。但這裡有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就是被看見。你是一個很努力的人,但你需要讓別人看見你的努力,大家才會認定你很努力。 對內向者來說,容易困惑的一點是:我為公司做了這麼多,難道還不夠明顯嗎?還需要去說嗎?很多時候,還真需要去說。社會心理學家麥圭爾(William J. McGuire)提過一個重要的概念:認知吝嗇者。 意思是我們在看待別人的時候,很難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我們通常會偷懶,憑著以往的經驗和當下的感覺,簡單快速的做出判斷。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假如你無法充分的表達自己,別人就會按照他們的一貫傾向去理解你,這樣的話,誤解就很容易發生。 尤其是在公司中,職位越高的人需要處理的問題越多,處理問題的難度也越大。因此在與下屬溝通時,能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會越少。假如你不表達自己,你的主管也就沒有機會來真正的了解你。 因此,有些人之所以不被重用,並不是公司主管不喜歡認真穩重的人,而是在平時的工作中缺少足夠的了解。了解是信任的前提,沒有人敢提拔一個不了解的人,這導致了踏實工作的人容易被認同,但不容易被重用。 對內向的人來說,要想在工作中快速成長,就需要格外重視表達力。外向的人像個萬花筒,能用各種花樣和方式來呈現自己。這樣的表達方式很炫,但不適合內向者。職場中,適合內向者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詳細探討這個問題。 好的表達,需要框架 不管是面試,還是拜訪客戶,總避免不了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請你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或者介紹一下你的公司。這是一個開放性很強的問題,怎麼說都可以,但是表達能力的高低,也很容易從這樣的問題中聽出來。 有的人回答得沒有條理,想到哪說到哪,用一些很模稜兩可的語言,說的人自己明白是怎麼回事,但是聽的人就有點費力,甚至一頭霧水。應該怎麼表達呢? 在職場溝通中,表達的時候最需要考慮的是「精簡」——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全面的訊息。你不需要過多的修飾,也不必找動人的形容詞。大腦處理資訊的容量有限,表達越複雜,對方理解就越吃力,時間久了就會疲憊,也不會認真聽。 除了簡單、清晰,還有一個重要的表達原則,就是要有條理。你說得越有條理,別人聽起來越舒服,就越容易認同。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建構一個適合自己的語言表達框架。 在職場中,最簡單也最適合內向者的語言表達框架是: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訊息要點。舉個簡單的例子,業務人員向上司彙報工作時可以這樣說: 「經理,昨天跟某客戶溝通過了,他對產品很感興趣,但是要合作的話需要滿足3個條件:第一,關於貨款,先付70%,收到貨後再付尾款;第二,下訂單後保證一週內到貨;第三,保證產品品質,否則擔負20%違約金。經理,您覺得怎麼樣?」 這種訊息的傳達,就非常簡潔、清晰、有條理,讓經理明白客戶的態度,又很清楚的明白了客戶的條件和要求,接下來只需要做出相應的決定即可。 語言表達框架看似很簡單,也沒有什麼神奇,但是在聽者的潛意識當中會覺得:聽這個人說話很舒服。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在職場中表達的形式有很多。除了說話,也可以用寫的方式進行交流。比如很多公司都有寫日報、週報和月報的要求。有的人覺得這些事很繁瑣,所以在寫的時候很敷衍,應付了事。其實,這些報告正是上司了解你工作進展和能力的重要管道。 對內向的人來說,雖然不習慣口頭的表達和交流,但在用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時,會很自如。所以,認真的對待日常的工作彙報,好好利用這個工具,也同樣可以達到讓上級了解自己,甚至看重自己的效果。 社交軟體發達的現代,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很多原本面對面的溝通,開始被網路溝通所替代。這也就意味著,口頭表達的重要性正在被削弱中,而文字溝通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比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對內向的人來說,這是好的變化。因為內向的人喜歡思考,也喜歡寫下自己的思考,唯獨不喜歡說出來。盡可能用文字細緻的展現出來,可以讓別人充分的了解自己。 不管是說,還是寫,能讓別人了解自己,就是好的表達。內向者不用太在意自己口拙、口才不好,只要你想展示自己,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本文摘自晴好出版《對不起,我可能對人過敏》 {DS_BOX_37936}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虹伶 ...

