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新產品

共有 2912 則相關文章

減碳ESG

最近常聽到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在鳥鴉的世界裡,天鵝也有罪」,當我們談品牌商三大新政時,究竟什麼是烏鴉、什麼是天鵝,也是蠻耐人尋味的,除了閉環回收之外,另一個走火入魔的坑就是換再生低碳材料。 "品牌商個個都失心瘋似的把再生料比例目標拉得恨天高,但是並非所有塑膠都能一聲令下,完全循物理回收模式歸隊報到。" 用塑膠回收助攻碳中和 難點在哪? 品牌商多認為只要是塑膠,都是石油煉出來的,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個個都失心瘋似的把再生料比例目標拉得恨天高、弄得怨海深,還要依循古法用時間框限來釀製。但是塑膠材料的特性分類卻殘酷地傷了品牌商的環保玻璃心。 其實塑膠按一般化學結構特性粗略概分為熱塑及熱固兩大類,並非所有塑膠都能一聲令下,完全循物理回收模式歸隊報到(註一): 熱塑型(Thermoplastic) 多以線狀分子為基礎集合體,塑料的固化後能通過加熱重新溶化再塑,固化過程是可逆的,意味著可以重塑和回收,例如PE, PP, PET, ABS, PVC, PC, PA, PS, TPU等,但物理回收後原始添加的功能性改質劑、填充料(有機纖維無機礦纖、色粉等)依舊持續存在著干擾回收再製的變數。 熱固型(Thermoset Plastics) 以架橋反應所形成的網狀結構,塑料固化過程中形成交聯結構,無法再被熔化和重塑,過程不可逆。如推及回收框架,即是孫中山先生所言「非常之建設始於非常之破壞」—化學解聚之方,例如聚氨酯PU重新分離多元醇及異氰酸酯、熱塑型合膠(PCABS…Alloy)解聚等,惟只聞可行性的樓梯響,卻難見成熟技術與收成良率的故人來。 以上只是考慮到本身塑料結構分類,要有效區別這些不同成分的塑料已非易事,又要分選出來再利用更增加意願與投資效益的難度。 塑料回收誘因不足 SRF來補 倘若環保回收業者「好鼻師」聞不到香飄十里的經濟獲利盤飧,又怎麼願扮巧婦做羹湯。在山不轉人自轉的心態下,「廢轉能」SRF(Solid Recovered Fuel)救世理念赫然濃妝豔抹華麗登場,將廢棄物轉製為,分類出可燃燒的紙、塑膠或纖維等,加以均質化、形成單一性質的燃料,配合專用的鍋爐或水泥窯使用,以燃燒發電處理使「垃圾變黃金」。雖然這種作法牴觸了品牌商的完美劇本,但跟任意棄置造成污染、占空間堆置等方式相較,可以算是過渡階段務實處理的方法。 複合材料的叛逆內涵,更深層挑戰品牌商100%回收材料理想。 使用複合材料的塑膠產品 導致回收不易困境 基於上列所表述的塑料型態,當塑料羽化成型為複合材料時,兩種叛逆本質也讓品牌商陷入相愛相殺的糾結。 我們常說的塑材合金(alloy),如PCABS、PCPET、PAPP、PPOPS等,基本上只要合金的兩個塑材都是熱塑型材料,這是產業材料應用上的通則。各取其單一材料的優點與特性,複合成更具優異性質及應用範疇更多元的組合產品。雖然可以被物理回收,但因為是兩種塑料合膠,對於回收效益及再應用相對窄化。其實嚴謹來說是塑料交叉污染的特例,在循環機制上除需要在回收時分選清楚外,只能低規回摻處理。 第二個是選用除了塑膠基材的主料之外又佐以其他功能性輔料搭配,在改質主廚精緻的廚藝下,雖深獲產業饕客的青睞,卻也埋下血統不正、認祖卻歸不了宗的尷尬情境。 例如品客洋芋片罐子又有塑膠,又有紙容器,又有一片看起來像鋁的底座,產品結構與配方設計的複雜化都再再挑戰回收祖譜的溯源計畫。 減少塑料回收困境怎麼做? 因此,整體產品的設計各部件最好是能降低不同材料的選用,單一材料(mono-materials)的選用在回收環節不只減少分類工序,更有助於改善部分相應的回收成本及回收量。綜而言之,在產品源頭管理的基礎上,產品設計階段應考慮產品生命週期結束被回收時,如何能幫助在回收環節中拆解容易、材料越單一,配合易識別的回收視覺辨識設計等,這些都會影響回收的難易程度與執行成效。 "不需要追求100%塑膠回收,盡力使用回收材料或是換成非石油來源的材料如生質材料,避免走火入魔。" 為甚麼換用低碳材料 循環經濟還是做不起來? 品牌商花大把的時間規劃ESG藍圖裡的綠色供應鏈,企望把產品全部替換成再生低碳材料,架(假)設原生料或原產品、半成品的100%回收再應用高標準的神替代目標,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殊不知還沒閉環就先自鎖。(你可能還想知道:亞洲塑膠盒女王的循環經濟) 就熱塑性塑材多為單體所組成的高分子聚合體,透過各項加工工藝(如加熱、混煉、押射)及環境老化和回收再製等因素,都直間接造成分子結構不同程度的破壞、斷鏈及裂解,致使相較於原生料各項機械物性明顯削弱;且隨著回收及加工次數的增加,即使在比例性取代的使用原則上也會未如預期。依我過去的經驗,當塑材進到第三次的回收再製階段,已無法再進入逆循環機制,需考量降規使用或必須進入更深一層次的化學解聚或焚化,但涉及的都是更高的開發及環保成本。 塑膠材料減碳2補帖:防治污染 非石化來源材料 之前文章我們討論過,塑膠最關鍵的問題是塑膠微粒已經進入全球生態系與我們的食物鏈中。所以如何有效防治塑膠微粒的產生與污染,就環保及健康而言,絕對是關鍵議題。另一個則是在碳中和的時代趨勢下,使用塑膠回收材,會帶來低碳的額外效益。因為你的回收材的碳排放,其原物料階段的碳排放,已經算在新料的身上,而不會算在你的身上。 依據國際認可的碳排計算模型公式,回收再製的產品相較於原生產品能實現超過一半以上的減碳效益(註二)。更積極一點,若能把原物料換成非石油來源的材料如生質材料,也同樣能把原物料階段的碳排放降到最低,這兩種策略都是相輔不悖的轉骨藥帖。 當塑膠的使用架構在環保議題上被鋪天蓋地的定義解釋之際,其實我們不禁要提醒大眾主要原罪在於使用習慣及處理態度。材料本身無罪,如何正本清源釐清材料開發初衷及應用本質,客觀引用科學實證數據,進而制訂出與時俱進的合理材料應用環保政策,並且在經濟與環保一體兩面的權衡上,如何兩害相權取其輕,才是目前產、官、學、環團及你我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本文獲綠學院授權轉載,原文為:〈別走偏!這些年品牌商的100%回收材料新政走火入魔〉 來俊吉 使命構建塑膠循環經濟圈,達成產品碳足跡淨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有機合成化學、生物可分解塑膠、生質塑膠、環保材料、奈米複合材料等,曾參與多項國內外的研究計畫和產學合作案,並發表過多篇論文和專利,現任喬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及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責任編輯:張薰云 ...

