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富人」vs「有錢人」?沒弄懂兩者差異,恐做出糟糕理財決策 金錢本身帶有許多諷刺,其中這一點很重要: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2000年代中,我在洛杉磯當過泊車小弟,當時的氛圍是,除了氧氣,崇尚物質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看到法拉利從眼前經過,即使你根本沒有心思注意到駕駛,可能還是直覺的假設車主一定是有錢人。不過我漸漸了解,我認識的人之中沒有人完全符合這種設定,許多人其實只有小小的成功,但他們卻從薪水抽出一大筆鈔票買進名車。 我記得有個人,大家都叫他羅傑(Roger),他的年紀跟我差不多。我不知道他是做什麼的,但他開著保時捷(Porsche),光是這一點就夠大家想像的了。 有一天,羅傑開著一輛老舊的本田(Honda)上門。隔週也是,再下一週也一樣。我問他:「你的保時捷怎麼了?」他說,因為拖欠車貸,所以車子被強制扣押了。他講話的時候沒有一點羞慚,就好像是在說賽局進到下一回合的感覺。過去你對他的想像都變了,洛杉磯到處都有羅傑這種人。 有些開著價值10萬美元名車的人,可能真的很富有,但是對於他們的財富,你唯一可以掌握的數據就是,他們在買下這輛車時,存款比買車之前少了(或是負債多了)10萬美元。關於他們,這就是你能知道的全部事情。 我們往往會根據親眼所見的一切判斷財富,因為這就是攤在眼前的資訊。我們無法看到別人的銀行帳戶或交易對帳單,所以只能仰賴眼見為憑的事物來衡量財富的成功,像是汽車、房屋、貼在Instagram上的照片。 財富,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現代資本主義幫助人們造假,直到人們把它變成一門珍貴的產業。但真相是,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財富是還沒買下的名車、還沒入手的鑽石、還沒戴上的名錶、捨棄不買的衣服與拒絕升等的頭等艙機位。財富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 這不是我們一般的財務觀,因為你無法把看不到的事物納入背景考慮。美國女歌手蕾哈娜(Rihanna)因為過度花費幾乎破產,因此對財務顧問提告,對方如此回應:「難道真的有必要跟妳說,妳要是花錢買東西,最終就只會得到那些東西,而不是錢嗎?」 你可能會笑出來,拜託,請笑大聲一點。但是,沒錯,我們真的都需要直接被告誡。當多數人希望成為百萬富翁時,其實他們心裡真正想的是:「我想要花1百萬美元。」但這句話正是成為百萬富翁的反義詞。 「財富」、「有錢」,截然不同的概念 投資人比爾.曼(Bill Mann)曾經寫道:「沒有其他做法可以比花大錢買下真正的高級貨更快的感覺到自己很有錢。不過真正的致富之道其實是,只花你擁有的錢,以及不花你不曾擁有的錢。就這麼簡單。」這真的是很好的建議,但可能還不夠。 變富有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花你擁有的錢。這不單單只是累積財富的做法,更是財富的絕對定義。 我們應該謹慎定義保有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的差異,這不只是語義上的不同,許多與金錢有關的糟糕決定都是出於不懂這兩者的差別。 有錢是指當前收入。有些人開著1輛10萬美元的名車,幾乎肯定就是有錢人,因為即使他們是舉債買車,每個月也得要撥得出一定的收入來繳車貸。豪宅買家也一樣。第一眼就認出有錢人不難,他們往往想盡辦法要被大家知道。但財富隱而不見,收入有進不出。財富是一種選項,但不是等著以後花用。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你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以便未來有一天你可以買到比當下更多的物品。 飲食與運動是個好用的比喻。眾所周知,減重難如登天,即使是對那些認真劇烈運動的人也一樣。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在《身體》(The Body)中這樣解釋:美國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人們高估自己在健身過程中燃燒卡路里的數值,幅度高達25%。平均來說,他們健身後吃進肚子裡的卡路里大約是稍早燃燒卡路里數值的2倍……真相是,你可能因為吃下太多食物而很快抵消大量運動的成果。我們多數人就是這麼做。 運動就像變得有錢。你心想:「我做完工作了,現在值得犒賞自己一頓大餐。」而財富反倒像是不吃大餐,但繼續燃燒卡路里。這很困難,而且需要自制力。不過隨著時間拉長,它會在「你能做的事」和「你選擇做的事」之間產生差距。 找一個「保有財富」的人,作為榜樣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問題在於,要找到有很多錢的人當榜樣很容易,但要找到保有財富的人當榜樣卻困難得多,因為從定義來看,他們的成功都更為低調。 當然,有很多保有財富的人也會花大錢買東西,不過即使是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他們很有錢,而不是他們擁有財富。我們看得到他們選擇買下的車款,或是選擇送兒女念書的學校;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存款、退休金帳戶或投資組合;我們看到他們買下的房屋,而不是會讓自己分身乏術的豪宅。 這裡的危險在於,我打從心裡認為,多數人都想要當個保有財富的人,他們都想要自由與彈性,但這些都不是花掉金融資產可以帶給你的回報。不過,「有錢就要花」這種認知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中,因此看不到真相,也就是說,實際上你如果想要保有財富,這一點正好是限制。也正因為我們看不到,就很難從中學習。 人們善於藉由模仿學習,不過財富隱而不見的天性,會讓仿效並學習其他人的做法顯得很困難。羅納.瑞德去世後才成為許多人的理財榜樣,而且被媒體追捧為名人,更在社群媒體上備受珍視。不過他在世時根本沒有人認為他是理財大師,因為他存下來的每一分錢都沒有人看到,即使是身邊的熟人也渾然不察。 試想一下,要是你根本沒有閱讀偉大作家的作品,學習寫作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誰會是你的靈感來源?你會景仰誰?誰的手法與技巧刻畫入微到讓你願意追隨?這些都不存在的話,會讓原本就已經不容易的事更加難如登天。無法親眼見證時,就會很難學習。這有助於解釋,為何對許多人來說,累積財富這麼困難。 世界上到處都是看起來樸實、但超級富有的真富翁,也充斥著看起來有錢、但實際卻瀕臨破產邊緣的人。當你正想很快判斷別人的成功,並設定自己的目標時,這一點請謹記在心。 {DS_BOX_31832}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鍾守沂 ... 2021.11.30
