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一週工作15小時成真?比爾蓋茲:AI大幅減少工作、3職業逐步被取代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近日表示,長年困擾全球的「醫師與教師荒」未來將有望因AI技術解決。他強調,AI未來能提供醫療專業知識,進一步填補人力缺口。 醫療人才荒!AI技術可有效減輕醫護工作量 商業內幕報導,比爾蓋茲於17日播出的Podcast節目《People by WTF》中表示,印度與非洲等國家長期面臨醫療人力不足的困境,美國也同樣如此。 根據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2023年發布的報告,美國到2036年可能將面臨多達8.6萬名專科與基層醫師的短缺。 AAMC勞動力研究部門主任迪爾(Michael Dill)表示,若要確保包括少數族裔、無保險者與偏鄉居民在內的所有人都能獲得平等的醫療服務,美國仍需數十萬名醫師。 此外,隨著人口老化,專精於高齡照護的醫師人數亦在下降。醫療專家們警告,老年病患激增可能引發醫療品質危機。為紓解醫護人員過勞問題,近年來聚焦醫療領域的AI新創公司如Suki、Zephyr AI與Tennr等,已籌得數十億美元資金,並強調其技術可透過自動化帳務處理、筆記紀錄、診斷輔助與病患篩選等功能,有效減輕工作量。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估計,生成式AI有望為醫療與製藥產業帶來高達3700億美元的生產力成長。 教師人力吃緊,校園導入AI工具助學習 在教育領域,AI同樣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根據美國教育部2023年數據,86%的K-12公立學校表示,在2023至2024學年面臨教師招聘困難,另有約45%的學校表示人手短缺。 英國倫敦一所中學更於去年啟動試辦計畫,將AI工具如ChatGPT引入課程,協助學生備考。20名學生在一年內以AI協助學習英文、數學、生物與電腦等核心學科。 儘管外界對學生使用AI與作弊風險有所疑慮,但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AI有助於教師節省時間並提升學習效率,特別是在教師人力吃緊的情況下。 AI將取代勞力密集型工作?比爾蓋茲:你可以提早退休 除了醫師與教師外,比爾蓋茲也指出,AI與機器人將逐步取代工廠工人、建築工人與飯店清潔人員等需投入大量勞力與時間的工作。他表示:「要做那些事,雙手得非常靈巧。而我們終將達到那樣的水準。」 科技巨頭如輝達(Nvidia)正大舉投資人形機器人,期待未來它們能勝任倉儲揀貨、地板清潔等重複性工作,以降低人力成本並提升效率。 比爾蓋茲認為,未來世界將走向「工作大幅減少」甚至「重新定義工作」的局面。他說:「你可以提早退休,也可以一周只工作幾天。」他進一步表示,人類將需要從哲學層面重新思考:「我們該怎麼分配自己的時間?」 這樣的觀點與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早在1930年的預言不謀而合。凱因斯當時預測,科技進步將使人類每周僅需工作15小時。然而近一世紀過去,絕大多數人仍維持每周工作約40小時的生活模式。 比爾蓋茲說,「我不需要工作,我是因為覺得有趣才選擇繼續工作。」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5.04.18
財經 比寶可夢更強,混合實境(MR)讓科幻電影成真!一文搞懂VR、AR、MR、XR的差別 實現《一級玩家》的虛擬實境(VR) 時間設定在2045年,人類正處於糧食不足與經濟衰退的民不聊生,有一群人為了撫慰鬱悶的心情,打開了「綠洲程式」(OASIS)。 這幾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是一種沉浸式多媒體(immersive multimedia)或電腦模擬生活(computer simulated life)。人類在名為綠洲的網路世界化身為自己喜歡的角色(虛擬分身),到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要的事,還能穿上具有「觸覺技術」的衣服,在網路世界獲得觸覺上的感受。 前面的敘述其實是電影劇情,來自於英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科幻冒險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描述欲擺脫憂鬱現實的人類本能,電影裡出現的科技就是「虛擬實境」(VR),也就是最近資訊科技領域常被提及的技術。 