2024.01.03

職場

Tom在科技公司負責銷售,年底公司很忙,客戶一直來催。他問產品部門是不是可以趕快出貨。同事回答:We need more bandwidth to get all the work finished. 需要更多「頻寬」?公司上網速度那麼快,難道頻寬會不夠嗎?這個藉口也太拙劣了吧。錯了!Bandwidth在這裡可不是指頻寬,在通訊發達的時代,很多技術都被用到一般溝通中,成為生動的比喻。今天就來看看幾個實例。 I need more bandwidth to get all the work finished. (X)我需要更多的頻寛才能完成工作。(O)我需要更多的資源才能完成工作。 bandwidth原指數位訊號系統中的頻寬,頻寬越大,網路速度就越快。但在這裡,bandwidth是一個商業術語,指「處理工作壓力、挑戰的能力」,有點像口語中的「精力、資源、餘力」。例如: We just don't have the bandwidth to work on that project right now.(我們目前真的沒有餘力去做那個專案。) Do you have enough bandwidth to organize that event?(你有足夠的精力組織那個活動嗎?) We are on the same wavelength. (X)我們有一樣的波長。(O)我們有相同的信念。 wavelength原意是「波長」,看法一致、意見相同時,仿佛共處於相同的思維波長。on the same wavelength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共鳴和理解,指「在思想、理解或感受上有一致的看法」,例句: We've been working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we're on the same wavelength when it comes to problem-solving.(我們一起工作這麼長時間,對於解決問題,我們已經達到了心有靈犀的境地。) I mentioned the idea, and surprisingly, everyone was on the same wavelength and immediately embraced it.(我提到了這個想法,令人驚訝的是,每個人都意見一致,立即接受了它。) It wasn't even on my radar. (X)它沒出現在我的雷達上。(O)這事我連想都沒想過。 radar「雷達」這個字,大家應該都熟,是偵測和跟蹤目標的技術。當一個東西on the radar,代表它在監測或關注中。你會去監測一件事,就表示你很關心它,因此on the radar 是指「受到密切關注」。某件事沒在你的radar上,意味著你沒想過它。 Tony and I have some of the same friends but he wasn't on my radar until he became my colleague.(Tony和我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但在他成為我的同事之前,我沒特別注意到他。) Buying a house is not even on my radar at the moment.(目前,買房這種事我連想都沒想過。) 有on the radar,自然也有off the radar,指「不再受到關注」。 The company's latest product release went off the radar; I haven't heard anything about it.(那家公司最新的產品發布似乎沒有引起關注;我沒有聽到相關的任何消息。) Ever since she changed jobs, she's been off the radar in our social circle.(自從換了工作後,她在我們的社交圈中消失了。)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1.21