2024.08.01

財經

日圓週三(2日)遭遇兩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因為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表示,日本的經濟還沒有為進一步升息做好準備,他的談話一出,導致匯市劇烈震盪。 日圓兌美元匯價週三收盤貶值2.02%,報146.47日圓兌1美元。今天早盤持續微幅貶值。 週三石破茂評論升息展望之後,日本銀行(央行)總裁植田和男也發表了類似的謹慎觀點,使得日圓收盤貶值逾2%,接近盤中的146.51日圓兌1美元低點。這是日圓自2022年6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貶幅,而且震盪幅度遠超8月初市場劇烈波動期間。 日圓週三走貶之際,美國公債遭到拋售,主要是新公布的美國就業市場數據強於預期;與價格反向的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漲約5個基點至3.78%。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週一表示美國經濟仍然穩健後,交易員下調了對聯準會大幅度降息的預期。 Lord Abbett投資組合經理兼外匯團隊主管Leah Traub說,「鮑爾重申,聯準會今年動作的速度,會比市場所預期的更為鷹派。現在又加上日銀表示當前升息已暫時不在檯面上,因而對日圓造成雙重打擊」,「幾週前市場過於看跌美元,現在不得不重新調整倉位。」 荷蘭合作銀行外匯策略主管Jane Foley指出,日圓本週的波動「凸顯出市場非常不穩定,這代表圍繞著日銀政策和首相的潛在影響或干涉,存在根深柢固的不確定性」,「鑑於市場的敏感程度,我預期今後首相將減少就日銀政策發表評論。」 今年8月初,隨著日銀決定升息,交易員痛苦地削減借入日圓的外匯押注。當時日圓匯率波動率飆升,在全球拋售利差交易的情況下,日圓開啟漲勢。 然而現在基於日銀可能延後升息,日圓的前景正在惡化。 三菱日聯駐紐約外匯交易員Yuya Yokota認為,日銀如果像8月時升息並衝擊到市場,對石破茂的新政府影響將很巨大。因此他推估,「日銀今年不會再次上調政策利率,日圓貶值將持續到今年年底」。 彭博策略師也提到,由於石破茂的言論更偏鴿派,再加上基本面與技術面的因素,日圓可能會再進一步大幅走弱。...