把現實與虛擬放在一起的「虛擬實境」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讓人在電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感覺身歷其境。 虛擬實境(VR)概念早在1938年出現 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雖然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其實這個概念在1938年已經出現在法國劇作家兼電影演員安托南‧阿爾托(Antonin Artaud)出版的散文集,阿爾托把劇場(theatre)描述為「虛擬實境」(la réalité virtuelle〔the virtual reality的法文〕)。 阿爾托認為,電影雖然包含了演員的模樣,但在電影院裡,真正與觀眾見面的不是演員,只是由光和影像展現的畫面。換句話說,雖然這些演員不是以物理型態存在於現實之中,但觀賞的人覺得這些光和影像如同真人,因此阿爾托使用了「虛擬實境」這個詞彙。 之後在1970年代,美國的電腦專家邁倫‧克魯格(Myron Krueger)用「人工現實」(artificial reality)描述虛擬實境的移轉概念。 直到1982年澳洲科幻小說家達米恩‧布羅德里克(Damien Broderick)出版《猶大曼陀羅》(The Judas Mandala)一書,虛擬實境這個詞才被以現代化的意義使用。後來虛擬實境獲得一般人的關注,相關技術的開發如雨後春筍。 資料來源:Viulux 若要好好享受虛擬實境,絕對少不了「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 mounted display)。頭戴式顯示器通常是前面封閉的長方形黑色眼鏡,直接戴在頭上。為了幫使用者營造脫離現實的感覺,頭戴式顯示器上會有麥克風、揚聲器等多種感測器。 戴上這種VR裝置,使用者能感覺與現實脫離,進入了虛擬世界。例如:身處在首爾的使用者如果戴上VR裝置,瞬間宛如置身在紐約街頭,也能從外太空俯瞰地球,甚至於變身為賽車選手在賽道上奔馳,當然也能360度旋轉觀賞任何景象。若將VR裝置與控制器連線,使用者還能與虛擬世界裡的人物互動。 嗅覺、觸覺技術還有發展空間! 虛擬實境只能在VR裝置呈現的虛擬世界裡活動,使用者無法從目前的所在位置「物理移動」到VR展現的場景或場所,而且也只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不能直接觸碰虛擬世界裡的事物,因為業界還沒開發出可以觸摸的「觸覺技術」。由於目前還無法用手觸摸,使用者在進行VR遊戲時,多少會覺得無法完全投入。 不過最近學界已經研發出嗅覺技術,可透過VR裝置聞鬆餅、榴槤等食物、水果的氣味,詳細內容刊載在2023年5月10日出刊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國際期刊。 由中國北京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發出兩種支援嗅覺功能的VR裝置,一種是把晶片貼在使用者鼻子下方,另一種類似口罩形狀。這兩種發明都含有石蠟(paraffin wax),能讓使用者聞到氣味。 石蠟是提煉石油產生的副產品,為半透明的固體,主要用在蠟燭、軟膏、化妝品的製造,能散發出各種香味。使用者若戴上頭戴式VR裝置,把眼前出現的花、食物等東西靠近鼻子,嗅覺裝置就會在兩秒鐘內散發出該物品的氣味。這是利用調配石蠟成分產生氣味的技術。 這項嗅覺VR技術還在實驗階段,將來若真有能聞到氣味的VR裝置上市,可應用在遊戲、4D(四度空間)電影等多種領域。一般我們到電影院看電影,都是聲音與畫面的二度空間(2D)享受,3D電影必須配戴特殊眼鏡,才能看到電影中的特殊效果。4D電影則是除了原本的3D效果之外,再加上嗅覺(氣味)與觸覺技術。 擴增實境(AR)又是什麼? VR是讓人感覺進入虛擬世界的技術,難道虛擬世界裡的橫切面無法展現在現實世界?這種把電腦創造的事物、景色放在現實世界裡重合的技術叫作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 AR大致上可看成是VR的一部分。AR是在現實世界裡合成虛擬事物或資訊,彷彿虛擬世界真的存在於現實,是一種電腦繪圖技術。「擴增實境」這個名稱是指以現實為基礎擴增(augmented,增加、強化)其他資訊(虛擬世界的資訊),類似在現實世界裡增加虛擬資訊。 AR是讓使用者在現實世界看到虛擬事物,如同讓使用者在現實之外獲得額外資訊。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使用者透過智慧型手機的鏡頭瀏覽周圍景色,附近的餐廳、店鋪都被顯示成立體影像,這就是一種AR技術。