財經 曾與巴菲特、蒙格齊名!瑞克蓋林「消失原因」:急著致富 致富是一回事。守財卻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必須用幾個字來總結成功的理財法,那就是「活下去」。 正如我們會在第6章讀到的,所有成功公開上市的企業中,有40%的企業股票價值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平均而言,《富比世》400大富豪榜每10年的汰換率大約是20%,原因卻與死亡或將財富轉移給其他家族成員無關。 資本主義很難。不過會發生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致富和守財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能。 想要致富就得冒險,還得保持樂觀,勇於踏出舒適圈。但是守財需要與冒險相反的技能,你得保持謙卑,還要擔憂很快就會失去你所獲得的一切。守財必須節儉,並且接受你的成功至少有部分得歸功於運氣,所以不能仰賴過往的成功經驗,重複使用相同的方法。 美國訪談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曾經問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的億萬富豪合夥人麥可・莫里茲(Michael Moritz),為何紅杉資本可以如此成功。莫里茲提到「持久」,並指出有些創投公司的成功只能維持5年或10年,但紅杉資本卻可以屹立不搖40年。羅斯問到為什麼會這樣: 莫里茲:我想我們總是害怕有一天會遭到市場淘汰。羅斯:真的嗎?所以是因為恐懼?還是因為唯有偏執狂得以倖存?莫里茲:這句話裡有很多真理……我們假設明天不會像昨天一樣;我們不能戴著勝利的光環留在原地;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我們不能假設昨天的成功也能轉化成明日的好運。 這裡要再次強調,請活下去。造成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成長」、「智力」或「洞察力」,而是長久堅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這種能力才應該是你的策略基石,無論是用來投資、發展職業生涯或開創事業。 求生心態對理財如此重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很明顯:很少有哪個東西的收益大到值得讓你放棄生命。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在第4章學到的,複利是違反直覺的數學。唯有讓資產年復一年的成長,複利才會發揮效果。這就像是在種橡樹:只種1年看不出顯著的成長,但10年後就可以看到有意義的變化,50年後則可以創造出絕對非比尋常的成果。但是,想獲得並保有這種非凡的成長果實,就得熬過所有不可預測的波瀾起伏。這是人人終其一生都無可避免的過程。 我們可以花幾年搞清楚巴菲特如何賺到他的投資報酬:他如何找出最好的企業、最便宜的股票與最頂尖的經營團隊。這樣做很困難,但有個稍微容易、但一樣重要的做法,那就是找出他沒做過哪些事情: 他沒有背負債務。他一生歷經過14次經濟衰退,但他都沒有驚惶失措的拋售股票。他沒有敗壞自己的商業聲譽。他沒有死守某一套策略、某一種世界觀或某一股過時的趨勢。他沒有依靠別人的錢投資(他透過一家公開上市公司管理投資業務,意味著投資人無法抽回資金)。他沒有讓自己過勞,以致於得離職或退休。 他只是活下來。活下來使他長壽,而長壽意味著他可以從10歲開始持續投資,直到89歲仍未間斷,這讓複利施展令人讚嘆的奇蹟。當我們描述他的成功時,那才是最重要的重點。 為了讓你理解我的意思,你必須聽聽瑞克・蓋林(Rick Guerin)的故事。你可能聽過華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這對投資雙人組,但40年前,這個小組還有第3名成員,那就是瑞克・蓋林。 巴菲特、蒙格與蓋林總是一起投資,也一起拜訪企業經理人。後來,在與巴菲特和蒙格有關的成功事蹟中,蓋林卻像是消失了一樣。投資人莫尼斯・帕波萊(Mohnish Pabrai)有一次問巴菲特:蓋林出了什麼事? 莫尼斯回憶道:(巴菲特說:)「查理和我知道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超級富豪。我們都不急著致富,因為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會成真。蓋林和我們一樣聰明,但他太心急了。」 事情發生在1973至1974年的景氣寒冬,蓋林用保證金貸款借錢融資,當時股市在2年內重挫近70%,他因此接獲保證金補繳通知。蓋林將名下的波克夏(Berkshire)股票賣給巴菲特。不過巴菲特實際上是說:「我買了蓋林的波克夏股票。」以1股不到40美元買進。蓋林是因為借錢融資而被迫賣出股票。 巴菲特、蒙格和蓋林同樣具備致富技能,但是巴菲特與蒙格還擁有守財的技能,而且隨著年歲增長,這項技能顯得更重要。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曾經這樣說:「具備『優勢條件』與求生能力是兩件不同的事:前者需要依附後者而生。你得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破壞求生的能力。」 {DS_BOX_31832}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鍾守沂 ... 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