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想減肥,不吃澱粉沒有用!營養師教你飯照吃、肥照減 「我明明都沒吃飯,為什麼還瘦不下來?不是不吃白飯就會瘦嗎?」人們以為白米是肥胖的主因之一,但其實白飯不是熱量最高的米!營養師告訴你:想瘦不復胖,其實更要吃飯。以下分析常被推薦的糙米、胚芽米、五穀米、紅藜米等哪個好?也介紹5種米各自適合的族群。 5種常見米類比一比!我適合吃哪種米? 白米 腎臟病友適合吃白米,因為白米去除了所有的米糠層及胚芽。雖然白米經過精緻化後,營養會流失,但因為鉀含量低,反而很適合腎臟病友吃。 胚芽米 高纖的胚芽米,雖然在脫殼時,也脫去部分的米糠層,但還有保留胚芽。如果不習慣糙米口感的人,可從胚芽米開始吃。 糙米 糙米是最適合減肥、糖尿病友的米類,因為糙米僅脫去穀殼,留下胚芽及米糠。膳食纖維高,很適合減重者、糖尿病友,還能降三高。但腸胃功能、腎功能不好的人,需先諮詢營養師可不可以吃。 五穀米 五穀米最適合便祕者食用。由於五穀米是使用5種未精緻米組合而成,但不限定穀物種類,常見的五穀米含有糙米、胚芽米、黑糯米、大麥、薏仁等,是這5種米類中熱量最低的。 五穀米含有多種全榖雜糧纖維,礦物質也很豐富,適合想要減重、便秘的人,或糖尿病友。不過因其鉀磷含量高,不建議腎臟病友吃。也要留意粗糙的穀物,是否會造成消化不良或脹氣。 紅藜米 素食者要吃紅藜:可與五穀米、白米混搭,蛋白質組合更完整。紅藜蛋白質含量高達12公克,是素食者的蛋白質優良來源。在嘗試地中海飲食的人,也可以加入紅藜米。 雜糧米類雖然健康,但3種人不適合吃 雜糧米類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於維持一般人的腸道健康,能促進蠕動、是腸道益生菌的食物來源。但以下3種人,吃白米飯比雜糧飯更適合: 罹患急性腸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胃型感冒又吐又拉。 腎功能不全、血鉀偏高。 在執行低渣飲食的人。 為什麼減重、控糖反而要吃飯?吃飯比吃「這些食物」好! 上班族的外食環境,容易吃下過多澱粉。因此在減肥初期戒掉澱粉,效果會非常明顯。但要維持瘦身成果不復胖,反而需要適量澱粉,以維持身體的代謝機能。這時可以先吃地瓜、南瓜、馬鈴薯、芋頭等非精緻澱粉。 不過,由於米飯無添加物、沒有油脂,還能有飽足感,是更適合維持體態的好選擇。而糙米、五穀米,也比麵類、小麥製品適合「對麩質過敏的人」。 在臨床案例上,糖尿病友與減肥的人常常不吃飯,反而是塞麵包、吐司、蛋糕、餅乾來止餓,這樣對控糖、減重更不利。 一天三餐如何吃飯?3個低醣飲食原則 白飯的確是精緻澱粉,但白飯的熱量比糙米還低一些,不過因為兩者的熱量差距不大,營養師會建議多吃糙米、胚芽米、五穀米,能吃到更多的膳食纖維和營養素。 但外食族很難有白飯之外的選擇,低醣飲食可以吃個半碗,對三餐外食的上班族而言,可以吃這樣補充纖維及蛋白質,享受均衡豐富的一餐: 午餐吃飯、晚餐低醣不飯、半碗就好。 吃燙或炒的青菜,或是豆干、海帶、滷蛋、干絲等小菜。 湯品選擇青菜豆腐湯、海帶湯、青菜湯。 *本文獲「李婉萍營養師」同意授權轉載,原文:減肥居然吃飯才會瘦?5種常見米類熱量比一比! 責任編輯:陳瑋鴻核稿編輯:倪旻勤 ... 2023.09.26
職場 想變有錢、想減肥…先要想像,才會成真!具體怎麼做? 人的預期心態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但我們卻很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你可能假定自己身體健壯,或是容易生病;你可能認為自己天生瘦削,喜歡運動,或是很容易發胖;你可能相信生活中的壓力正在損害自身健康,一夜的睡眠不足會讓你隔天變得像行屍走肉。 這些假設看起來像是不可避免的客觀事實,但我想向你們展示這些信念本身是如何深刻影響個人的健康和福祉,而學習轉念,重設對這些問題的預期心態,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快樂和生產力發揮十分顯著的效應。 不相信我嗎?不妨思考一下哈佛大學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參與者是飯店的清潔人員,他們的工作通常很耗費體力,但卻又感覺和在健身房做運動大不相同。 為了改變清潔人員對自身健康的看法,研究人員向他們解釋,地板吸塵、換床單、或搬動傢俱1個星期所消耗的能量,很容易達到維持健康所需的運動量。1個月後,研究人員發現清潔人員的健康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體重和血壓都有了顯著的變化。令人驚訝的是,儘管生活方式沒有任何改變,他們對自己的身體信念的轉變、和對工作的新期望,確實帶來了生理益處。 