財經

鋼鐵,是全球碳排放最密集的產業之一,每年生產碳排就達30億噸,占全球總碳排9%;因此,你可能難以想像,當有一家鋼鐵公司,可以躋身《時代》雜誌、《企業騎士》(Corporate Knights)等媒體所評選的全球前100大最永續企業時,它到底有何能耐? {DS_BOX_36249} 故事主角,是全美大型金屬回收公司之一——總部位在美國波特蘭的雷迪斯回收(Radius Recycling)。 它的前身,是1906年創立的施耐澤鋼鐵(Schnitzer Steel)。一開始,它只是一家被視為專收「金屬垃圾」的公司;一世紀之後,它被選為全球前100大最永續企業,涉足廢金屬、汽車回收,跨足煉鋼,還投資發展電弧爐煉鋼廠。「它是美國西岸最大煉鋼業者之一,」豐興鋼鐵董事長林明儒說,過去,台灣業者也經常向它進口廢鐵。 煉鋼用電全用水力發電 煉鋼時,為了要達到高溫,往往得使用大量化石燃料,製程中使用的焦炭,也會產生額外二氧化碳。「每煉1公噸的鋼,就會產生2倍的碳,」日本廢五金回收貿易商EcoFaith營運長莊智強指出。因此,如國內主要煉鋼龍頭中鋼、韓國浦項鋼鐵,都被視為碳排大戶。 雷迪斯主要營收來自回收廢鋼等金屬,相較於主營煉鋼的同業來說,它有減碳優勢;但一年營收近35億美元,也有3分之1是來自煉鋼。 煉鋼製程的碳排,成了它們最頭痛的問題,但回收廢鋼過程,同樣也會排碳。 2019年,雷迪斯執行長朗德格琳(Tamara Lundgren)提出具體目標:2025年前,回收廢鋼等金屬事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要減少25%。2050年時,所有事業體要達成淨零碳排。 怎麼達成? 去年3月,它們推出GRN Steel零碳鋼鐵產線——結合碳抵銷(Carbon Offset)、再生能源的鋼鐵,成為世界上碳排最低的鋼鐵產品之一。《時代》雜誌形容:「(它們)證明永續鋼鐵是可行且有利可圖的。」 煉鋼過程,它們用電弧爐取代傳統燃煤高爐煉鋼,降低製程產生的二氧化碳。這方法不稀奇,全球有3成鋼鐵業者都採取此法。 但電弧爐的電力若來自燃煤電廠,同樣會有高碳排。當有些同業用購買綠電、買綠電憑證來抵銷碳排時,雷迪斯卻早已跑在所有人之先——它們連電弧爐用的電,也用零碳電力。 雷迪斯和貫穿美加、擁有逾60座水壩的哥倫比亞河流域水壩系統建立合作關係,得到穩定的水力發電。從2021年起,該公司所有廠區使用零碳電力,成為全美,甚至全球,極少數能在全廠採用零碳電力的鋼鐵業者。 目前,該公司還在持續研擬記錄、驗證供應鏈中的各種外部排放數據,要跟上下游供應商繼續落實減碳目標。 改善流程、捐環團扭轉形象 但光是減碳,還不夠,ESG還包括S(社會)面向,鋼鐵、金屬回收業者長期因製程污染而與在地環境產生扞格,如何扭轉社會對它們的污染印象,也是永續工作的一環。 科學與法律證據,加上快速溝通反映,是改善方法之一。 2017年,雷迪斯旗下汽車回收子公司Pick-n-Pull在加州北部的據點,曾被發現有毒物質污染河川。當檢察官通知其違法後,旗下員工立刻改善廢棄物處理流程,而雷迪斯除升級當地排水處理系統,並支付185萬美元民事罰款,捐贈當地環境團體35萬美元。 去年,雷迪斯把一家金屬粉碎工廠設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奧克蘭運動家隊主場附近,引起該球隊提告。但最後加州上訴法院的3位法官檢視過處理流程後一致認定,這些金屬不會對人類或健康造成威脅。 內外多管齊下,使雷迪斯今年碳排比2019年減少24%,快提前2年達成減碳25%目標。外加上,GRN Steel零碳產品線需求大爆發。「因為美國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中,對再生能源的相關要求,需求真正爆發。」朗德格琳說。 最後,它們乾脆一勞永逸,連名字也改了。 當整個公司都往零碳、永續發展,今年8月,它們改了沿用逾百年老牌名稱,改為雷迪斯回收。朗德格琳認為,這是用名稱、願景,直接與明瞭的利害關係人溝通。 每次遇到新客戶,和對方交談時,朗德格琳總會被問:「你們生產什麼?」 「我們確實生產鋼鐵,但最大營收來源是回收,」這是她一慣的回應。但,「當你在自我介紹時,開始思考如何定義你是誰,你會意識到該是改名的時刻了。」 「我們已經做了一世紀的回收,」朗德格琳說,當回收金屬成為產業減碳的重要解方時,「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目標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2023.10.1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