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成人

共有 2203 則相關文章

職場

2015年10月4日的晚上,17歲的高中生吉米.唐納森沒有溫習明天的歷史考試,而是忙著拍攝他的YouTube影片。 3年多來吉米非常勤奮拍攝YouTube影片,但今晚錄製的內容卻跟以往不大一樣。之前他的影片多半在評論電玩遊戲,或是討論知名網紅的生活或收入,但今晚,吉米邀請觀眾聽聽他跟「未來自己」的親密對話。 他總共錄製了4支影片,每支長度僅約兩分鐘,都是些尋常的對話,並未做出任何瘋狂之舉。吉米在人生的幾個關鍵時刻,直率說出他對未來自我的夢想和期許。 影片拍攝完成後,他並未像往常一樣立即上傳影片,而是打算配合影片的內容——從2015年10月4日起算的6個月、1年、5年以及10年後——再公開發布。 6個月後,也就是2016年的4月ˋ日,第1支影片在吉米的YouTube頻道上播出了。 影片開頭,吉米把他的頻道現況顯示在電腦螢幕上:頻道訂閱人數大約8千人,瀏覽總數約180萬次。接著,他便跟自己展開一段簡短對話: 我想對6個月後的自己說些什麼?我希望到時候你仍然每天上傳影片,也希望我至少擁有1萬5千名訂戶;要是沒做到的話,還挺糗的,到時候各位(面對觀眾說)就會像,怎麼說呢⋯⋯反正目前,我還是很喜歡拍影片,也希望未來的我依舊喜歡。 要是6個月內我的訂閱人數能暴增,例如:暴增到2萬多人,那我會樂瘋的。 後來吉米不但順利達成自己設下的半年目標,而且當他在2016年10月4日如期發布他的「致1年後的我」影片時,訂閱人數居然比半年前上傳的第1支影片,大幅成長了10倍,高達20萬人。 之後他持續錄製瀏覽次數動輒達到數百萬的影片,他還成功打造了MrBeast——他的分身——這個品牌。 MrBeast為了拍攝跟未來自我對話的影片而放棄溫習功課的那一晚,他的心態與志向就轉變了。當吉米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時,那些真實坦率的自我對話,就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2021年的12月,就在我撰寫這本書時,吉米的訂戶數超過8千2百萬,不僅成為他夢寐以求的未來自我,而且不斷超越自己原本的設想。 在外人看來,吉米過去6年中的轉變令人難以置信。他從一名身無分文、在臥室裡製作影片的17歲少年,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知名人士。 世界上是否存在著普通人可以遵循的方法,讓我們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創造類似的結果?答案相當振奮人心:確實有。 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為MrBeast的驚人轉變,提供了一個極其簡單的解釋,各位讀者也可以應用在人生中來獲得想要的結果和改變。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心理學聚焦於探討人的問題,理論和療法以緩解憂鬱症和自殺之類的病症為中心,至於如何讓人活得朝氣蓬勃的概念則尚未獲得重視。 此時的科學認為,人類是過去行為的直接副產品,這種觀點被稱為決定論:人類接連做出的種種行為,如同不斷被推倒的骨牌,過去事件決定了你是誰,以及你現在正在做什麼,當中不存在自由意志,只有刺激和反應。 到了1990年代,正向心理學家的改革派學者對心理學的核心教條出了各種質疑,並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試圖搞清楚是什麼讓人快樂、健康和成功。 你對未來自我抱持的觀點,是引領你前進的指南針。 現在的研究顯示,人類的過往並不能驅動或支配其行動和行為,相反的,人類是被自己的未來拉著往前走。 人類有個特點是地球上其他物種都沒有的:人不僅有能力思考自己的未來,而且有能力為我們的未來設想無數的可能情境。此外,人類能夠深入思考我們的潛在前景。 心理學家把這種人類獨有的能力稱為「展望」,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被自己對未來的展望所驅動。展望是以目的論的世界觀為基礎,認為人類的所作所為都是由目標所驅使,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目標。 依此觀點,人類的每個行動都有個目標,所有人類的行動全都是由目標所驅動,即便人類在行動時沒有意識到。當你清楚且更有意識的選擇目的和目標,自然知道該「如何」做。你的行為遵循目標和目的。 人類的目標不外乎2種:趨吉或避凶。做任何事情的原因,不是為了得到你想要的事物,就是避開你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一般來說,80%的人主要受到恐懼或避凶所驅動;20%的人則是受到趨吉和勇氣所驅動。 然而心理學家大多認為人類未能有效思考幾年或幾十年後的未來,除了因為人類的行動主要受到恐懼所驅動之外,還被演化所支配。以狩獵採集維生的人類祖先不需要為65歲以後的退休人生預做準備,相反的,他們會為了下一頓飯還沒著落而大傷腦筋。 例如:美國人做退休計畫的年齡中位數是27歲,然後用近40年的時間來達成目標,最終退休金存款的中位數為10萬7千美元。這個數字對27歲的年輕人來說,聽起來似乎很不錯,但實際上代表退休後每個月只有310美元的收入(約合新台幣9,600元),不妙吧。 認定自己就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你不再受困於現狀。 因此,把人生目標從出於恐懼、被動反應和短視近利,轉變為出於關愛、主動出擊與放眼長期,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人生的道路。這就是目前正在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人生展望、身分以及未來自我。 研究顯示,你越能與未來自我建立連結,你當下做出的決定就越明智。未來自我的概念簡單明瞭:想做出明智決定,須先知道目前每個決定選項會把你帶往何處。從你期望得到的結果往回推,便能做出最棒的決定,並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不是朝著目標走,而是思考和行動都從目標出發,你的大腦會自動操作。事實上,神經科學家一致認為,大腦基本上是一台「預測機器」,引導行為走向預期的未來。 你越清楚知道自己想達到的境界,就越不會因為永無止境的選擇而分心。MrBeast的巨大成功,正是來自於他全身心投入自己想要的那個未來自我。 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曾說:「精神的構思永遠先於物質的創造。」那些創造出重大事物的人,都是先在腦海中看到它,然後朝著那個形象努力。隨著不斷向前邁進,視野將變得越發清晰、擴大和進化。 {DS_BOX_36742} 更多好書 請上商周.COM: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 ...