我們會發現諸如此類的「期望效應」如何影響自己是否容易生病、保持穩定體重的能力、以及短期和長期面對壓力和失眠的後果。正如以下故事所顯示,期望的效應如此強大,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壽命長短。 我們不能掌握危機,但能調整心態 你可能也很納悶,在當今混亂的世界中,我們的思緒和想法如何能產生任何有意義的影響。 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期間,我們當中許多人都在為失去摯愛而悲傷、擔心自家的生計。我們還面臨著巨大的政治不確定性和動盪,許多人持續對抗龐大的結構性不平等。面對這一切的阻礙,我們個人的期望和信念似乎不具任何力量。 認為光靠「積極思考」就可以消除所有的不快樂和焦慮,是很傻的,而我也不會提出這種主張。對自身能力的信念有很多方式可以影響我們如何應對挑戰,並決定其對個人身心健康造成的損害。儘管當前許多的危機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控,但對困難局勢的反應,通常源自於預期心理。而了解此一事實能夠提高我們的韌性,並以最具建設性的方式因應所面臨的挑戰。 很重要的是——這是我在全書中所強調的一點——這些章節中描述的期望效應都是針對特定信念,而不是一般的樂觀或悲觀心態。有關於個人期望如何影響生活的科學知識,你可以學習重新建構、重新評估自己的想法,不必自我欺騙,也不需要變成一個過份樂觀的人才能獲益。 我的經驗 我個人對於巨大期望效應的理解發生在7年前,在人生一片混亂的時期。 和許多人一樣,我以前也深受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折磨,而在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裡,我都設法承受襲捲而來的不快樂,直到安然度過。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強烈的壓力,我的情緒低潮開始越陷越深、越久,終至再也無法承受。 意識到這些症狀,我去看了家庭醫生,醫生開了一個療程的抗憂鬱藥,並提醒我會有一些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偏頭痛。果不其然,我的情緒似乎穩定了,但在剛開始的幾天裡,我也經歷了頭痛欲裂的感覺,就像是腦袋被冰鑿刺穿似的。疼痛如此劇烈,使我確信我的大腦正發生可怕的事情,這種痛苦怎麼可能不是某種警訊呢? 而我當時也開始在撰寫一篇科普文章,正是關於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來自拉丁語I will heal「我將治癒」)。誠如現在眾所周知的,無作用的糖衣藥片通常可以減輕症狀,單憑患者對其療效的期望而加速身體復原,這與血液循環、激素平衡和免疫反應的生理變化同時發生。 在我撰寫文章的時候,我發現許多服用安慰劑的人,不僅感受到他們所認定的藥物療效;也回報了藥物的副作用,從噁心、頭痛、以及有時危險的血壓下降導致暈厥。而越多的人聽說了這些副作用,人們回報副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些症狀被稱為反安慰劑效應(源自拉丁語I will harm「我將傷害」),正如同安慰劑的反應,這些症狀不僅僅是「想像的」,還有可測量的生理變化結果——包括身體激素和神經遞質的顯著變化。 對於許多抗憂鬱藥來說,絕大多數的副作用可以用反安慰劑效應來解釋,而不是不可避免的反應。換句話說,我在服藥之後,感受到的可怕疼痛,完全是真實的,但這是我心理預期造成的結果,而不是藥物的實際化學作用。有了這個認知,痛苦很快就消失了。服用抗憂鬱藥(無副作用)幾個月之後,我的憂鬱和焦慮情緒有所緩解。知道許多戒斷症狀可能是由反安慰劑效應所引起的,這無疑也幫助我最終擺脫了藥物。 自此之後,我一直在密切關注內心意志塑造身體健康與福祉的能力、以及人的身體和心理能力的相關研究。藥物安慰劑和反安慰劑的效應只是其中的兩個例子,證明人的信念可以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改變我們生活的好壞,這一點現在變得越來越明確。在科學文獻中,這些現象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期望效應」(expectation effects)、「預期效應」(expectancy effects)、和「意義反應」(meaning responses)⋯⋯。為了簡單起見,我採用第一個名稱「期望效應」——來描述因人的信念造成的真實後果——背後所有的科學現象。 對飯店清潔人員的研究只是這類尖端研究的一個例子,還有許多其他有趣的發現。所謂「多慮的好眠者」,亦即過度在乎自己每晚清醒和焦躁多久的人,白天更容易感到疲勞和注意力不集中,而「無怨言不良睡眠者」似乎能擺脫失眠的不良影響。