2024.10.03

職場

許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有過這類經驗,他們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確定想做什麼,因此,會聽從父母或朋友的建議,開始朝別人的願望和夢想的方向前進,不一定自己真心想要的。這一點不足為奇,孩子都是先透過父母和其他榜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沒有其他參考指標。 有多少人是因為父母的期望而進入法學院?有多少人為了讓母親高興而結婚?有多少人選擇了一份「正當職業」,而不是追求電影或戲劇事業?每次只要看到有人中年轉行,你幾乎可以確定他們過去一直活在別人的夢想中,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雖然這種轉變可能帶來重大混亂,但他們比那些從未追求過自己夢想的人更幸運。 只有擁有自己的夢想,才有可能成真 許多人出於理性考量而忽略了自己內心的渴望,他們選擇一份職業,只是為了取悅父母、配偶或其他人。這麼做可能使他們盡了義務,但卻不會成功,因為你無法實現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夢想。 回顧你過去的生活,你的計畫、目標和願望是否受到他人的左右?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對你憧憬的未來產生什麼影響?你的夢想是否有可能來自於……父母對你的期望?別人對你的期望?你對自己的期望? 還是來自於……真正的你和你的人生意義? 每個人都有責任為自己釐清這一點。事實上,只有在認清自己的夢想之後,才有可能活出上天只賦予你的人生。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所言:「每個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接受外界強加或規定的,無論看起來多麼崇高。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我們也很清楚結局如何。如果將唯一的機會浪費在別人的觀感或經歷,將會多麼遺憾。」 如果你願意踏出那一步,想要擁有屬於自己夢想,請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一、願意下注在自己身上 如果沒人相信你,你還是可能成功,但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永遠不會成功。的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也很難相信其他任何事情,世界再大你也漫無目標,沒有向前邁進的動力。然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相信自己,當他們有強大的自信時,就會願意下注在自己身上。  擁有一個夢想代表你對自己的信念超越了恐懼。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辦到,如果你想要實現夢想,就必須下注在自己身上。 二、好好過生活,而非僅僅接受生活 選擇權是一個人擁有的最大力量,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是接受生活,而沒有掌握自己的人生,結果無法擺脫自己的困境。 選擇過你的生活,而非僅僅接受生活,對於實現你的夢想至關重要。大屠殺的倖存者艾莉.維瑟爾(Elie Wiesel)在《燃燒的靈魂》(Souls on Fire,暫譯)中寫道,當你死後去見造物主時,你不會被問到為什麼沒有成為救世主,或為什麼沒找到治癒癌症的方法,你唯一會被問的問題是:「你為什麼沒有成為真正的你?為什麼沒有全力發揮你的潛力?」實現上天賦予你的潛力需要對自己和個人生活負責,這代表要積極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就是要對自己、對希望、和對夢想表達支持。每次你一說可以,都會開發自己的潛力和更大的可能性;如果你習慣說不行,可能會感到困難。如果你這正好是這樣的人,至少要願意對自己說「也許」。永遠不要忘記,你是個奇蹟,是獨一無二的,具備別人未曾擁有或永遠不會擁有的才能、經驗和機會。好好發揮你所有的一切是你的責任,不僅為了自己的利益,也為了每個人的利益。 三、熱愛你做的事,做你熱愛的事 那些追求個人夢想的成功人士,熱愛自己做的事,並做自己熱愛的事。他們會任由自己的熱情和天賦引導。為什麼?因為天賦、使命和潛力總是相輔相成的。我不相信上帝會犯錯,祂不會創造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有天賦,卻對另一個毫不相關的領域感興趣。只要我們有勇氣追求個人使命並願意承擔風險,天賦和熱情總會找到可能的契合點。 《這輩子,你該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作者坡.布朗森(Po Bronson)寫道: 我相信未來的事業成功取決於一個問題:我該如何規畫自己的人生?是的,沒錯。人們之所以成功,不會是因為追隨了一個「熱門」的行業(比方說網際網路),或是奉行某個特定的職場指導口號。他們的成功取決於關注自己的真實本質,將之與自己真正熱愛的工作結合起來(因而激發出不可思議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許多成功人士都附和布朗森的說法。惠普前董事長兼執行長卡莉.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建議說:「熱愛你做的事,否則就不要做。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做出任何選擇時,不要一心只想討好別人,或是因為這在他人的成功標準上排名很高。你選擇要做某件事,是因為這件事能觸動你的情感和思維,同時讓你想要全心投入。」不要成為別人夢想的奴隸。為什麼?因為一旦你有了一個夢想,夢想也將主宰著你,成為別人夢想的奴隸會變成一場噩夢。 四、不要將自己(或你的夢想)與他人比較 我認識的每個人都想成功,但幾乎每個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定義。你如何定義成功?你是否認同《韋伯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的定義之一:「獲得財富、名聲、地位等」?如果是的話,那麼多少財富或多大名聲才算夠成功呢?你應該選擇一個任意的目標嗎?應該將自己與他人相比較嗎?如果你決定全心培養有品格的孩子或為社區服務,這是否代表你不如那些取得高位或財富的人成功?我不這麼認為。 成功就是從生命的起點開始,充分發揮你擁有的,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不應該任由他人為你設定標準,也不應該試圖活在別人的夢想中。與他人比較對自己沒有好處,不會讓我們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夢想。當我們陷入比較遊戲時,就像牧場中的乳牛看到一輛牛奶貨車經過,標語寫著「巴氏殺菌、均質、標準化、添加維生素A」,於是一頭牛對另一頭牛說:「感覺自己好像有所不足,不是嗎?」 我的作家朋友喬依絲.邁爾(Joyce Meyer)有句話很有智慧:「上帝會幫助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但祂永遠不會幫助你成為別人。」如果你過於關注與他人的比較,和自己的不足,就會忽視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今,我已經六十多歲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十八/四十/六十法則中蘊含著極大的智慧:你在十八歲時,會擔心每個人對你的看法;你在四十歲時,不再在乎任何人對你的看法;等到了六十歲時,你會發現根本沒人在乎你! 五、即使別人不理解你,都要相信自己對未來的願景 你不是偶然的存在,你來到世上是有原因的。思想家愛默生曾經說過:「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第一個祕訣,亦即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某個原因的天意安排,或是你的內在天賦中有一個明確的使命,只要你遵循自己的天命,就會很好並且成功。」 儘管你內在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目標,但別人未必理解你。就像阿諾.史瓦辛格一樣,你可能看到自己的未來景象,但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傲慢或自以為是。不要讓這阻撓你追求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吧。 你擁有無限可能,勇敢做自己吧! 記者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於一九九二年獲得普利茲獎,在她心中有一個夢想和對未來的願景,使她走上了一條別人無法理解的道路。在二○○二年對莎拉.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的畢業生致辭中,昆德蘭說道:「當我為了成為全職母親而辭去《紐約時報》工作時,外界的人都說我瘋了。當我再次辭去工作成為小說家時,他們還是說我瘋了。然而,如果成功不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即使在外界看起來很完美,若在自己的內心感覺很不好,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你的夢想真的是你自己的,對許多人來說會顯得很不可思議。我的意思是,你必然得克服一些貶損者,才能實現你的夢想。如果有人試圖扼殺你的希望或否認你追求夢想的進展,也許那個人並不是你的朋友。 《找對夢想 [全球暢銷經典]:世界領導學大師的10大關鍵問題,教你設定目標,再實現夢想》☛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7257}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4.10