2024.01.04

管理

如果,你曾用過銀行信用卡提供的機場接送服務,背後用的很可能就是肯驛國際的服務。 肯驛國際是台灣最大禮賓服務公司,每年服務兩百萬VIP客戶,肯驛客服中心能提供六種語言服務,台灣九成銀行、電信公司、保險公司、五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等業者的的高端客服,都交給它打點,提供VIP專屬服務,像是全球機場禮賓車接送、一千九百個機場貴賓室服務、一百五十七座機場的禮遇通關,到全球禮賓秘書、緊急救援等。 疫情前,肯驛連續五年營收以每年30%到40%的速度成長,但疫情一來,卻一樣差點被打趴。 疫情拖垮營運,最慘營收剩兩成 有多慘?2019年肯驛才剛創下營收新高紀錄,2020年營收竟剩三成左右,營運資金幾乎告急;2021年更慘,只剩下兩成多營收,看不到黎明何時到來。 但人稱「村長」的肯驛國際執行長黃中村,並沒有浪費這一場危機,「疫情再來一次,我們不但不怕,還會活得更好!因為逆境讓我們改變了自己的體質。」他對商周CEO學院「逆境領導」課堂上的同學說。 他如何帶領公司改變體質?村長做了三件事: 第一,組織調整。最重要的就是組織輕量化,包括人才裁減以降低成本負擔,同步改造工作流程,利用IT人員的閒暇時間,把客服中心盡可能AI化和平台化。 疫情後,因為人手至今難以補齊,客服人員數量較疫情前少了兩到三成,但仍達成比疫情前多出三到四成的業務量,證明組織調整後,效率提高了,體質變更好了。 除了節流,還要開源。但疫情期間,開源何其困難? 黃中村做的第二件事,正是服務轉型。首先,肯驛的銀行、保險等國內客戶,受疫情影響相對小,預算還在。他們的貴賓客戶因為無法出國,累積的信用卡點數還是需要消化掉,這其實也是銀行的痛點。 看到客戶痛點所在,黃中村轉向開發國內旅遊服務市場,比如高鐵接送、做飯店、餐廳、高爾夫的預約服務。再來,從線下轉往線上,開發信用卡點數兌換的電商平台,至今已有至少六家銀行將這項業務轉給肯驛來做。最後,圍繞貴賓客戶做起生態圈生意,提供購物、健檢、居家清潔、SPA、票券等相關服務,讓使用者更滿意,也幫銀行客戶解決了痛點。 三招改變商模,聯合供應商打群架 第三件事,服務轉型的同時,也改變了肯驛的商業模式。 例如,黃中村親自去敲銀行客戶的門,提案將服務平台升級,同時收取合理的服務費。當時,他手下的業務員沒人認為銀行會願意付費,因此不敢嘗試。但村長親自帶業務出馬說服客戶,結果光這樣的升級服務,就為肯驛一年增加五、六千萬營收。 不過,升級服務背後所投入的基礎工程,並不簡單。黃中村一方面讓IT將服務全面系統化、平台化、自動化;另一方面,他聯合同樣受疫情所苦的供應商打群架。 「秘密就是讓對方跟你合作很容易,然後你付錢快一點,」村長說,用同理心加上細膩的手法,讓供應商信任他,願意跟他合作,一起把成本降到比銀行自己做還低,才能吸引銀行將業務轉移給肯驛,也因此讓大家在疫情危機中活了下來。 「國境關起來,我們才驚覺過去對旅遊相關產品的依賴太高了,」黃中村自我反省。 現在,他趁著危機,成功多角化轉型。疫情期間,肯驛一個月就可以賣出兩萬多張高檔餐廳餐券,五千張高爾夫球票,二千間旅館客房,轉型讓肯驛不只活了下來,還長出了新能力、新業務。2023年,營收再創新高,較疫情前高點更高出30%,EPS 達十元,也因為公司體質變更好,董事會今年決定要向上櫃之路邁進。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現實,那就改變看待現實的視角!」黃中村分享希臘作家、《基督的最後誘惑》與《希臘左巴》作者尼科斯・卡贊查基斯(Nikos Kazantzakis)的名言,提醒大家,遇到危機,首要有堅持經營的意志,接著檢視公司狀態,找出市場機會,繼而調整服務內容與商模,同時結合合作廠商共渡難關,終能翻轉逆境、一躍而起。 跨產業企業家帶你突破逆境,實戰師資全在商周CEO學院! ...