為了第二天有良好的表現,我們要想像自己睡得很好。 壓力、智力也會因此改變 同時,對焦慮後果的意念,可以改變一個人對壓力的生理反應,影響其短期表現和長期的身心健康。積極和消極的自我實現預言也能夠決定記憶能力、面對繁重心智活動時的注意力和疲勞、以及解決問題的創造力。即使是一個人的智力——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不變的特質——也可能隨著個人內心期望而提升或衰退。 這些發現使一些科學家質疑大腦的基本極限,認為每個人可能都有未開發的精神儲備能量,只要培養了正確的心態,就可以將之釋放出來。這對於工作和教育、以及面對新壓力的因應方式,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最令人興奮的研究結果是關於老化過程。與認為年歲漸長就等於衰老和失能的人相較之下,對晚年抱持積極態度的人比較不容易喪失聽力、變虛弱、生病、或是罹患阿茲海默症。說真的,保持心境年輕,人看起來就年輕。 正如哈佛大學對飯店清潔人員的研究證明,我們的期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旦認識到個人期望對生活的影響力,這項研究提供我們一些非常簡單的心理學技巧,可以應用來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並充份釋放個人的智力潛能。借用此一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研究者之一、史丹佛大學的艾莉亞.克魯姆(Alia Crum)的話來說:「我們的大腦並不是被動的觀察者,只會單純的感知現實;大腦意念其實可以改變現實。換句話說,我們明天所經歷的現實,某種程度上是我們今天所持心態的產物。」 《心念的力量:運用大腦的期望效應,找到扭轉人生的開關》☛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DS_BOX_3363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李頤欣 ... 2022.07.29
職場 想減肥先買跑步機,想加薪先訂台iPad?最大的生產力,跟花錢無關 之前假期回了趟老家,發現家裡還在上學的孩子們人手一個iPad,美其名是用來學習。 「騙誰呢?是打遊戲吧。」 「真的,我們全班現在幾乎都用這個做筆記。」對面嘴很硬。 身為上班族的我有點驚:辛苦工作一整年,也得咬咬牙才捨得買的高級玩具,怎麼就成了學生的基本配備? 見我不信,他們翻出幾個學生愛關注的網紅,指給我看:「這可是生產力工具,提高學習效率的。 」 這語氣讓我覺得有點熟悉,我想起了家裡長灰塵的健身環,充當掛衣架的跑步機,和當初同樣信誓旦旦的自己。 好工具和生產力的事,確實值得聊聊。 一、想買買買的時候,就會放大需求來說服自己 隨手一搜,就能看到跟我有相同困惑的人還不少。網路上關於iPad有個熱度挺高的爭論:花3萬多買個iPad Pro,到底能不能提高生產力?一個高讚數的答案是:買前生產力,買後只追劇。再黑的科技,對很多人來說,也不過就是一台移動版的電視機。或者說,用來追劇,已經是對iPad的尊重了,總比壓箱底生灰好,不是嗎? 還有閱讀工具Kindle,幾乎每個人入手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會是午後手捧咖啡安靜閱讀的文青,一不小心卻會發現,它最大的用處其實是充當泡麵蓋。 我還經常勸朋友,別買一大堆廚具,非要在家做飯的話,一個小鍋就夠了。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去年疫情期間,在一片秀廚藝朋友的迷惑下,我也跟風燃起了當中華小當家的熱情。雖說自己連煎個雞蛋都會糊,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廚具必須先買上一整套,而且得是名牌,是網紅款。 花了幾萬,湊齊了一套烤箱、調理機、打蛋器、氣炸鍋,甚至咖啡機後,我下廚的次數10個指頭數得過來。一方面是工作忙,一方面是公司餐廳太好吃,另一方面是外送太方便,總之,直到上次我想做個小甜點,發現奶酪都過期發霉了,才恍然大悟,自己真的不是當美食網紅的料。所以我真誠勸大家,如果你只是偶爾做做飯,買個鍋子和餐具就行了,不然又浪費錢,搬家還麻煩,賣二手還會因為體積太大不好賣。 發現了沒?當你非常想要一個東西,你就會想盡辦法高估自己的需求,甚至創造需求來說服自己。比如買了這堆廚具,我就能當美食網紅,卻忽略自己不會做飯的事;比如辦了健身卡我就能擁有女團成員的腿,或者8塊腹肌;比如去年的衣服已經配不上今年的我,衣櫃裡的衣服已經都看膩了,不買新的不行;再比如,買了這個iPad,我的學習/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一步步晉升人贏。