又如汽車上的抬頭顯示器(HUD),讓駕駛人可在擋風玻璃上看到車速、位置等行車資訊,也是屬於AR的應用。另一個代表性的AR裝置是Google眼鏡(Google Glass),當使用者戴上Google眼鏡,鏡片上可顯示道路資訊與搜尋結果。 「精靈寶可夢」為何一出現就轟動全球? AR使用者不只是與虛擬實境互動。VR技術無法讓使用者有物理移動,AR卻能做到。曾經在全球掀起旋風的「精靈寶可夢」手機遊戲,堪稱是應用AR技術的經典代表。 2016年7月位在美國舊金山的遊戲公司Niantic發表《精靈寶可夢》(Pokemon Go),以使用者的位置為基礎,合成電腦創造的卡通人物與手機鏡頭拍攝的實際影像,展現出人工世界。換句話說,精靈寶可夢是行動裝置AR遊戲,利用有GPS(全球定位系統)功能的行動裝置,在實際地點顯示虛擬寶可夢生物,玩家能與這些寶可夢互動(捕捉)。由於精靈寶可夢採用了遊戲業界前所未有的新技術,2016年7月上市後,首八週的下載次數超過五億次。 除了精靈寶可夢成功應用了AR技術,AR也應用在模擬家具陳設與衣服試穿。透過AR技術,消費者不必親自試穿衣服,就能比較衣服的色彩或尺寸合適與否,也是具有經濟效益的應用。 MR、XR接力出現,電影場景將實現! 繼VR與AR之後,最近還有混合實境(MR,mixed reality)與延展實境(XR,eXtended Reality)技術接連出現。MR、XR與VR、AR有什麼差異? 簡單來說,VR是處理現實與遙遠的虛擬世界,AR是把虛擬與現實重合的世界,MR則是擷取VR與AR優點的技術。例如用虛擬的方式重新擺設辦公室裡的實體辦公桌椅,這就是MR技術。又如汽車公司要設計新車款時,不以泥土等實體素材打造原型(prototype),而是利用虛擬世界製造原型車,並且進行各種測試,這也是MR技術的應用。在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空中顯示出電腦畫面、戴上特殊手套撥動空中電腦畫面的技術也是MR。 XR應用了VR、AR與MR技術,特徵是讓使用者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臨場感受發揮到極致。 《一本書讀懂科技趨勢關鍵詞:ChatGPT、自駕車、量子電腦、DAO……人人都該學的49個最新科技及商業應用》☛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7675} 責任編輯:高郁捷核稿編輯:張勝宗 ... 2024.06.24
國際 抖音現象級職場新字彙delulu:跟自信、夢想成真有關的正能量字 一位居住在洛杉磯,23歲的內容創作者比貝爾納多(Bianca Bernardo)甚至說道:「願你的妄想都成真... 2023.12.06
職場 領導大師5道「真心話提問」,拉近你和夢想成真的距離 夢想,根據定義,不該以現實為出發點﹔夢想應該是奇妙、不可思議、超越框架的。畢竟,夢想源於希望、渴望和可能性,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產物。 然而,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夢想沒有機會成為現實,那麼是否值得努力追求呢?我認為不值得。 現實……可能使幻想破滅,卻無法擊敗夢想。 談到夢想時,許多人都被推銷了一些美化不實的東西,他們聽過父母、教育家和勵志演說家說過類似的話,比如「你的夢想可以無限遠大」、「只要你有信心,就能實現夢想」等;或許也讀過一些專家的觀點:「你有能力實現你想追求的一切,你內心蘊含一切能夠想像的潛力。總是要設定超越你自認為能力所及的目標,因為你往往會發現你能實現任何目標。」 這真是胡說八道!我不相信你可以,我也不信我做得到。 沒錯,我們確實需要設定高遠的目標,然而,我們沒有能力達成我們渴求的一切。我沒有能力實現我夢想的每一種潛在可能,也不相信任何目標我都能達成,這是不切實際的。 小說家李察.巴哈(Richard Bach)同樣斷言:「當你有一個願望時,通常也會擁有實現這個願望的能力。」如果你稍微理性思考一下,就會知道並不是真的。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過想要像鳥兒一樣飛翔的時刻,那不是太棒了嗎?然而,不管我們多麼生動的想像,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你不相信人們有多麼信奉這種虛假承諾,只要看看實境節目《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就知道了。 如果你曾看過這個節目,就會明白我的意思。數萬人報名參加《美國偶像》的選拔,但只有表現最優秀和最差的人,才有機會在評審面前試鏡,這些評審會挑選出有資格簽錄音合約的競爭者。 