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挖角

共有 1542 則相關文章

職場

在這個AI當道、變化劇烈的求職市場,會得多不如學得巧。只有掌握企業真正需要的「高需求技能」,才能讓履歷閃閃發光、讓HR多看一眼,順利站上職涯C位。 求職網站LinkedIn最近釋出一份《2025崛起技能報告》(Skills on the Rise),列出現今最夯、企業最愛的技能。這些技能的排名依據,是基於求職者將其加在個人履歷中的頻率、出現在被錄取者履歷中的頻率,以及職缺描述中提及的頻率。 報告指出,企業選才標準正在轉變,學歷和經歷不再是唯一指標,能展現實力的「關鍵技能」成為決定錄取與否的核心因素。LinkedIn新聞編輯安德魯・西曼(Andrew Seaman)強調:「現在有50%的企業已經把『技能數據』(skills data)納入篩選人才的流程。」 這趨勢顯示出,技能不再只是求職者的加分項,更是企業選才的重要依據。以下是LinkedIn《2025崛起技能報告》中,最受企業看重的10大當紅技能:1.AI應用素養(AI Literacy)2.衝突協調能力(Conflict Mitigation)3.適應力(Adaptability)4.流程優化(Process Optimization)5.創新思維(Innovative Thinking)6.公開演講能力(Public Speaking)7.解決方案型銷售顧問式銷售(Solution-Based Selling)8.客戶經營與支援(Customer Engagement and Support)9.利害關係人管理(Stakeholder Management)10.大型語言模型開發與應用(LL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企業講求「事半功倍」:AI技能是必修課 人工智慧已全面進入職場,且成為高階主管關注的焦點:根據微軟與LinkedIn去年的《工作趨勢指數年度報告》,三分之二的高級主管和C字輩高管表示,他們不會雇用不具備AI技能的求職者。 LinkedIn的西曼也強調,無論是AI素養還是大型語言模型(LLM)開發,現在都是企業最搶手的技能之一。哈佛職業顧問Gorick Ng直白點破:「這些技能成為企業最需要的技能並不令人意外。有ChatGPT、Perplexity、Claude這類AI工具在,老闆們也不斷在思考:『我要怎麼讓團隊用更少的資源,達到更多目標?』」 台灣科技內容創作社群近期也討論到,自媒體創作者如何才能不被AI取代? 最後得出的共識是,創作者現階段如果不會AI相關技能,未來恐怕就只能被AI取代,顯見學會AI技能已經是各產業的必備條件。 光靠硬實力還不夠,軟實力才是關鍵戰場! 雖然AI和數位技能的需求不斷增加,但企業如今不只講求專業的硬實力,也越來越重視求職者的軟實力。例如,「適應力」和「創新思維」技能,可以讓員工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迅速調整自己,並找到創新的解決辦法。 企業會希望員工能有效維繫團隊合作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像是「衝突協調」和「利害關係人管理」等技能,可以幫助企業解決內部矛盾,保持團隊順利運作。 職涯教練安吉麗娜・達里索(Angelina Darrisaw)點出:「無論是銷售、內部培訓還是與客戶溝通,在公開場合演講、表達或溝通的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人力銀行網站Indeed也指出,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與人際關係管理技能,已成為職場成功的關鍵要素。這些人能夠在應對客戶或上司時,用心傾聽對方需求,展現強大的邏輯思維與溝通技巧,並依此解決客戶問題。 如何讓雇主看見你的技能? 這是每個求職者都該思考的問題。畢竟,雇主們每天要查看大量的履歷,如何讓自己脫穎而出,就看你是否能利用各種平台來展示你的能力。 對此,西曼建議:要讓雇主看到你的技能,單純在履歷上列出技能是不夠的,同時也得你的LinkedIn個人檔案放上你會的技能。 不少人資也指出,經營LinkedIn個人檔案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選出適合自己的關鍵技能2.用具體案例說明3.持續更新LinkedIn上的技能清單4.利用關鍵字提高曝光度和可搜尋性 西曼提到,如果你在LinkedIn個人檔案上列出5項以上技能,被人資造訪查看的機率將比別人高出5到6倍,這樣能讓你的專業能力更容易被發現。這樣的曝光度可以讓你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讓雇主更容易找到你,增加自己的面試機會。 資料來源:CNBC、LinkedIn、Indeed核稿編輯:林易萱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5.03.22