2024.04.08

生活

本周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建議,經常散步是預防腰痛復發的一種既便宜又簡單的方法。實驗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每周進行5次半小時散步並接受理療師指導的患者復發率較低。 研究人員說,患者還報告說他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請病假時間減少了近一半。 老少咸宜、省錢又簡單的活動 作者表示,希望這些便宜而簡單的活動能夠對全球導致肢體受限的主要原因產生「深遠影響」。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理療學教授漢考克(Mark Hancock)說:「散步是一項成本低、普及率高且簡單的運動,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參加,無論其地理位置、年齡或社會經濟地位如何。」 全世界大約有8億人被認為患有下背部疼痛。每10個康復者中就有7個在一年內復發。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這項研究對700名剛從下背痛中康復的成年人進行了長達3年的跟蹤調查。隨機抽取其中的一半人,為他們量身定制散步計畫,並由理療師提供幫助。其餘的人則作為對照組,讓他們採取自己認為合適的個人活動或醫療措施。 漢考克說:「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出現活動受限性疼痛的發生次數更少,而且他們復發前的平均時間更長,中位數為208天,而對照組為112天。」 為什麼散步對背部有益? 漢考克推斷說:「我們並不確切地知道為什麼步行對預防背痛有如此大的好處,但很可能是輕柔的往復運動、運用並強化脊柱結構和肌肉、放松和減壓、釋放令人感覺良好的內啡肽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 他補充說,散步還能帶來許多其他值得重視的健康益處,包括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加骨密度、減肥和改善心理健康。 該研究的作者指出,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久坐不動的工作和休閒習慣的增加,下背痛正在成為國際上越來越常見的健康問題。 他們還說,考慮到世界各地衛生系統的負擔日益加重,專門用於該領域研究、預防和護理的資源顯然太少。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研究發現:定期散步可減少背痛復發 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4.06.24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