這一切,其實都是消費主義對普通人挖的陷阱。 跳出來的辦法也很簡單,每次下單前,問自己這3個問題:我是勤快的人嗎?我能經常用嗎?我很有錢嗎?如果答案是NO,那就快點醒醒。 二、最大的生產力,其實是「自製力」 看過一篇文章,說李子柒早期做影片的時候,沒有專業的相機也沒有團隊,就是用普通設備自己拍。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才開始購置專業設備,慢慢鑽研。早期的影片裡,畫質粗糙,但並不妨礙她精心設計,忙忙碌碌穿梭於鏡頭內外。自己開關相機,在畫面裡認真做農活,手受傷了繼續拍。 做內容網紅最重要的,就是持續而優質的內容產出。更新頻率跟不上,就算用了最好的相機,也充其量就是個有點才華的網友。李子柒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奮,才是她日後榮譽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們總是放大了工具的效應,而忽視了人內在的驅動力。在決定生產力的因素裡,工具並不是絕對且必要的唯一因素,執行力、自製力,才是成事與否的關鍵。真正愛看書的人,有沒有Kindle都會看。而不愛看書學習的人,就算放張白紙在面前,都可以用筆劃幾條橫豎線玩五子棋。 說到這,我想起在國外時的鄰居,是一個在頂校讀博士的英國男孩。離別時,所有人都在交換各種社交媒體上的聯繫方式,只有他掏出來了一個黑色巴掌大的筆記本,叫我們輪流在上面寫下來自己的email。我們笑他為何這麼「old fashion」,他說自己一直如此,很少用電子設備,倒是這個本子裡有所有他寶貴的東西:課堂筆記、碎片思考、好吃的菜譜、朋友的聯繫方式……我當時覺得他很好笑,簡直是上個世紀的人。 但現在想想,很多事好像還真的是這樣。通訊錄裡的好友,多的是點讚之交,就算換了名片,加了好友,也並不代表輕易就有多深厚,重要的是是否有共同難忘的經歷和契合的價值觀;有價值的知識和思考,不論是拿本子記錄下來,還是用iPad畫了個思維導圖,對自己而言效果都差不多,關鍵還是思考的過程,和記錄的勤奮程度。沒學就是沒學,不要賴給工具。 三、依賴工具來提升效率,或許是最笨的方法 生活中,其實有時候依賴工具反而拉低效率。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上班距離公司1.5公里,坐捷運需要換乘,耗時20分鐘;坐公車沿途經停好多站,不算等車時間耗時30分鐘;叫計程車恰逢高峰,需要預約或者排隊,算上等車時間大約耗時20分鐘;騎共享單車僅需12分鐘。你會怎麼選?我選騎車。 這考察的其實是對事情的預判能力。如果只考慮工具的效率,卻不分析路況和路線,效率反而會降低。快速分析當下情勢,並做出聰明的預判,是提升效率、節省時間的好辦法。這就好比球類比賽,想要贏球,傳球的時候就要跑向球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已經在的地方。如果按照後者制定戰略,就永遠慢對手一步。 另外一種提升效率的方法是:把任務並聯,而非串聯。中國數學家華羅庚曾經以泡茶,講統籌的重要性。傳統泡茶步驟是這樣的:洗好熱水壺,倒入冷水,放在火上,等水燒開;水開後洗茶杯,準備茶葉,沖開水泡茶。為了節約時間,其實可以選擇這樣:洗好熱水壺,灌水燒水;燒水過程中,洗茶杯,放茶葉,水開後泡茶。這種方法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在捷運上看書,比如洗衣服的時候煮咖啡,比如健身的時候聽新聞。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總結經驗,形成可重複使用的模板。比如學習中的錯題整理,工作裡的匯總文檔,常見問題解答等等。能用模板搞定的事情,就不重複探索過程,節省時間。 如果要給效率定出級別,初級就是工具提升的效率,中級就是自律提升的效率,而高級,則是聰明的時間管理帶來的效率。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Anthea,獲LinkedIn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 ... 2021.05.13
管理 居家隔離會胖7公斤!讓8成用戶成功瘦身的APP,竟讓人吃大麥克? 除了身高、體重、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還有「你為什麼想減肥」的動機、「一句話形容你的個性」的人格特質,... 2021.06.07
職場 想瘦20公斤,立志1週減1公斤是錯的!史丹佛教授教你3招實踐目標,別再讓新年願望只是說說 運用「動態目標」,讓動機不鬆懈 現在大家都很注重塑身,如果體重增加就會想減肥。... 2018.12.26