職場

惠敏和我一樣,在傳播產業打滾多年,是號稱扛霸子的人物。最近她遇上了職涯轉換的機會,前來探詢我的意見。 原公司待她不薄、團隊情誼深厚,手邊的事又做得順風順水,實在找不出什麼琵琶別抱的理由;而有意大舉延攬她的新企業,雖成立未久,但近期已在新創領域闖出名號,正在四處招募好手,預備在3年內搶占市場龍頭。 步入中年後半的我們,是用另外一種角度看待工作機會。薪資、職銜是其次,折損度及生存率才是優先考量要務。「畢竟,沒必要跟現實過不去。萬一陣亡,恐怕再無翻身之地。」惠敏的盤算,也是我的隱憂。 然而,這一次,狀況有點不太一樣,惠敏閃爍著微妙的眼色。我很熟悉那種舉棋不定的徬徨,當中又參雜了一點盼望。 果不其然,惠敏說出了自己真實的心聲:「在原本的公司,我已經爬到頂端了,真想出去再試試自己的能耐,重新感受發展與成長。」 是啊,在青壯時期,被我們視為職涯不可或缺的「發展」與「成長」,到了中年熟齡,一眨眼都變成必須戒慎恐懼的「陷阱」和「誘惑」。堅守好不容易到手的位子及年薪,怎麼看都比奔赴未知要來得睿智。 「你怎麼看呢?」惠敏熱切的轉向我。 中年職涯下一站怎麼選? 我想起之前面臨類似情境的時候,深感左右為難的我,找上了職涯教練,期望對方能夠指點迷津,告訴我該怎麼選擇。 職涯教練並沒有提供我解答,而是像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讓你來形容,你最想在生涯達成什麼成就?」 我不假思索的回應,我想要爭取亞太區的溝通傳訊大位,既能累積跨國合作經驗,又可以因應不同國情需求,發展多元溝通策略,一定會激發我的眼界與智慧,讓我再上一層樓。 職涯教練笑著搖搖頭,認為我把生涯想得太侷限,將生涯與職涯畫上等號,「不妨想得更廣泛一點,不一定是在這間或那間公司,而是你最終想要打造、或抵達的目標是什麼?」 我想了想,一個狂野、卻沉潛在我心底很久的念頭,就這樣傾瀉而出:「我一直很嚮往國外盛行已久的顧問制度,希望能擁有自己的公司,以顧問或幕僚的角度,來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 「那你為什麼不乾脆開一家自己的公司呢?看起來,這已經不是選擇A公司或B公司的問題啦!」 聽顧問這麼一說,我驚訝到無法反駁。上一秒明明是我親口說出的願望,為什麼下一刻就怯懦龜縮?因為,我想到了孩子、房貸、雙親,萬一我失敗,這些責任該怎麼辦? 顧問的當時提出的觀點,則讓我受用至今。 1.以人生的「北極星」,作為轉職的指南 從求學到謀職,我們不知不覺被養成了一種「向上」的人生觀,以爬上金字塔頂端為目標,或是不斷追求成長與提升。這些目標本身沒有錯,錯誤是我們將此視為人生中唯一的目標,而忽略探索自己內心的北極星。 以我為例,為什麼我遲遲不敢開一家自己的顧問公司?因為我覺得職涯還沒攀到頂端,我怎麼有聲名與本錢去開張呢?會有穩定客源嗎?大家真的願意付費嗎? 職涯顧問提的角度是:如果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是我內心發光發熱的北極星,那我應該思考,現階段要做出什麼選擇或取捨,才不至於偏離北極星,落入無窮盡的名利競逐。 2.做好接納失敗的準備 對於很多中年轉職的人,其中一個最大的躊躇點是,不確定自己到底準備好了沒?與其質疑自己準備得是否充足、以爭取首戰告捷,真正應該思量的在於,我能否充分接納失敗、明確設下停損點? 顧問告訴我,他出來創業之前,想的不是自己可以賺多少錢,而是在停損期限過後,倘若仍然虧損,「我可以很坦然的接受自己創業沒有成功的事實,將其視之為人生體驗。」 失敗,是惠敏與我極力避免的體驗,不僅有失體面,還浪費時間。我們的職涯軌跡,就像作家王文華形容的樂高積木,一味往上疊加,深怕行差踏錯、一夕崩塌。 然而,職涯或生涯更大的可能性,往往出現在我們寬廣性越大的時候,與我們爬得多高、犯的錯誤多寡無關。試著把自己當成可塑性強、包覆性高的黏土,我們就能展現超越高低、多寡之外的多元和彈性。 我和惠敏說,「重點不是我怎麼看,而是妳會怎麼看?」想想心中永恆的北極星,也想想我們如何接納失敗。 中年轉職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放大了中年的侷限,卻選擇性的忽視了伴隨年紀成長、越發成熟的各項條件,包含清晰和誠實的看待自身慾望,以及我們願意超脫成王敗寇的心理制約,持平又珍重的看待成果,無論有沒有成功。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4.05.29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