管理

朋友立文近期升官,職位僅次於區經理之下,團隊規模一下子成長了3倍。我恭賀他,卻沒想到立文搖頭苦笑,「可惜面子快掛不住了,很傷腦經呀!」我好奇追問,才曉得高處不只不勝寒,更有著腹背受敵的僵局。 原來,大老闆發了個「燙手山芋」給立文,美其名是信任他的能力,能搞定其他國家無法推動的專案。但深入了解才發現,這根本是吃力不討好的「屎缺」,不僅工作量暴增,還要顧慮跨國團隊談判的地雷。 消息一出,立文的團隊立即炸鍋,很快的推派了一名同仁,跟立文投降,大意是:「我們真的應付不來,況且,其中有許多牽一髮動全身的細節,一旦出問題,恐怕整個團隊都難辭其咎。」 立文把手一攤:「我也知道這件事有很多眉角。」但,這個派令,是由集團大老闆直接指名,也沒事先詢問。 立文新官上任,還沒開始跟下屬建立共患難之情,對上則扛著寄與厚望的重擔,三明治主管的難莫過於此。我聽到這,也背脊冒汗,感嘆此題難解。 面對三明治管理難題,主管該怎麼做? 立文決定,先和區經理攤牌。 「什麼?」換作是我,絕不會作如此選擇。我太理解高層的心思,沒人想得罪大老闆,尤其是坐上高位的人,舉手投足,都是自己的羽毛和功勳。如果大老闆都指名立文負責了,要脫手這種燙手山芋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 果不其然,立文直接挨了區經理一頓責難。「還沒上陣就退縮,一點膽識都沒有!」 但,立文有不同的策略,「我可沒想要逞一時之勇,所以,我提出的是風險管控的概念。」 先讓區經理發完一頓火,立文將燙手山芋庖丁解牛,把任務脈絡,分化成機會、威脅及資源這3大要目。讓他看到,大老闆看似隨口交付的一個任務,會給台灣團隊帶來哪些出人頭地的贏面。與此同時,還有哪些威脅。 為了獲得最大的贏面、盡可能降低風險,以目前的組織配置,如何調度各種資源,哪裡是最關鍵的槓桿得交由高層欽定、協助。 「結果呢?區經理怎麼說?」我小心翼翼的發問。 立文的直屬上司,並不是個信奉懷柔政策的領導者,平時說一不二,甚少向部屬表達感謝或慰勉之情,當下鐵著臉,也沒多說。 但,事情從那天起,漸漸有了轉機。 對上坦白、對下包容 立文向團隊坦承,「我向老闆積極爭取過了,挨了他一頓痛罵。任務雖然不可能取消,但在過程中,我的確看到了一些能夠把『屎缺』變『黃金』的機會。不如我們一起研究一下,還有什麼是我們漏看或錯看的?」 他的團隊,從來沒想過新來的主管,居然真有膽子直言覲見,頓時對立文的壯舉,生出幾分柔情,願意聽從吩咐。 而立文的上司,看似表面無聲無息,檯面下卻頻頻替立文疏通幾個棘手的問題,在全球營運會議上,一邊報告進度,一邊提醒風險,試圖將仍未分清的責任一一釐清。 立文說,「我就是要讓區經理知道,我挨罵、認命不打緊。但,我們是同在一條船上。贏了,他指導有方、團隊努力有成果;然而,要是輸了,卻會打翻整艘船。比起勇於受命的膽識,我寧願斗膽表達遠見。」 我看著立文一臉越挫越勇的剛強,讓我回想起曾經一起共事的歲月,他的反骨和特異,曾讓他被貼上「危險分子」的標籤。 但面對腹背受敵的三明治管理習題,我應多多借鏡,將柔軟與堅毅,用在正確的地方。對於下屬的訴求,能保持同理,不企圖對上包裝或隱藏;對於情勢分析及風險判斷上,保持剛強,協助老闆跳脫眼前利弊的框架,著眼於更長遠的得失。 就如同三明治這個食物,夾層地帶是決定口味的關鍵。三明治主管也是一樣,懂得對下施予潤滑,而非一味施壓;對上勤於回饋,不搶當Yes man,才能打造上下一心的良好關係。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3.1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