有些參賽者搞不清楚自己本身有多少實力,唱得荒腔走板、尖銳刺耳,還激動的吶喊嘶吼,然後驕傲的向所有人宣告對自己的才華極有信心,就連那些從未在公眾場合演唱過的人也是如此。 當他們面對評審(包括一位專業音樂製作人、一位有六首冠軍歌曲的專業歌手、一位唱片公司高層,加起來六十多年經驗)的負評,這些渴望成名的參賽者會大發脾氣、辱罵評審,並宣稱:「那只是你個人的看法!我是很棒的。」 我必須承認,我覺得有一些參賽者的試音很好笑,但我不得不懷疑試鏡者的朋友和家人在哪裡,難道不曾有人告訴他們真相嗎?難道沒有人給他們真實反饋嗎?除了參賽者本人以外,大家都知道他們完全不具實現歌手夢想的資格! 光是相信夢想並不夠,渴望實現夢想也不夠,這些參賽者對個人夢想充滿熱情嗎?是的。他們有在全力追求夢想嗎?至少在那時確實如此。 但他們真的能成為全美偶像嗎?不可能!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夢想和現實並沒有交集。 人生的一大無奈是,你必須了解現實,同時不讓自己的夢想破滅。這取決於你是怎樣的人以及你的夢想是什麼,可能很難辦到,也可能很容易,完全因人而異。 幽默作家山姆.列文森(Sam Levenson)回憶他父母夢想移民來到美國的經歷,他說:「我的父母是移民,他們受到了美國夢的影響,認為街上遍地是黃金。當爸爸來到這裡時,他發現了三件事:一、街上並沒有遍地是黃金,二、街上根本沒有鋪好的路,三、他應該來鋪路。」 對於列文森的父母來說,他們來到美國後才看清現實狀況。好消息是,當他們面對現實的挑戰時,並沒有打算訂票返回祖國,而是繼續向前,努力工作,為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希望你也會這樣做。 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馬克.吐溫曾說:「先掌握事實,然後隨你任意扭曲都行。」不幸的是,夢想往往對許多人產生了這種影響,我們的渴望可能如此強烈,以致扭曲了對現實的看法。 這正是《美國偶像》許多參賽者的情況,他們不願意改變他們自己,或是改變他們的夢想,而是寄望現實會改變以迎合他們。 夢想越是不切實際,你就越可能依賴你無法操控的因素以求實現夢想。關鍵在於平衡大膽的夢想與現實情況。你要勇敢追求超越你自認為的能力極限,但同時也要基於自身優勢和可掌控的因素來行事。 你越是關注你無法控制的事,就越不會致力於改善你能夠掌控之事,這麼一來,你會開始沉浸在虛幻的世界中。 你能否肯定回答歸屬問題:這真的是我自己的夢想嗎? 想要實現你的夢想,不僅要全力以赴,還要確保你已充分發揮長處,這代表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 廣告和公共關係教授凱瑟琳.阿爾斯(Catherine B. Ahles)在擔任麥康姆社區學院副校長時,她觀察到:「我們二十多歲大部分時間都在探索自己可以做到的無數事物;但三十多歲時開始明白有些事我們永遠不可能辦到;當我們進入四十多歲以後,面臨的挑戰是將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整合起來,成為我們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檢視你個人目前的狀況,確保一切有助你實現夢想。請回答下列問題: .我的夢想是什麼? 如果你還沒有寫出你的夢想,現在就寫下來。 .我的起點在哪裡? 明確界定你目前的現狀,如果你遵循前一章的指示,你可能已經描述過這一點了。 .我的優勢和弱點是什麼? 描述你最重要的三到五個才能。你希望實現任何夢想都必須基於這些優勢。 若有幫助,可以將這些優勢畫出一個圓圈,任何不在圓圈內的事都是弱點!你可以利用這幾個優勢來實現你的夢想,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得依賴你無法控制的因素。不妨根據現實調整你的夢想。 .我目前有什麼正面和負面的習慣? 畫出三個欄位,在第一個欄位中,寫下目前所有對你的夢想有正面幫助的好習慣。 在第二個欄位中,寫下目前所有阻礙你進展的壞習慣。 在第三個欄位中,寫下你需要培養的新習慣以助你實現夢想。如果你對這一步不太確定,可以請教一位很了解你又值得信賴的導師,或是在你感興趣的領域有經驗的人,聽取他們的建議。 .我需要練習這些習慣多久才能發揮我的潛力? 自我評估需要多少努力才能讓你成為能夠實現夢想的人。找一位值得信賴的導師或顧問審視你的評估。 {DS_BOX_37135} 更多好書 請上商周.COM: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 ...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